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六榮
(湖南民族職業學院,湖南 岳陽 414000)
內地西藏班(校)教育政策執行成效研究
孫六榮
(湖南民族職業學院,湖南 岳陽 414000)
1985年至今,內地西藏班(校)已創辦30多年,為西藏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推動了西藏經濟的快速發展。本文梳理了內地西藏班(校)教育政策的演變及其特點,并根據內地西藏班(校)教育政策的執行現狀,深入探討政策執行中遇到的執行主體之間協調性不夠、招生和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只有通過加強對政策執行主體的指導、培訓和監督;加強招生宣傳,提高認識,改革當前的招生選拔制度;打破封閉式管理模式等策略,才能提高內地西藏班(校)教育政策執行成效。
內地西藏班(校);教育政策;成效
西藏是中國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地處“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歷史上長期處于封閉狀態。為了加快培育西藏優秀人才,推動西藏經濟快速發展,國家從1985年起,先后在內地16個省、市開辦西藏班(校)。目前,北京、上海、廣東、湖南等22個省區市開辦了內地西藏班。截至2014年9月,內地西藏班(校)已招收初中生4.32萬人、高中生2.89萬人、中專以上學生3萬多人。創辦30多年來,內地西藏班(校)為西藏地區培養了大量經濟社會建設人才,為國家和諧、穩定發展提供了堅強的保障。
(一)起步階段的教育政策(1985—1988年)
內地西藏班(校)教育政策是針對我國藏族地區的一項很特殊的國家教育政策。1985年秋,根據中央的決定,內地西藏班(校)正式在北京、成都、上海等16個條件較好的省、市開辦,首批1300名西藏應屆小學生進入內地西藏班(校)學習。
(二)完善階段的教育政策(1989—2001年)
1.1989—1992年
1989年7月,首批內地西藏班(校)的初中畢業生中,300人進入新開設的內地部分高中學習,862人進入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學習。內地西藏班(校)由只招收內地初中生改為開始招收內地高中生、中專生和中師生。
2.1993—2001年
1993年3月,國家教委在北京召開教育援藏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內地辦學必須貫徹“長期堅持,努力搞好,逐步擴大”的方針,實行對口包干責任制度。1994年,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教育援藏會議關于“繼續辦好內地西藏中學和西藏班,要長期堅持,不斷完善,適當擴大規模”的精神,國家教委確定在全國16個省市實施擴招計劃。從1996年起逐年擴招,分三年推進,計劃到1998年完成2000名學生的招生目標。1992—1997年,內地西藏班(校)學生的培養以中等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為主。1998年,根據西藏實際需要,內地西藏班(校)開始擴招初中生,壓縮、停招部分專業的中專生,擴招師范生和高中生。
(三)提質階段的教育政策(2002年至今)
2002年,國家根據西藏發展對各級各類人才的不同需求,第二次對內地西藏班(校)教育政策作了較大的調整,及時調整了人才培養方案,確定了人才培養的規模、層次、結構、專業和質量標準等。政策要求減少中專層次的招生,適當擴大內地西藏班初中、高中和內地普通高等學校的招生規模。從2002年起,辦有內地西藏班的省、市每年招收20名西藏優秀初中畢業生,直接插班到本省、市非民族類普通高中學習。2007年,內地西藏班(校)教育政策要求逐步增加內地西藏班本科和研究生招生計劃。2010年,國家第三次對內地西藏班(校)招生作了較大的調整。初中學習年限由四年調整為三年,原來為期一年的預科取消;高中由以前的三年調整為四年,增加一年預科。在招生人數上,初中錄取人數適度收縮,高中錄取人數逐步增加。根據西藏地區技能型人才嚴重缺乏的實際情況,國家選定內地教學質量較高的42所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開辦內地西藏職業技術班。同年,3000名西藏學生分別進入42所內地西藏職業技術班學習。[1]
經過近30年的實踐探索,內地西藏班(校)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層次日益齊全,已形成了涵蓋初中、高中、高職、大學本科、研究生的完整的內地西藏班(校)培養體系。迄今為止,內地西藏班(校)已向西藏地區培養輸送各級各類建設人才2萬余名。內地西藏班(校)已實現由規模擴張到質量提升的轉變,極大地提高了人才培育質量。
(一)內地西藏班(校)教育政策的執行主體政策
內地西藏班(校)教育建立了一套分工明確的管理體制。教育部會同西藏自治區政府研究,制定出內地西藏班(校)發展規劃,加強與各地、各部門的聯系,解決內地西藏班(校)辦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西藏教育廳作為西藏自治區負責內地西藏班工作的主管部門,全力主持開展教育援藏的各項工作。承辦西藏班的相關省、市政府和國家相關部委,負責完成內地西藏班(校)的建設、管理和協調工作。內地西藏班(校)負責藏文課以外的其他學科老師的配備以及西藏學生的的教育、管理工作。這種分工與配合,凸顯了政府意志,理順了管理體制,為舉辦內地西藏班(校)這一特殊民族教育政策的順利落實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證。
內地西藏班(校)教育雖然建立了一套分工明確的管理體制,但對各級部門的責任、權力、利益沒有作出具體、明確的規定和要求,對各級部門也沒有一套比較完整科學的評價體系。導致有時出現內地西藏班(校)教育政策執行不及時、不到位的現象,政策資源使用的有效性大打折扣。[2]
(二)內地西藏班(校)的招生政策
每年內地西藏班(校)招生都由西藏自治區教育廳統一組織實施。內地西藏班(校)初中班對象為年齡在11~15周歲之間的西藏自治區內的藏族小學應屆畢業生、進藏干部職工子女小學應屆畢業生(含初中預備班學生)。內地西藏班(校)高中班對象主要是就讀于內地初中的全體藏族初中應屆畢業生,學生參加西藏自治區教育廳組織的統一考試,擇優錄取。從2010年起,內地西藏班(校)的學制為初中三年、高中四年、中職三年。
