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磊
(南京師范大學 法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IPTV“回看”模式的著作權侵權認定
吳 磊
(南京師范大學 法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隨著交互式網絡電視(IPTV)的發展,司法實踐中已經出現多起涉及IPTV“回看”模式版權侵權的訴訟案件。從侵權行為構成要件的角度分析,未經授權的“回看”模式屬于侵犯著作權的行為,不受合理使用制度的庇護。“回看”是典型的“交互式傳播”,而非“廣播”,侵犯了著作權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
IPTV;回看;信息網絡傳播權;廣播權
近年來國內IPTV業務發展迅速,用戶數量逐年遞增,由此也引發了一些法律上的糾紛,司法實踐中已經出現多起涉及IPTV版權侵權的訴訟案件。2012年,樂視網信息技術(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與廣州珠江數碼集團有限公司就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發生糾紛(以下簡稱“樂視訴珠江案”)。原告起訴稱,被告將涉案被控侵權電視劇的部分節目進行錄制后提供給其有線電視用戶“回看”和“點播”的行為侵犯了其信息網絡傳播權。但法院經審理后認為,“回看”和“點播”屬于傳統廣播電視業務的發展和延伸,其行為性質是廣播行為,不構成對原告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侵害。
“樂視訴珠江案”的裁判結果引發了學界關于IPTV“回看”模式的法律性質與侵權責任認定等方面的爭議。“回看”的法律性質屬于合理使用抑或侵權行為?“回看”究竟是“廣播”還是“信息網絡傳播”行為?對“回看”模式的不同定性不僅涉及該模式是否侵權、侵犯何種權利的問題,還關乎權利人的利益保護,因而有必要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本文從IPTV“回看”模式的技術特征出發,結合法院司法裁判中的典型案例展開討論,重點分析未經授權的IPTV“回看”模式的法律性質和侵權客體,并就解決此類糾紛提供應對方案。
IPTV全稱為“Internet Protocol TV”,即交互式網絡電視,是一種利用寬帶有線電視網,集互聯網、多媒體、通訊等多種技術于一體,向家庭用戶提供包括數字電視在內的多種交互式服務的嶄新技術。[1]IPTV不同于傳統電視的最大特點在于其交互性,用戶可以在服務商提供的視頻資源范圍內自主選擇電視節目,也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對電視節目進行“回看”等操作。盡管“回看”模式提高了用戶的觀看體驗,然而其法律性質一直不明晰。司法實踐中的若干判例表明,IPTV“回看”模式始終在“合法”與“非法”之間徘徊。要準確認定“回看”模式的法律性質,必須探究“回看”是否構成合理使用或侵權行為。
所謂合理使用,是指在滿足法律規定的條件下,可以不經著作權人的許可,也不必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就可以使用其作品而無需承擔侵權責任的法律制度。通常認為,構建合理使用制度的目的是對著作權進行適當的限制。合理使用制度正是著作權限制框架范圍內的一種重要手段,它賦予許多外觀上形同著作權侵權的行為以正當性。換言之,合理使用可以看作是著作權侵權的法定排除情形。但未經授權的IPTV“回看”模式并不構成著作權法上的合理使用,而應當屬于侵權行為。理由在于,我國《著作權法》第22條列舉了構成合理使用的12種情形,而2013年修訂后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6條和第7條又針對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進行了若干細化的規定,其基本要旨是在網絡環境中為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和用戶創制一塊可以自由利用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作品的空間,以保障在不損害著作權人利益的前提下促進知識和信息共享的公共利益。[2]IPTV服務提供商大范圍公開傳播未經授權的電視節目的行為則不屬于合理使用的任何一種情形,不得援引合理使用制度抗辯。從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分析,“回看”模式本質上是將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作品擅自提供給用戶觀看的行為,構成著作權法上的“直接侵權”。
在明確了IPTV“回看”模式的法律性質屬于侵權行為的前提下,須對其侵權內容作進一步探討。關于其具體的侵權內容,目前學界存在兩種主要觀點:有人主張“回看”侵害了著作權人的“廣播權”;也有學者認為“回看”是一種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行為。筆者在對以上兩種觀點進行評析的基礎上,結合“樂視訴珠江案”,嘗試就“回看”模式的侵權內容加以確定。
(一)“回看”模式并非侵害權利人的“廣播權”
《著作權法》第10條第1款第(11)項規定:“廣播權,即以無線方式公開廣播或者傳播作品,以有線傳播或者轉播的方式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以及通過擴音器或者其他傳送符號、聲音、圖像的類似工具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的權利。”在“樂視訴珠江案”中,法院認定被告接收“浙江衛視”頻道信號后向用戶播送的行為屬于廣播行為中的有線轉播行為;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通過有線電視網絡提供給用戶“回看”和“點播”的行為,其性質仍是廣播行為。筆者認為,法院對廣播行為的認識存在誤解,“回看”不應納入廣播權的控制范圍。《著作權法》規定:“以有線傳播或者轉播的方式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的行為受到廣播權控制,而其中的“轉播”指的是將接收到的廣播信號通過無線或有線的方式加以同步傳播。“轉播”必須是同步的[3],該種傳播行為本質上屬于“異地同時”供公眾中的成員在自己選擇的地點接受的傳播。[4]顯然,本案被告將“浙江衛視”頻道播放的節目進行錄制后提供給用戶“回看”的行為不具有“異地同時”的特征,不能將其認定為“轉播”行為,因而不應受到廣播權的控制。實際上,在“回看”模式下IPTV服務提供商將作品傳播完成的部分儲存一定的期限,以供用戶在一定期限內對其進行回放觀看。當用戶選擇“回看”該作品時,作品的首播已經結束,用戶觀看到的是存儲在服務器上的作品的復制件,而不是對作品的轉播(同步播送)。服務提供商向IPTV用戶提供“回看”服務的行為不屬于廣播行為,自然也就沒有侵害著作權人的廣播權。
(二)“回看”模式侵害了權利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
