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曉燕
在數字技術的推廣和運用過程中,頻道資源變得十分豐富,各個媒體之間的競爭進一步加劇,眾多的資源傳播中的同質化現象造成了頻道資源的浪費,整體上削弱了電視媒體的影響力。在這樣的環境下,電視頻道要獲得可持續發展,必須打造一批自主生產、具有原創意義的特色欄目,這樣才能擁有可以站住腳跟的核心競爭力。
新媒體與法制欄目融合發展,是最大化催生法制欄目戰斗力的一種模式,電視法制節目最宣傳法律事件的一種載體,自身具有法制性和宣傳性。法制節目具有對大眾誤解的法律和不了解的法律的正面定位,借助一定的宣傳平臺將法律知識普及,正確弘揚我國法律相關知識點和受眾意識,保障監督法、保障法和檢驗法能夠正常實施。而新媒體平臺的加入能夠在內容上更加明確化、特色化定位,實現多樣化的法制欄目快速成長。
然而想要一個法制欄目和新時代技術以及文化相吻合,相互促進生長,不僅需要在內容上實現準確性、個性化,還要在內容這一根本上實現法制欄目的功能性,傳統的法制欄目主要以收視率和案件分析為主,在新媒體的催生下法制欄目可通過新媒體平臺,在平臺上設計多種功能,比如:詢問功能、幫助功能以及免費的義務服務等功能,實現法律多渠道覆蓋,使得新媒體和法律欄目實現深度勾連。
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下,法律欄目主要以內容為核心,而隨著新媒體逐漸被廣大受眾所接受,傳統的內容表現形式已經不能滿足受眾對新媒體以及法制欄目的要求,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贏得更多的關注度,必須結合新媒體的新論點和新實時,找到契合點。例如:現在被新媒體炒得火熱的江歌案事件,在這一案件中江歌作為受害者,母親為女報仇的事件已經贏得了廣大網民的關注,那么若法制欄目緊跟這一實時新聞,不但能夠贏得廣大受眾的關注,還能幫助江歌母親提供法律援助。
而在傳播模式上,法制欄目可利用互聯網傳統的思維和平臺,已微信終端推送的形式和PC終端等多個形式的鏈接。針對新媒體受眾和傳統受眾進行有效融合,提高網民和傳統媒體的支持率。在此基礎上,法制欄目主持人的主持方式和制度觀念也需要緊跟時代發展,拓展新的傳播形式的同時,打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讓大眾有個性化的接收和選擇權,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加上新媒體文字和內容的渲染,實現個性化接受。
新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已經極度缺乏話語權,且僅能通過電視的宣傳途徑去發揮其效用,而法治欄目作為經典的傳統媒體欄目,收視率下降速度極快,想要重新催生法制欄目的力量,發揮其效用。傳統媒體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市場策略和生產周期,新媒體會更高的迎合大眾需求,若一味的利用內容和權威已經不能和新媒體媲美。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生存和發展,融合新媒體、互聯網催生法制欄目發展已經成為法制欄目的唯一路徑。可是在實際的融合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換湯不換藥的現象,主要體現在:法制欄目僅僅將這個內容加入到新媒體,并沒有在形式上和內容上進行改變,這中完全移植內容的形式并不能引起受眾的關注。新媒體是一個疊加的平臺,簡單的節目推送已經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融合,已不能體現新媒體的價值。
新系媒體環境下,法制欄目必須利用起新媒體人才和有效地資源,利用人才拓展新媒體內容,增加和觀眾之間的交流,降低傳統媒體的自身權威性,和觀眾對等接觸,在新媒體力量的幫助下,實現用戶的飆升,進而全面引導受眾了解法律并遵守法律,且懂得利用法律維權。通過留言和微信公眾號等形式和受眾在現象形成循環形式的傳播。通過多樣化的專題宣傳頁面和社交媒體以及傳統媒體的權威網站等方面的結合,根據新聞信息采集和多媒體渠道的特殊性,將電視法律欄目的一個屏幕轉化為融合發展多平模式。最大化實現新媒體板塊與法制欄目對接,展現新媒體、互聯網的功能性。
[1]夏忠.堅持思想立報,不斷提升傳統媒體影響力[J].軍事記者,2015(01):23-25.
[2]李川.全面促進媒體融合 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成都市廣播電視臺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11):24-29.
[3]沈振建.狠抓四個突破 推進媒體融合[J].傳媒評論,2014(08):26-29.
[4]劉勝男.新華社發布:冰山下的“新”世界——專訪新華社新媒體中心負責人[J].中國傳媒科技,2014(16):9-13.
[5]曹禮海.新媒體環境下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創新與優化[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6,29(06):23-32.
[6]唐德君.媒體聯動的強烈傳播效應——以2016全國兩會中央媒體聚焦咸寧綠色發展主題宣傳報道為例[J].決策與信息,2016(11):15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