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鳳華(長春師范大學數學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依托案例教學創新高師數學研究生培養模式
苗鳳華
(長春師范大學數學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案例教學起源于哈佛大學法學院的情景案例教學課,是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在案例教學法背景下,學生讀書的目的不僅僅是拿學位,更是為了積累社會實踐經歷,提升素養。本文介紹了案例教學的含義,探究了依托案例教學創新高師數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可行性,旨在提高高師院校數學專業研究生培養質量,創新高師院校數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
案例教學;研究生;創新;培養模式
案例教學法,也稱蘇格拉底式教學法。最早發現并使用案例教學法的是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前校長克里斯弗·哥倫布·蘭代爾,他在1870年前后將案例教學法用于哈佛大學的法學教育。一直以來,很多英美國家教師都不用標準教科書,而是靠自己收集的資料、案例進行教學。教師上課的資料很多都是打印稿,這方便了教師每年修改增加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實例。為了保持教學內容的新穎性和前瞻性,有的教師甚至不考慮將自己的教材出版。基于其前沿性、實踐性和時效性,案例教學法成為了美國、加拿大等國法學院最主要的教學方法。在蘇格拉底式的案例法教學中,教科書的實際用處不大。在案例教學法背景下,學生讀書的目的不僅僅是拿學位,更是為了積累社會實踐經歷。
大部分的高師數學專業研究生畢業后會成為中小學或高校教師,高師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出發點就應該是培養學生的教師技能及教師素養。案例教學是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通過具體情境,使隱性知識外顯,或使顯性知識內化,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案例教學有利于培養高師研究生的教學實踐能力和教師素養,提高高師院校數學專業研究生培養質量,創新高師院校數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
2.1 有利于培養研究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目前,有些高師院校數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比較單一,體現在課堂教學上就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只是告訴研究生怎么去做,缺少對其探究數學問題和解決前沿數學問題能力的培養。課堂教學內容缺乏實用性,教學方法乏味無趣,無法調動研究生進一步探討新知的主動性,影響了研究生培養效果。
案例教學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教師不會告訴研究生應該怎么做,而是指導他們自己去思考、去創造,并就自己和他人的研究方案發表見解,使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在案例教學中,研究生積極進取,刻苦學習,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學生之間取長補短,提高了人際交流能力和綜合素質。
2.2 有利于引導研究生變注重知識為注重能力
知識不等于能力,研究生的高學歷不等同于高水平、高素質。高師院校數學專業應在研究生培養模式上進行創新,重實踐,重效果,依托案例教學培養研究生將知識內化為其能力,改變研究生注重學習書本知識而忽視實踐能力培養的弊端,進而優化創新高師院校數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在案例教學實施過程中,把高師數學研究生由學生角色轉變為“教師”或組織者的角色。
以長春師范大學數學學院某次研究生案例教學專題研討課為例。在教師的指導下,兩個年級的研究生、三個年級的本科生進行“混合編隊”,一起進行高中數學“線性規劃”課堂教學設計創新途徑的探討。在案例教學研討課的準備過程中,研究生經歷了由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探究知識的蛻變:高年級研究生帶領低年級研究生及三個年級的本科生20人,利用3周時間,集中討論“線性規劃”課堂教學設計創新的具體途徑。他們收集、整理、匯總案例教學相關理論材料;復印人教版、蘇教版、浙教版、北師版等多版本教材的“線性規劃”部分內容;集中討論普通高中數學教學大綱。準備工作完成之后,承擔此次案例教學專題研討課的研究生,把“線性規劃”案例教學的所有相關資料進行最后整理,并發給其他參與者。接下來兩周時間里,在教師指導下,負責本次案例教學的研究生組織參與案例教學的20人,閱讀案例材料,查閱指定的資料,搜集必要的信息,并進行積極思索,初步形成關于當前“線性規劃”課堂教學設計中存在諸多問題的原因分析和解決方案。組織者在這個階段給參與者列出一系列待解決的思考問題,讓參與者有針對性地開展深層次的準備工作,確保案例教學的成效。根據案例教學參與者的年齡、學歷因素、學習經歷、認識水平等,將其劃分為4個小組,每組5人,分組時盡量做到小組成員多樣化,以增加準備和討論時表達不同意見的機會,加深學員對案例的理解。各小組在不同地點進行討論后,派出代表發表本小組對于案例的分析和見解,回答其他小組成員的提問(必要時,本小組的其他成員可以代替發言人回答問題)。小組集中討論的這一過程為案例教學參與者展示自我、擴展和加深理解案例教學的過程。討論過程中,負責案例教學的研究生充當的是組織者和主持人的角色,針對大家的討論,提出意見比較集中的問題和處理方式,將注意力引導至如何合理解決案例教學所面臨的問題上來。由此案例教學前期準備完成,然后進行試錄后的進一步修改,最終完成案例教學專題研討課的錄制工作。課程錄制后,再進行總結,將資料整理、歸檔交研究生院保存,作為各院系研究生、本科生案例教學的參考資料。其中,部分研究成果以論文發表的形式進行推廣。在整個案例教學過程中,研究生經歷“動員→選題→分組→準備→試錄→試錄→總結→推廣”的過程,深化了對已有知識的理解,提升了對新知識的認識,增強了組織能力和反思能力,這一過程實現了依托案例教學引導研究生變注重知識為注重能力的蛻變。
2.3 重視雙向交流
案例教學以鼓勵研究生獨立思考、引導研究生變注重知識為注重能力和重視雙向交流為教學特色。在案例教學中,由于采取研究生、本科生跨年級、跨專業“混合編隊”的方式。擔任案例教學實施工作負責人的研究生,需要組織策劃案例教學環節,確定人員,明確選題,將參與人員合理分組,組織資料閱讀和整理,制定案例教學流程,檢查案例教學各階段的完成情況,不定期訪談高校領導和數學專業研究生指導或授課教師,走訪中學的領導和數學教師,聽取吉林省數學教研室專家的意見,匯總參與者對本案例教學專題研討課的意見,了解中學生對數學案例教學研討課的期望程度,組織討論。根據討論結果,組織案例教學材料的進一步查閱工作,思考如何在案例教學中加入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元素、課堂教學設計創新等元素,學習數學課程改革的相關綱領性文件,并將其匯總、整理、提取為案例教學所用的信息。實踐證明,高師數學專業研究生、本科生“混合編隊”進行案例教學,在最大程度上調動了參與者的相互交流、相互討論、相互學習、相互幫扶、共同提高的過程。實施案例教學符合高師院校數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目標,符合未來數學教師培養的規律,為創新高師院校數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提供了可能。
