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文欣
少數民族預科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特殊階段,預科大學語文學科教學,不同于中學階段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預科階段需要學生掌握更加豐富的語文知識,同時在知識的廣度與深度上有一定的要求,也不需要與高校大學語文的通識教育那樣,專注于人文性和思想性,而是注重中學語文知識與大學語文通識教育的過度和銜接,這一需求與當下網絡環境背景下呈現的極其豐富的信息量與直觀的知識呈現方式相符合。當今信息時代,教學硬件設施如教學設備或教學工具對高校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網絡環境背景下所帶來的教學技術的變革和革新,無疑為當前我國課堂教學尤其是大學語文教學的先進性提供了便利,其中預科大學語文教學也能更多享受這種快捷和便利,因此恰當借助網絡或運用移動網絡在線教育教學,能極大地促進預科大學語文教學效果的提升,但是,如果師生過度運用網絡,則有可能造成少數民族預科學生在大學語文學習中會無所適從,因此,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及感受就網絡環境下,如何極大限度地促進預科大學語文教學,進行探討和分析。
作為信息時代的二十一世紀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人們通過網絡能夠獲取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跨越時空,能夠瞬間呈現在我們面前,高校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基本上能夠不受地域和時間限制,隨時隨地獲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識,這對于少數民族預科大學語文教學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預科的教學任務是查缺補漏,在補習中學階段的基礎性知識的同時,教學中更注重于學生在語文知識深度與廣度上的延伸,這就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查閱較廣泛的知識,并逐步積累知識,進而把知識內化為能力,以此來支撐今后的學習,同時可以豐富預科學生的閱讀量,能夠鑒賞更多的古今中外文學作品,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鍛煉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的思維能力、鑒賞能力和表達能力,進一步提升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的語文水平和語文素養,為進入大學打好扎實的基礎。
少數民族預科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域和民族,由于受文化背景和地域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學生的基礎和學習習慣差異性較大,為了更好地實施因材施教和分層教學,在現行預科大學語文的教學中,大多高校會根據預科學生自身情況對各科教材甄選,在教學內容上進行一定的篩選和調整,尤其是大學語文教材往往調整的力度會比較大,但在教學內容的容量依然局限于教材本身及有限的手頭資料上,這在內容上對于預科學生的學習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局限性。當下網絡環境,開放性和共享性日益成為知識的顯著特點,學生通過網絡就能夠迅速地搜索到語文相關知識,這些作品和知識涉及古今中外,此外現在移動電子產品已經普及,學生搜集知識更加便利,可謂是“手機在手,天下便知”。我們通過百度或其他網絡平臺搜索“某一知識”的信息,短時間內就能快捷地搜索出上百條乃至數萬條搜索信息,這得益于發達的網絡環境,它帶來了巨大的信息量。
預科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恰當的師生互動環節,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激發少數民族預科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微課的廣泛運用,有利于翻轉課堂的開展實施,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既能極大地激發預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提高預科學生的學習專注度,有助于預科學生更加主動、熱情、深刻地學習語文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以往傳統的教學環境,更多受到教學技術的束縛,致使教師的教學手段受到限制,教師對于知識的講解大多單一,缺乏生動性和趣味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對知識理解的難度,對于教學課堂中師生互動極不利,從而導致教學課堂氛圍的沉悶,往往是教師一言堂,或填鴨式的互動。例如,教師在講授艾青的詩歌《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時,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多是如下情景:教師簡單介紹作者的生平、詩歌創作背景等,接下來對詩歌進行解讀,在講解前師生可能有誦讀環節,或提問環節。但是這樣模式的教學,學生的學習的效率往往是低下的,教師的教學效率同樣低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不到提高。
而利用網絡教學資源的情景是:教師能夠借鑒多種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借助互聯網或多媒體平臺,通過影像、聲樂的形式將中國老百姓所受到災難依次呈現出來,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中國人民苦難的深重,這種效果是立體的、形象的,由此學生理解會更深刻和生動,也能極大地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更加激發少數民族學生的愛國情懷。
少數民族學生語文知識掌握的重要評價標準之一是教學實踐,教師往往通過舉行豐富多彩的語文第二課堂活動來提高預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上,課外的實踐活動大多如下:班級詩歌朗誦比賽、重大紀念或慶祝活動時的征文比賽,以及班級之間的辯論賽等活動,上述第二課堂活動,似乎很熱鬧,但是真正參與進來的學生數量極其有限,由于受到活動場所,組織人員等的限制,參與比賽的學生數量必須被限制,因此由于活動的開展受到人力和物力等成本因素的局限,能夠獲得報名資格的學生有限,大多數學生不能參與進來,第二課堂實踐活動并不能真正有效促進預科大學語文的教學。