內地西藏班(校)師資力量雄厚,教育設備先進,教學質量高。30年來,內地西藏班(校)政策成效顯著,獲得了西藏人民的一致好評。西藏群眾對子女被選送到內地西藏班(校)接受更加優質教育資源的愿望非常強烈。但每年內地西藏學生的招生名額有限,大部分家長為了使孩子順利考進內地西藏班(校),經常要求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以拉薩教育情況為例,拉薩小學生最辛苦,初中生次之,高中生最輕松,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西藏小學生參加內地西藏班(校)考試的競爭遠遠大于西藏高中生高考。應試教育深入人心,導致學校與家長漠視小學生的身體、心理需要,偏廢教育的促進功能,抹煞了個體差異,扼制了個性的全面發展。同時,西藏社會自然而然將學生考取內地西藏班(校)的升學率作為衡量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準,各校德智教育失衡,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很容易造成學生價值取向的偏移。[3]
(三)內地西藏班(校)的教育管理政策
內地西藏班(校)的教育管理主要依靠學校西藏部,采取封閉式、統一管理。封閉式管理有助于學生在簡單、安靜的環境里學習、生活,但同時導致學生與外界幾乎隔絕,學生接受的學校內部文化和其所在的社區文化產生疏離。學校內部文化環境和語言環境的概念化、抽象化,嚴重阻礙學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與同學交流能力的發展,導致有些學生出現自我封閉、緊張不安、自信心不足、孤獨感、情緒不穩定等多種不適與困惑。加之內地西藏班(校)主要招生對象為小學畢業生,年齡在11~15歲之間,該年齡階段的學生自我控制能力還很差,仍然非常需要父母的指導與幫助。政策在這方面的規定顯然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4]
(一)加強對政策執行主體的指導、培訓和監督
內地西藏班(校)政策主體由中央政府、相關省市政府、各辦學單位組成。應發揮內地西藏班(校)政策執行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其履行法律責任,擔當內地西藏班(校)發展的責任和義務。首先,應該努力提高內地西藏班(校)政策主體成員的思想覺悟,讓政策執行主體成員充分認識到政策的公益性、大局性,擺正心態,避免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出現抵抗或者消極態度。其次,做好內地西藏班(校)政策執行主體成員的道德素質和專業素養培養工作,強化他們的職業道德,避免執行者在政策執行過程中行為不力、不負責任。同時,加強對職業者的職業培訓,完善其知識結構,增強行政職業能力,鍛煉專業素養和技能,從主觀因素上提高政策執行力。最后,要建立和完善政策執行的監督體系,使政策得到合理貫徹落實,并達到政策執行標準和要求。同時,也對政策執行人員和執行機構進行監督,預防行政腐敗和行政不作為現象,制定執行法規,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堅決懲處各種不合法行為,為政策執行掃清障礙。[5]
(二)加強招生宣傳,改革選拔制度
內地西藏班(校)教育政策的目的是挑選一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學生到內地接受優質教育,將來為西藏的建設更好地服務。但現在西藏部分學校以學生考入內地西藏班(校)為主要培養目標,不利于學生健康、持續的發展,致使內地西藏班(校)教育政策落實有些偏差。貫徹和落實內地西藏班(校)的招生政策必須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第一,通過電視、廣播、報紙和網絡等方式,對內地西藏班(校)的招生政策進行大力宣傳和解讀。這樣,西藏教育部門、西藏人民特別是學生和家長對內地西藏班(校)的招生政策才能正確認識和理解,從而保證政策順利、高效執行。第二,加強對不同政策執行主體的政策執行情況的宣傳報道,表揚優秀,批評不足,從而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提高政策的執行效果。第三,改革當前的選拔制度,提倡文化知識與綜合能力并重。選拔考試應在注重文化考試的基礎上,兼顧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測試,根據學生文化知識和綜合能力擇優錄取。
(三)創新封閉式管理模式
內地西藏班(校)的封閉式管理制度有時容易引起學生緊張、不安,嚴重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的學生因不滿長期封閉式管理,編造各種理由逃課,不僅給學校管理帶來困難,而且嚴重威脅到學生的生命安全。內地西藏班(校)可以組織品學兼優的漢族學生與西藏學生“結對子”活動,幫助西藏學生在較大文化差異的情況下快速融入內地的學習、生活,并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內地西藏班(校)還可以在節假日通過組織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豐富學生生活,擴大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6]
內地西藏班(校)開辦30多年以來,辦學成效十分顯著,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教育援藏是一項關系到國家和諧、西藏穩定發展的重要舉措,教育政策的不斷完善一定會推進西藏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1]嚴慶.解讀我國一項特殊的民族教育政策——舉辦內地西藏班(校)[J].民族教育研究,2005(2):23-27.
[2]李波.內地西藏班民族教育政策執行工具分析[J].西藏大學學報,2008(3):106-111.
[3]韓秀梅,李樹.內地西藏班(校)教育政策價值分析[J].西藏教育,2014(4):8-11.
[4]劉淑華.少數民族預科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D].科技信息,2010(34):180-181.
[5]蘇德.民族教育政策:行動反思與理論分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20.
[6]張文鳳.少數民族預科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J].科技信息,2010(12):180-181.
2016-10-07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內地西藏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實證研究”(XJK013CMZ002)。
孫六榮(1973- ),女,副教授,碩士,從事民族教育、英語課程與教學論研究。
G758
A
2095-7602(2017)01-01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