周平+楊飛瑛

語文學科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藝術化乃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而藝術的神秘性,又頗讓許多同行望而卻步。再者,現實的無奈也讓我們這些語文教學的參與者們無法走得更遠。以至,語文教學的藝術化大家熱熱鬧鬧了好長一段時光。可直到目前,基本上還沒有跑出“清客”們清談的談資范疇?;诖?,筆者試圖通過解剖一只麻雀,來闡析一下語文教學藝術化這個人人都碰得,可最終又大多灰溜溜收場話題,期望為此做點什么。
而這只麻雀就是當年自己參加教壇新秀評比時所上的一課——《牛郎織女》,這堂課主要體現出以下幾方面的特色。
一、情景式的導引
情景式導引,是我們語文課開場最為常用的形式。它通過創設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意境,讓學生產生共鳴,從而形成一種與教材內容相應的情感意境。我在上《牛郎織女》時,是這樣開頭的:“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在秋天的夜晚,我們經常能看到天空上有一條南北走向的白帶,同學們知道它叫什么嗎?”(學生都知道是銀河)在銀河的東西兩側各有一顆特別明亮的星星,他們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而牽牛星旁邊還有兩個稍暗的小星星。就在這里,流傳著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說——牛郎織女?,F在,就讓我們打開課文,一起來欣賞這個優美的傳說吧。”一番話,一下子就把學生紛繁的思緒帶進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秋夜中來了。正如托爾斯泰說的那樣,“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一堂課的興趣激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的“開場白”。這一情景式的開場,為我上好這堂課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二、層遞式的提問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最為常見的教學方法。在語文課堂上,借助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地開展理解和體驗,是幫助學生走進文字世界的有效方法。當然,明白問題的重要是一回事,而問題的設計卻是另一回事。可以說問題設計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而問題設計的層遞式,指的是層層遞進,由淺入深,將文本內容串聯起來,最后直奔主旨。事實也證明,這樣的問題設計,能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的訓練。
《牛郎織女》這一民間故事,是學生所熟知的。這一方面為分析文本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文本分析的難度。越熟悉的題材,容易流于表面的熱熱鬧鬧,越難以深入探討。所以,我在課前設計了一套呈階梯式推進的問題:故事的主人公是誰?牛郎的生活如何?(牛郎備受虐待,被哥哥嫂子視為眼中釘)。當你眼中不用說有枚釘,就是一粒沙,你的感覺會如何啊?你說該怎么辦???牛郎哥嫂是如何處理這顆眼中釘的?織女的生活又如何呢?(沒自由)。她是如何看待這種生活的?(逃離天堂,來到人間,與牛郎結為夫妻)。牛郎織女結為夫妻后過上了怎樣的生活?這樣美好的生活維持了多久?又是被誰破壞了的?當他們被天河隔開后,經斗爭結果如何?把鵲橋相會這一情節刪去是否可以?把結局改為牛郎織女長相廝守是否更好?為什么?能否用一個成語概括整個故事情節?(悲歡離合)。通過牛郎織女這一悲歡離合的遭遇,我們能否看出牛郎、織女、王母娘娘各是怎么樣一個人?人間是否真有這么一件事?既然沒有,這個故事有沒有現實意義?通過這些層遞式的問題,從故事的結構,到線索,到人物形象,直到最深處的主題,也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了。隨著問題鏈的一環一環解開,我們也一步一步地接近文本的核心。在這里,我們盡情地享受著每一步小小成功所帶來的愉悅。
三、舉一反三式的尾聲
明人謝榛在《四溟詩話》中曾指出,作文章應“凡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鐘,余音有余”。一堂課中好的收尾方法,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收尾不好,恰如一個人輝煌了大半輩子而晚節不保。我在分析完《牛郎織女》一文的情節、形象、主題后,拋出這么一個問題:“你的頭腦里還有哪些民間故事?比較一下這些故事,能否發現我國民間故事的共同特點?”問題一提出,教室就炸開了鍋,學生的情緒再次被點燃起來。而思維的觸角也就從眼前的文本解讀伸向我國民間故事的探究上了,真正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在學生的能力提升上,自然是一種質的升華。而高潮,出現在課堂教學的尾聲,其后續功效是不容小覷的。
四、畫龍點睛式的板書
板書,是我們課堂組織教學上普遍使用的教學手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根據教學的需要,以凝練的文字語言或形象的圖表有步驟、有過程地傳遞呈現教學信息的教學行為方式。是師生在課堂上最簡易、最直觀、最固定的利用視覺交流信息的渠道;板書既是反映課文內容的“鏡子”,又是教師教學風格的凝練和濃縮。一個規范的板書應該做到提綱挈領,達到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完美統一。為了配合課堂教學,我在《牛郎織女》的教學中設計了這樣一個板書:
透過這一板書,情節、線索一目了然,“悲歡離合”一詞更是點睛之筆。它把學生帶入一個全新的境界,有種豁然開朗之感。
當然,課堂教學見仁見智。偶有所感,權當拋磚引玉。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