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軍++李炳乾++彭春淋++劉佳佳
摘 要: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為我們把握當代發展問題特別是中國發展問題提供了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以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為指導解決中國發展問題,必須轉方式,著力解決好發展質量和效益問題;必須補短板,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問題;必須調關系,著力解決好“兩只手”的關系問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 中國發展問題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6-0001-02
發展,是指人類通過實踐活動實現社會生活基本領域、基本關系、基本觀念更新和變革的歷史進程。馬克思主義豐富的發展理論,對于理解當代中國發展問題,應對當代中國發展面臨的挑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發展理論
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理論包含三個基本層面的思想:人對于自然和物質、對于社會以及對于人自身的思想。就發展的自然和物質層面而言,發展意味著更有效地利用自然物質資源,不斷改善人類生存的自然物質環境,使之符合人類的物質和精神需要;就發展的社會層面而言,發展意味著不斷改進人與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改進人類社會結合的方式,從而釋放出更大的社會活力,使人類能夠不斷改善社會生活環境;就人自身的發展層面而言,發展意味著人類發展所經歷的基本階段或基本形態的不斷提升的歷史進程。
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具體體現在:(1)人類社會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2)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3)生產發展必須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是文明進步的尺度。(4)社會發展是社會諸領域全面協調的發展。(5)人類社會發展要逐步消滅階級之間、城鄉之間、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使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是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
(二)列寧的發展理論
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發展理論的基礎上,列寧提出:(1)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以后,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務就是增加產品數量,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創造新的高得多的勞動生產率。(2)社會主義發展不僅要進行經濟建設,而且要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加強文化建設。
(三)中國共產黨的發展理論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四代中央領導集體結合中國國情,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發展理論的基礎上,形成了中國共產黨的發展理論。主要有:(1)發展要根據本國國情走自己的道路;(2)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主要任務;(3)發展是硬道理,是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實現社會主義建設目標的根本途徑;(4)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5)發展要實行改革開放,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6)發展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發展;(7)發展要著眼于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統籌兼顧各方面的需要,正確處理各方面的關系;(8)發展要實現區域經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9)發展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創新管理方式來實現;(10)發展要堅持走文明發展道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11)發展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共贏的發展,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等。
(四)習近平總書記的發展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為適應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在發展思想上,習近平總書記突出強調了以下兩點。
1.發展必須遵循“三大規律”,實現“三大發展”。即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就是實現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的發展,實現“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發展,實現“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就是實現“經濟要上臺階,生態文明也要上臺階”的發展,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遵循實現規律的包容性發展,就是實現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奮斗目標的發展,實現“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發展,實現“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的發展。
2.發展必須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必須牢固確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五大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復蘇低迷形勢提出的治本之策,是針對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提出來的戰略指引。在五大發展理念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只有堅持創新發展,才能避免動力衰退、低水平循環的“平庸之路”;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只有堅持協調發展,才能避免畸輕畸重、顧此失彼的“失衡之路”;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只有堅持綠色發展,才能避免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的“透支之路”;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堅持開放發展,才能避免畫地為牢、自我設限的“封閉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只有堅持共享發展,才能避免貧富分化、社會動蕩的“風險之路”。這五大發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我國發展理論的又一次重大創新。
(一)轉方式,著力解決好發展質量和效益問題
按照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發展要有一定的速度,但這個速度必須有質量、有效益。有質量、有效益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就是投資有效益,產品有市場,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我國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是外向發展難以持續的“風險之路”,是資源環境難以支撐的“負重之路”,是國際競爭力難以提升的“低端之路”,是人的福利難以增長的“物本之路”。這樣的發展是很難有質量和效益的。
要實現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就必須轉向“十八大”提出的“五個更多依靠”這種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攻方向是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其中包括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的調整。調整需求結構,就是要改變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比例關系失衡的問題。消費、投資和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投資的關鍵作用、出口的支撐作用,把拉動增長的消費、投資、外需這‘三駕馬車掌控好。”調整供給結構,就是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既有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也有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主要表現就是:一方面,無效供給大,一些行業和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另一方面,高水平的有效供給不足,導致消費者將大把鈔票花在出境購物、“海淘”購物上,消費能力嚴重外流,中國游客也因此被稱為“會移動的錢包”。所以,我們既要著力擴大需求,更要注重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
(二)補短板,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問題
按照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發展必須全面協調可持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而且是更重要的也是更難做到的“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覆蓋的領域全、覆蓋的人口全、覆蓋的區域全。從這些角度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哪些短板呢?
從覆蓋的領域來看,當前突出的短板主要在于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也是民生。要實現全面小康,就包括在發展中要讓人民呼吸潔凈的空氣,飲用安全的水,食用放心的食品。因此,我們要牢固樹立生態紅線觀念,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從覆蓋的人口來看,突出的短板在于農村的貧困人口。按照中央的計劃安排,到2020年,通過產業扶持,解決3 000萬人脫貧;通過轉移就業,解決1 000萬人脫貧;通過易地搬遷,解決1 000萬人脫貧。還有2 000多萬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要通過全部納入低保覆蓋范圍,實現社保政策兜底脫貧。從覆蓋的區域來看,突出的短板在于城鄉區域的發展差距。實現全面小康,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不僅是縮小GDP總量和增長速度的差距,而且是縮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礎設施通達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三)調關系,著力解決好“兩只手”的關系問題
按照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發展必須正確處理各方面的關系,其中包括要處理好市場和政府這“兩只手”的關系。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就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當前的問題是,政府的手伸得太長,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發揮得還不夠。比如,眾所周知,歷史上有一個“胡煥庸線”。20世紀30年代,地理學家胡煥庸提出了一條從黑龍江黑河到云南騰沖的45度斜線。在這條線的東南方,36%的國土居住著96%的人口,集中了90%以上的經濟活動。這說明當時區域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在于,直到現在,這種大的格局還沒有根本改變。之所以現在區域發展仍不平衡,原因之一在于在價格機制上,土地、資本、技術等要素價格還沒有完全理順。現在一些地區在招商引資中對工業用地實行零地價,甚至用財政返補的辦法實行“負地價”。在這種價格機制下,企業在東部沿海地區的投資回報率不會由于競爭而降低,導致產業和投資不愿意向中西部轉移,從而延遲了不同地區之間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