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瑋
九江,江西的“北大門”,百里鄱湖、千里京九、萬里長江在這里交匯,歷代1500多位名人在這里賦詩。“九派潯陽郡,分明是畫圖”,走進這座山水文化名城,映入眼簾的是滿滿的綠色,峰巒疊翠、碧水悠悠、藍天白云、丹桂飄香……一幅“城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美麗九江畫卷緩緩鋪開。
綠色是九江的底色,綠色生態是大自然賜予九江最為寶貴、最可持續的財富。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建設綠色九江、生態九江、魅力九江,譜寫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的“九江詩篇”增添了新的活力,一座宜居宜游的生態九江城正在崛起。
繪就生態藍圖 打造山水森林城
金秋時節,漫步在九江長虹大道、濂溪大道、廬山大道等城市干道上,金黃的銀杏、火紅的楓葉賞心悅目,淡淡的桂花香令人心曠神怡。路邊的樟樹、杜英、櫸樹、紫薇等各色喬木,搭配上特色的灌木色帶、景石,打造出了錯落有致的植物景觀。一年四季景不同,春看花、夏觀綠、秋品果、冬賞雪,好生愜意。不少市民都表示:“現在九江是樹多、花多,年年都增綠,季季都有景,越來越有生態城的味道啦!”
2012年底,九江市正式提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并把創建森林城市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把“創森”作為建設美麗九江、提高市民幸福指數和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抓手。九江市林業局局長江少文介紹,“創森”四年來,九江市先后累計投入資金90余億元,新增造林綠化面積99萬畝,在大力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同時,進一步保持、鞏固和發展了九江的生態優勢。
目前,九江市的林地面積達165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5.15%,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50.14%;全市人均淡水資源是全國的4倍,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空氣環境優良天數年均保持在310天以上。九江市初步形成了“一心、兩帶、三核、四區、十廊、百園、千村”的森林城市建設格局,城市的知名度、美譽度和滿意度正不斷提升,優越的生態環境已成為九江最寶貴的資源、最珍貴的財富、最亮麗的名片。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坐落于廬山腳下的南山公園,山水、拱橋、綠地交相輝映,大理石路面潔白如玉,梅園、桃園、櫻花園、竹園、紫薇園等各色景觀綠化一應俱全,綠地率達79.57%,已成為國家4A級景區。置身于公園的最高點德化樓,放眼望去,古城潯陽歷歷在目,各處綠色一覽無遺,盡收眼底。
“這里有山有水有亭子,我和家人周末經常來這里玩。尤其是我女兒,特別喜歡這里的花花草草,一到節假日就要我們帶她來這。”來南山公園游玩的江西媳婦于超對記者說。這座攬山銜湖的南山公園如今已成為九江市民的城市后花園,成為九江市對外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
而打造南山公園只是九江市提升城區綠化品位,實施“綠色單元格”工程的一個重要部分。據統計,九江市目前共打造了南湖公園、九龍山森林公園、八里湖生態公園、十里河生態公園等37個城市公園;建成國家級森林公園8個,國家級林業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級濕地公園3個;完成了廬山大道、濂溪大道、長虹大道、潯南大道、八里湖大道等18條景觀大道建設;在街道沿線和道路交叉口,布局建設了德化東路小游園、陸家壟小游園、金鳳路街旁綠地等一批街頭小游園和街旁綠地33個。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7.77平方米。