而在互聯網環境之下,上述問題可以得到較好的解決。通過網絡這一平臺就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如活動組織方可以通過網頁制作來壓縮活動成本的同時,還可以使活動更具新穎性、趣味性、開放性和有效性,預科學生通過互聯網平臺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比如詩歌朗誦,演講比賽等可以通過錄制視頻方式參與、以網絡征文形式舉行征文比賽,學生把征文稿按照規定時間發到指定的郵箱就可以參與進來。總之,在網絡環境背景下開展第二課堂語文活動,可以讓更多少數民族預科學生感受到教學所帶來的樂趣,在愉快中接受知識。
(一)加強對學生語文教學知識內容的引導
在一定條件下,互聯網環境雖然為學生提供了海量的學習資源,但是學生在獲得海量資源信息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就學生對知識范疇的選擇而言,呈現在互聯網上的資源,其精確度、權威性大多沒有得到相關專業機構或學術團體的篩選認證,因此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甄別能力和價值標準,尤其是語文教師需要正確引導學生在信息資源的選擇時,甄別的方式方法和技巧,特別是在知識的運用上,教師科學、合理、專業化的引導是關鍵;從多年的教學實際情況來看,由于通過互聯網平臺,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會更加簡單和便捷,由此學生在獵取知識過程中,就會依賴網絡,以致教師提問時,出現不思考、不討論,直接就百度的情況,比的不是個人的思考能力和思考速度而是手機的網速,摘抄和復制是學生運用知識的主要渠道,由此所導致的種種行為,極不利于知識產權權益的保護,同時,也不利于學生自身知識水平的提高和知識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的提升。所以在網絡環境下,教師如何引導少數民族預科學生更好地汲取語文知識,教師如何在網絡技術上規范學生知識搜索行為。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相對專業的獲取網絡資源的渠道,此外教師應該利用業余時間加強網絡技術的培訓、學習,以提高自身的相關能力和技術,這樣也能加強對預科學生在使用網絡資源上的監管,規范學生的種種網絡行為。
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技術的推進與普及,這給當前教育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當下在網絡基本技術的運用上,部分語文教師的技術水平程度遠遠不及學生,這更加大了網絡環境下對學生監管或引導的難度,為了學生大學語文知識的學習和語文能力的提高,教師互的聯網技術亟需提升。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方面教師這個團隊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知識,提升技能,因此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互聯網技術應用對語文教學的利弊,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輔助工具,多媒體或互聯網充當的角色永遠是協助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必須清醒意識到無論借助多先進的教學設備或資源,教學模式都應該以教師組織教學為主體,其他教學工具或設備都是輔助功能,網絡教教學也一樣;另一方面語文教師對于教學技術設備的使用,必須是熟練的程度:如能夠借助個人技術在互聯網上快速獲取相應的知識;以教師自身的特有學術素養能對網絡知識資源加以甄別;同時能夠借助互聯網技術制作教學課件,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總之,語文教師只有在熟練掌握互聯網環境技術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的學習。
此外,大多老師認為熟練掌握網絡技術是年輕老師、計算機老師和信息技術老師的事情,似乎與自己無關,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在知識更新日新月異的今天,掌握網絡教學相關技術,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義務和責任,也是當代每個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對大學老師而言,這更是他們的最基本要求。
綜上所述,當今預科大學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要順應教育教學技術的發展,毋庸置疑,在日益普及的互聯網環境之下,語文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調整及選擇,對教學方法的運用,均需要結合人才培養方案、結合教學實際和教學對象,借助互聯網技術有效有節制地開展,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由于文化背景差異及文化基礎和學習習慣的差異以及文化認同的差異,他們在互聯網環境下的學習及知識的獲取,顯得更加復雜和多樣性,作為任教預科學生的語文教師一方面需要積極地提升自身的互聯網運用能力,另一方面要為預科學生在網絡資源上對知識的選擇做出專業的、科學的指導,只有這樣,才能有效促進預科大學語文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
[1]劉云霞.讓網絡環境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亮起來[J].中學語文,2011(21).
[2]叢宏飛.利用信息技術加強人性化語文教學[J].吉林教育,2011(25).
[3]呂升義.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模式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3(06)
[4]丁明秀.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語文研究性學習[J].現代交際,2015(01)
[5]韋曉軍.淺談網絡時代的高職大學語文研究性學習[J].高教論壇,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