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列,陸衛群
(貴州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西部高校校園安全現狀及對策
趙 列,陸衛群
(貴州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隨著我國西部欠發達地區高等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校園安全形勢日益凸顯。本文以西部具有代表性的貴州花溪大學城為對象,探討高校校園安全現狀,分析安全問題出現的原因,并提出“3+1”校園安全管理模式,以期為西部高校校園安全管理、規劃及實踐提供參考。
西部高校;校園安全;安全教育
當前,我國西部經濟和教育快速發展,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校區及跨校區交流合作增多,導致校園管理模式的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衍生出諸多校園安全問題。高校一旦發生校園安全事故,將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對家庭、學校及社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和損失。調查西部高校校園安全問題的影響因素并提出應對之策,優化西部高校校園安全教育環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調查目的
高校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組織,承載著家庭與社會的未來。當前校園安全問題頻頻出現,已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針對西部高校校園安全的影響因素進行調查研究,目的在于加強校園安全教育宣傳、校園安全制度建設,改善校園安全設施,減少校園安全事故的發生,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健康、和諧的學習生活環境。
(二)調查對象
以整群抽樣方法,隨機抽取貴州花溪大學城3所學校、6個校區的教職工、學生及后勤人員等作為調查對象,于2015年5月在各校區進行問卷調查及回收。共發放問卷1500份,實際回收1473份,回收率為98.2%;有效問卷為1441份,有效率為96.1%。回收率和有效率均符合再現系數(R>0.9)的標準。
調查對象的具體分布情況:按性別分,男生占52.8%,女生占47.2%;按年級分,大一占30.7%,大二占22.4%,大三占16.3%,大四占12.8%,研究生占9.1%;按身份分,學生群體占91.3%,教職工占6.2%,其他(后勤人員、清潔人員等)占2.5%;按學校分,貴州大學占58.3%,貴州民族大學占21.7%,貴州財經大學占20.0%。調查的年級分布基本呈正態分布,代表性較高。
(三)調查方法
以問卷法為主進行調查。采用《校園安全因素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對問卷所收集的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處理,對貴州高校校園安全現狀進行呈現,了解貴州高校學生的安全狀況、教育者的安全意識情況以及學校的安全教育、安全制度等方面的情況,進而從多方視角對校園安全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找出影響校園安全問題的根源。問卷包括學生的安全技能、安全常識、自律能力,教育者的安全意識、安全觀念、安全教育,學校的安全設施、安全投入、安全制度等內容。問卷調查前征詢了有關專家對調查內容和維度的意見,符合實踐調查的要求。
以訪問法為輔進行補充。對部分調查對象進行訪問,了解校園安全存在的問題及現狀。對學校相關后勤人員、維修工、清潔工進行訪問,了解學校安全設施維修與投入情況;對學校相關教職工和行政人員進行訪問,了解學校安全教育、安全觀念、安全制度等情況,詳細展現高校校園安全制度與設施現狀。
(一)高校學生安全常識
學生安全方面的狀況并沒有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而得到相應改善和提高。宿舍里學生用電存在許多安全隱患。據調查可知,學生中有23.4%的在寢室用電熱毯和熱得快等大功率電器,10.8%的購買簡陋或不合格的床頭燈和電線板等電器,32.7%的沒有隨時切斷電源的習慣,18.2%的在公寓里隨處扔煙頭,以上都不會出現的學生僅占14.9%。當被問及若教學樓發生火災時如何處理,大部分學生回答“馬上逃走”,只有少部分學生回答“走安全通道”“使用滅火器”。可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安全常識,其對消防常識和自救逃生技能的掌握情況不容樂觀。
(二)高校教師安全意識
調查顯示,其對學生學習成績的關心程度遠遠超過學生安全教育。高校教師普遍認為自身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而且高校學生基本都已成年,因而較多專注于學生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培養,而對學生在生活、心理、安全方面的教育相對忽略。
(三)高校校園安全教育