為實現依托案例教學創新高師數學研究生培養的目的,我院于2016-2017學年第一學期,針對2014級、2015級研究生以及2013級、2014級、2015級本科生共計20人,實施了“混合編隊”案例教學模式。本案例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如何激發中小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通過開展本教學案例,使研究生經歷其培養模式創新的過程,領悟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的精髓,激發其進行自我培養創新的靈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往今來,許多科學家取得令人矚目成績,均離不開濃厚的探究興趣和強烈的創新欲望。學習興趣既是一種心理狀態,也是學習者潛力的外在發揮。中小學生學習興趣的高低,不僅僅影響其學業和個人發展,更體現一所學校乃至一個國家整體精神面貌。然而,近年來,關于中小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報道屢見不鮮。具體表現在中小學生逃課、課堂注意力不集中、不能獨立按時完成課后作業等現象明顯增加。通過網絡調查發現,那些對教師教授的知識感興趣的中小學生,在課堂上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并很好地配合教師完成學習任務,輕松地掌握所學知識。相反,缺乏學習興趣的中小學生,課上不愛聽,課下不愛學,導致學習效率低,學習效果差。參加本次案例教學專題研討課的研究生畢業后,多數選擇到中小學從事數學教師工作,有些還會兼職班主任。因此,結合數學教法方向課,組織研究生對“影響中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進行實踐研究,有助于他們了解中小學生的學習現狀及影響因素,從而更好地規劃自己未來的教學生涯。
通過一學期的走訪、調查及文獻搜集,案例教學專題研討課的參與者發現,“厭學”已經成為當前國內很多中小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他們不熱愛學習的原因很多,主要因素是學生自身、家庭、教師和社會,本文僅對學生自身及家庭因素進行分析(筆者將對其他影響因素進行持續研究)。
(1)中小學生自身因素。第一,認為學習是為了完成父母和老師的任務。調查發現,我國有些中小學生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過于強烈。導致孩子自信心受損,產生厭學情緒。第二,有些中小學生因升學、轉學、換老師等情況,不適應新的學習環境而產生無法自我疏導的心理壓力,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第三,學習方法不當。盡管有些中小學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但由于沒有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沒有制定循序漸進的學習計劃,結果事倍功半,考試中屢次遭受失敗,進而產生自卑和厭學的心理。
(2)家庭因素。通過走訪調查發現,家長普遍認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是孩子做人、立世的根本。家長通過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孩子的良知、自立、責任心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第一,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成長;第二,家長的品行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第三,父母的關注會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參與案例教學專題研討課的研究生在研究期間,閱讀了“河北省的某貧困山村的貧困家庭培養出三位優秀博士”的勵志故事。令他們驚奇的是“為什么這樣一個偏遠山區,這么一個年收入2000元的貧困家庭,在培養孩子學習興趣方面如此有方法”。經過團隊討論發現,在中小學階段,父母每天陪孩子讀書,常年為他們訂閱雜志期刊,在墻壁上貼名言警句,持續關注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營造好的家庭學習氛圍,能夠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孩子的成功期望。
通過“如何激發中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這一案例中“中小學生數學學科厭學原因”的探究,數學研究生認識到:中小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情感、學習態度、學習品格等因素的養成是復雜而多樣的。這將激起研究生的研究熱情和自我提高的意識,促使他們關注中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研究成果,主動探究中小學生數學教學方法,實現依托案例教學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指導研究生進行案例研究的同時,引導他們關注中小學數學教育,了解中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影響因素,探尋師范院校數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手段創新的途徑,激發研究生的研究熱情,創新高師院校數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1]羅新兵.中學數學教師教學技能[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李小文,王瑩.教學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黃興豐.數學案例教學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2017-03-11
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創新基金資助項目“吉林省師范院校數學專業教育碩士學位研究生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GJX2016C34)。
苗鳳華(1968- ),女,副教授,從事數學教育研究。
G642
A
2095-7602(2017)06-01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