“不僅我家附近有好幾個公園,就連我住的這小區都建得像公園,到處都是花草樹木,讓我們能時時刻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家住柴桑春天的周翔宇高興地說。九江市綠委辦主任歐陽衛軍告訴記者,自啟動“創森”工作以來,九江市對中心城區各類空地、邊角地、公共地實施增綠補綠、見縫插綠,打造了一批“點線面”綠色亮點工程。先后建設了桃園路游園、濂溪游園、柴桑春天小區公園等社區公園42個,建設慢行游憩綠道55公里,新建、改建、擴建20處綠蔭停車場5.72萬平方米,真正做到了讓市民出家門500米就有休閑綠地,千步之內就有公園。
“生態圍城”滿眼綠,天藍水清景色新。如今,在九江星羅棋布著數百個景點景觀。雖然擁有雄厚的“家底”,但成功打造九江這座山水生態城,依舊離不開480萬九江兒女的共同努力。
“九江人民對于創建森林城市這件事認知度很高,近年來我們通過積極開展全民綠化活動,鼓勵更多的市民參與到‘創森中,老百姓也都很支持我們的工作。”江少文說。通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建立了一批“青年林”、“三八林”、“國防林”等志愿紀念林。五年來,全市參加義務植樹1055萬人次,植樹3147萬株,植樹面積1.48萬畝,盡責率達80%以上。
市縣同步共努力 城市鄉村都變綠
創森之初,九江市明確了市縣同創森的思路,城區創建森林城市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各縣(市)也毫不落后,中心城區以外的8縣3市同步啟動創建省級森林城市工作,綠色正蔓延到九江的各個地方。“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九江市以建設美麗鄉村為抓手,積極開展森林鄉鎮和森林村莊創建工作,全市村鎮綠化美化面積逐年增加。”歐陽衛軍告訴記者,“十二五”期間,九江全市共建設綠化達標村莊1889個,村莊平均綠化率達33%。
武寧,坐擁西海,水外環山,九嶺、幕阜兩山分峙南北,修河橫貫東西。作為江西省重點林業縣之一,武寧擁有著豐富自然資源,全縣林地面積40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2.1%。徜徉在武寧縣,滿目綠樹掩映、綠水悠悠,呈現出醉人的詩情畫意。
歐陽衛軍介紹,武寧縣按照打造生態、旅游、養生城市的要求,投入綠化資金2億多元,完成綠化面積253.4公頃,城市街道綠化里程達50余公里。在規劃區村莊內開展以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的“四旁綠化”,使規劃區內26個村莊綠化覆蓋率達35.8%。并著力加強了廬山西海、修河、沙田河等主要河流沿岸生態保護和生態林建設,使其可綠化地段綠化率達96.1%,形成了山水相依、山清水秀的濱河景觀帶。
全面封山育林、禁伐二十年、實施大水面清水漁業、關停一切環保不達標企業……從山上到山下,從園區到湖區,從城區到農村,武寧人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著生態。“以前動不動就砍樹,山都要砍禿了。現在我們這山好樹好水也好,發生這么大的改變,離不開政府的努力,更離不開每個武寧人的努力,如今武寧全縣的老百姓都是護林員、護水員。”武寧人熊隆依說。
強有力的保護讓武寧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武寧縣先后獲得了國家園林縣城、全國生態示范區、江西省十佳綠色生態縣等榮譽稱號,贏得了中國最美小城的美譽。而在這青山綠水間也孕育出了一個個生態新農村。
走進武寧縣羅坪鎮長水村,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傾聽著潺潺的流水聲,感受著被群山環抱。這里是武寧縣最美的世外桃源,古木參天,蟲鳴鳥叫,一排排黛瓦粉墻的傳統民居在綠樹的掩映下若隱若現,令人迷醉。
這一切都要得益于當地對林木的保護,作為武寧縣重點林區村,長水村于2004年9月拉開了林權制度改革的序幕,全面鋪開并取得圓滿成功,先后榮獲全國生態示范村,國家級生態村,國家生態文化村和江西省文明村鎮等一系列金字招牌。“長水村現在的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3.7%,這好空氣、好水質都是綠色帶來的福利啊。在經過一系列的打造和提升之后,現在的長水村道路更平整,環境更整潔,景致更迷人了。”羅坪鎮鎮長謝守梅感慨道。