從“回看”模式的行為性質分析,“回看”是典型的“交互式傳播”行為。所謂“交互式傳播”(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是相對于“廣播”而言的新型傳播方式。電視臺、廣播電臺以有線或無線的方式對外播送節目的行為屬于傳統的廣播行為。廣播具有如下兩大特征:一是傳播的單向性,即節目的播送由傳播方主動發起,用戶無法選擇節目的播送時間和內容;二是受眾的不特定性,即開通了有線服務或者在無線信號覆蓋區域內的所有不特定用戶都可以欣賞到廣播節目。[5]“交互式傳播”打破了傳統“廣播”的壁壘,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交互式傳播”同樣具有兩個特征:(1)用戶主動發送對信息內容的傳輸請求;(2)信息傳播采用“點對點”的方式,受眾是特定的個人。本案被告將涉案被控侵權的節目進行錄制后提供“回看”服務的行為,使得在其經營區域裝配了IPTV設備的用戶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符合“交互式傳播”的特征,是典型的“交互式傳播”行為。
在“樂視訴珠江案”中,法院認為,被告提供作品的對象僅限于其有線電視用戶,并非所有的社會公眾,不符合我國《著作權法》規定的“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定義。《著作權法》第10條第1款第(12)項規定:“信息網絡傳播權,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這就明確了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三個構成要件:一是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提供作品;二是面向公眾傳播;三是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顯然,法院之所以認為被告的行為不構成對原告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侵犯,是因為不具備第二個要件。在筆者看來,《著作權法》規定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控制范圍包括“向公眾提供作品”的行為,并非強調受眾的數量特征,而指向的是行為的公開性。所謂公開,是相對于“秘密”或者“私下”傳播而言的。在傳統法律上,家庭或準家庭成員之間的傳播由于傳播者和接收者之間存在某種“人格”聯系而被視為“私下”傳播。[6]“向公眾提供作品”的行為當然不包括“私下”傳播,實際上它是指傳播作品的行為應當具有社會公開性,使一般的社會成員能夠獲得作品。但這并不意味著要求所有的社會公眾都能接觸到通過信息網絡傳播的作品。即使在互聯網高度普及的今天,也并非所有的社會公眾都已然成為作品的傳播對象。只要一定范圍內的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就屬于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控制范圍。
再回到“樂視訴珠江案”。該案中,凡是廣州市行政區域內安裝了IPTV接入設備的有線電視用戶都可以“回看”涉案侵權作品,從而使得傳播涉案作品的行為在一定范圍內具有了公開性,符合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構成要件。同樣,“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也不應理解為“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都能獲得作品。被告提供的“回看”服務允許用戶對兩三天內播放完畢的節目進行回放觀看。只要用戶選擇在此期間內“回看”涉案被控侵權作品,就完成了“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行為,也就落入了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保護范圍。因此可以認定,將侵權的節目進行錄制后提供“回看”服務的行為侵犯了權利人獨占專有的信息網絡傳播權。
IPTV的“回看”功能在便利了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引發了不少的侵權糾紛。實際上,大多數糾紛都是由IPTV服務提供商在未獲得著作權人授權的情況下擅自向用戶提供相關業務而引發的。為了避免此類問題再度發生,一方面,IPTV服務提供商應當在事前與著作權人積極協商,獲得使用相關作品的授權;另一方面,雙方可就涉及的具體業務開展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1]黃輝.廣播電視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3:166.
[2]馮曉青.著作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70.
[3]王遷.著作權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190.
[4]梅術文.著作權法上的傳播權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9.
[5]王遷.我國《著作權法》中“廣播權”與“信息網絡傳播權”的重構[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25.
[6]梁志文.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謎思與界定[J].電子知識產權,2008(4):12.
The Recognition of Copyright Infringement Liability in IPTV Time-shifting Mode
WU Lei
(School of Law,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Protocol TV (IPTV), many cases involving IPTV“time-shifting” mode have appeared in judicial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tort, unauthorized “time-shifting” mode is a violation of copyright, which is not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reasonable use system. “Time-shifting”mode is a typical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rather than “broadcasting”, so it violated copyright owner’s information network dissemination rights.
IPTV; time-shifting; right of communication through information network; right of broadcasting
2016-10-12
吳磊(1993- ),男,碩士研究生,從事民商法研究。
D923.41
A
2095-7602(2017)01-00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