據調查,只有32.5%的學生表示學校開設了安全教育課程,而高達64.9%的學生沒有學習過這門課程,還有2.6%的學生不清楚學校是否開設這門課程。學校不僅在安全理論課程設置方面有所欠缺,而且在安全實踐的模擬演練中也存在不足。西部高校學生中沒有接受過校園逃生自救演練模擬的接近半數,可見高校在理論與實踐安全教育方面的嚴重缺失。
學校是否開展安全宣傳教育活動,對學生日常生活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宣傳欄上貼的大都是廣告招聘、學術講座以及學校通知等信息,而很少有安全知識信息方面的宣傳。學校廣播也是一個很好的宣傳媒介,但安全知識、安全新聞、安全技巧等內容同樣較少。
(四)高校校園安全制度方面
關于學生對校園安全設施的看法,23.2%的認為設施簡陋,衛生狀況不佳;16.6%的認為安全設施華而不實,應用效果差;20.4%的認為安全設施數量少,擺設位置不合理;28.1%的認為安全設施監督和維修不到位;11.7%的認為存在其他情況。可以看出西部高校校園安全設施狀況不容樂觀。
西部高校正處于快速建設和發展時期,相關領導更多關注學校總體建設,相對忽視安全制度實施不到位與安全設施配套不合理等現象,因此,建設初期應做好校園安全設施配套,建好后做好校園安全設施維護及安全制度有效運行工作。
“3+1”安全管理模式,指以加大高校校園安全宣傳力度為基礎,以加強高校校園安全制度建設為內容,以加快高校校園安全設施完善為后盾,形成“人防、技防、物防”為一體的校園安全防護模式。
(一)加大高校校園安全宣傳力度
加大高校校園安全的宣傳力度,是保證校園安全生活學習的重要基礎。通過舉辦安全專題講座以及開展安全知識競賽等形式進行安全教育宣傳,使師生了解相關安全知識,認識安全的重要性。
一方面,對師生進行預防偷盜、交通、溺水等安全教育,并開展緊急逃生自救演練,樹立安全危機意識,提高校園危機自防能力,形成自我安全管理、自我安全教育和自我安全保護為一體的自覺能力。
另一方面,充分借助校園廣播和宣傳欄,普及安全常識和技能,傳播校園安全文化,促使師生員工的危機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強化,最終形成注重校園安全的良好氛圍。
(二)加強高校校園安全制度建設
加強高校校園安全制度建設,是保證校園安全良性運行的主要內容。
一是建立維護高校校園安全穩定的管理制度。定期開展相關安全工作檢查,把安全工作重點從事故后處理轉移到事前的預防上來,建立相關學校門衛規章制度和學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防止校園安全事故的發生。
二是完善高校校園安全責任制度。針對高校管理復雜的特點,完善政府的統一領導,公安部門大力監察,學校嚴格管理,形成一個人人關心安全、人人重視安全、人人管理安全的有效運行系統。
三是實行高校校園安全應急制度。學校針對比較突出的安全問題,制定相應的應急措施,避免事故發生帶來慘重損失。學校舉辦任何大型活動時,要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識,展開安全隱患排查。一旦發生安全事故,能及時有效地扭轉局面,將損失降到最低。
(三)加快高校校園安全設施完善
安全設施是校園安全的物質基礎,也是校園安全水平高低的表現。教學樓內每一層都應當配備消防設施,對實驗器材、體育設施定期檢查、維修、更換;宿舍生活區的門窗電路和生活設施應符合安全標準,確保學生有安全舒適的學習環境。
(四)建立“人防、技防、物防”為一體的校園安全防護模式
高校作為一個大的有機運行系統,應確保其各個子系統安全有效地運轉,從組成主體人、必備安全技能、齊全安全設施的全方位視角,建立“人防、技防、物防”為一體的新型校園安全防護模式。
人防,指建立一支有紀律、能吃苦耐勞的保衛隊伍,承擔學校門衛、巡邏、警衛、防火防盜以及維護校園安全設施的工作,把安全事故扼殺在萌芽階段。
技防,指組織學生參與安全教育管理活動,讓學生承擔相關的安全宣傳工作,參加校園安全志愿者服務工作,在實踐中模擬緊急救生演練等,以此提高學生安全防范能力。
物防,指重視校園安全設施建設,加快校園安全規章制度完善,建立監控、報警、救助為一體的電子監控中心;增加并及時排查校園路燈設施和宿舍區低樓層的安全防護欄;結合各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安全防范工作相關章程手冊,明確安全管理的工作任務,健全校園安全管理相關規章制度。
[1]魏斌.談高校校園安全教育[J].教育探索,2012(4):95-96.
[2]張惠進.要重視校園安全文化建設[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4(3):119-122.
[3]朱伯玉,范晶晶.高校校園安全風險及其防范[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3(5):4-8.
[4]周立新.論高校校園安全問題及對策[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6(3):65-70.
[5]郭永強.試論高校校園安全管理預警機制建設[J].教育教學論壇,2010(4):5-6.
[6]龔彬彬,吳超.高校校園安全隱患以及應對策略[J].安防科技,2011(3):41-44.
[7]王文靜.高校校園安全水平模糊綜合評判指標體系建立[J].安全與環境學報,2010(5):184-188.
2016-09-06
趙列(1994- ),男,碩士研究生,從事家庭社會學與社會發展研究。
陸衛群(1960- ),女,教授,博士,從事社會性別與區域發展研究。
G647
A
2095-7602(2017)01-016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