武寧縣成功創建省級森林城市只是九江各市縣聯動,共創森林城市的一個縮影。據了解,通過市縣同步推動,近年來實施了修水縣大洋洲濕地公園、武寧縣西海濕地公園、九江縣中華賢母園、德安縣九仙嶺森林公園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精品城鄉綠化工程,每個縣(市)都新建了一個以上的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縣區所有新建街道都做到建設與綠化同步,城區街道樹冠覆蓋率達40%以上。
目前,九江市11個縣(市)全部成功創建省級森林城市,全市共創建省級森林鄉鎮38個、省級森林村莊179個,國家級生態鄉鎮27個、生態村1個,美麗鄉村正在變成現實。
綠色作底文化為魂 走特色興林富民之路
登天花井峰,極目遠眺:千里鄱湖盡收眼底,萬里長江玉帶橫飄。南接廬山、東望鄱陽湖、北鄰潯陽城的九江國家森林公園,既花溪涌泉、千年古桂、竹海輕煙等自然風景,又有始建于晉朝的寶積寺、源于南唐的東山寺、清朝光緒年間榜眼、著名藏書家——李盛鐸故居等人文景觀。緊靠城區卻無井市之喧,連接匡廬亦有泉石之勝。
“像九江國家森林公園這樣有綠色又有文化的地方在九江還有很多。九江市是一座具有2200年歷史的文化名城,集商業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和書院文化等于一身,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將千年古城的傳統文化與生態文化完美結合,這是九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一大亮點。”江少文對記者說。
四年來,九江打造了廬山生態文化綜合體、城市濱水生態文化園、鄱陽湖濕地生態文化教育基地和廬山西海生態文化休閑綜合體等一批生態文化綜合體,重點建設了九派詩廊、文博園、長江生態文化園等生態文化工程,彰顯出了九江“以山為脊梁、以水為經絡、以綠為底色、以文為靈魂”的山水文化名城特質。
綠色是九江的底色,更是九江發展的動力。羅坪鎮七里溪自然村位于大山的深處,97%的森林覆蓋率,良好的生態環境讓這里成為了飽覽山水秀色,體驗農家生活的好去處。“一到節假日,就有大量的游客來我們這,有時人多到連房間都訂不上。”農家樂老板孫功嬌興奮地說,“我們村沒發展生態旅游之前,我家以賣菜為生,每月只有三、四千的收入。這養生山莊建起來之后,我現在開農家樂平均每月能掙上萬元。這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真是太好了!”
吃環境飯,發生態財,如今旅游已經成為七里溪的主導產業,村民找到了新的出路,生態優勢正在轉化為發展優勢。近年來,九江市結合創森工程,積極開展森林生態旅游。目前,全市已建成廬山風景名勝區、廬山西海度假旅游區等生態旅游基地。生態旅游人次逐年增加,旅游收入逐年上升。2015年,全市接待生態旅游1.05億人次,實現生態旅游總收入922億元。
不負青山,方得金山。作為全國林改第一村的羅坪鎮長水村,農民對生態環境帶來的收益感受最深。村民萬里云過去在外打工,2005年返鄉創業,建成了紅豆杉種植基地,并于2013投資成立了武寧縣長水長壽紅豆杉培育種植專業合作社。萬里云介紹說:“我們合作社帶動了一批村民利用生態致富,人均收入增加了三千多。我這不光種植紅豆杉,我們還建有紅豆杉主題餐廳、主題客棧、觀賞園等一系列休閑養生的場所。看看紅豆杉、吃吃農家菜……一舉多得。”
通過不斷鞏固和提升生態優勢,打響綠色品牌,做大生態經濟。如今的長水村山更綠了,水更清了,林農也更富了。“我以前在外面打工,日子過得可苦了。自從家鄉開始種植紅豆杉,發展生態旅游,我就立馬回來了。現在不僅收入不錯,還能在家里,在老婆孩子身邊,我感到很滿足。”長水村村民張慶和說。目前,張慶和在自家地里種植紅豆杉,年收入可達一、二十萬。
依托生態優勢,釋放生態紅利,堅持走綠色崛起的道路。如今,九江市通過發展花卉苗木、森林旅游、林下經濟等生態富民產業,為農民增收致富開辟了新渠道,走出了一條農民致富與生態建設雙贏的特色興林富民之路。據統計,2015年,全市實現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294.9億元,林農年均增收保持在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