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陽玉香++屈瑜君++呂金懷
摘 要:新常態要求各區域發展低碳經濟。為此,在計算衡陽市碳足跡的基礎上,通過對衡陽市12個市、縣、區2010—2014年相關數據的實證研究,歸納出碳足跡的影響因素,提出從低碳理念、低碳能源、低碳產業、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等五個方面進行創新,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推進衡陽市低碳創新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碳足跡;低碳創新;碳排放
中圖分類號:F062.2;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6-0042-02
近年來,氣候變暖、資源枯竭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危及能源、生態、水資源以及糧食等方面的安全,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關注,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共識。而湖南省衡陽市正處于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和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這樣就需要消費一定數量的能源和資源,導致更多的碳排放與環境污染,這與新常態經濟要求的低碳化發展不一致。適應新常態,要形成發展新動力,突出創新驅動,需要全面創新。
一、衡陽市的碳足跡及其影響因素
發展低碳經濟就是控制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方法和指標較多,本文借鑒大多學者們的做法,用碳足跡指標考察衡陽市的低碳經濟水平。
(一)碳足跡的計算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的概念緣起于哥倫比亞大學的 Rees 提出的生態足跡的概念,是指一個人的能源意識和行為對自然界產生的影響,即個人或企業“碳耗用量”。 其中 ,“碳”是指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構成的自然資源; 碳耗用得多,導致全球變暖的元兇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通常,所有溫室氣體排放用二氧化碳當量來表示,其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ATC為碳排放總量(tC),CFI為碳足跡強度(tCO2/萬元)。
通過查找衡陽市統計局網頁相關指標數據,得到衡陽市12區縣市碳足跡強度,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2010—2014年期間,石鼓區、蒸湘區和祁東縣的碳足跡是稍有下降后一直上升,而其他各區縣市的碳足跡強度基本上呈下降趨勢。但在2012年出現了變化,碳足跡強度稍微的上升,2012年之后下降的速度加快。這表明,近年來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兩型社會的構建,衡陽市各區縣市碳足跡強度在2010—2014年基本呈逐年降低趨勢。
數據來源:作者整理計算得到
(二)碳足跡的影響因素
1.經濟增長
世界范圍的總體數據印證了碳排放與經濟發展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衡陽市正處于城鎮化不斷推進和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需要一定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因此,能源消費的需求增加,碳排放量也增多。
2.產業結構
由表1可以得到,樣本期間耒陽市是碳足跡強度最高的縣級市,這是由它的產業結構所決定的。煤炭是耒陽市的支柱產業,也是經濟發展的主體,因此形成了以煤炭為主體的單一產業結構,能耗高,碳排放量高。而南岳區與雁峰區的碳足跡強度較低。雁峰區主要發展能耗低的產業,如文化、生態農業、新材料等產業;而南岳區主要發展低碳優勢產業,如旅游業、茶葉等產業。由此,可以推斷出產業結構是碳足跡的重要影響因素[1]。
3.能源結構
一個地區的資源稟賦大致決定了該地區的能源結構,而該地區的能源結構又決定著其能消費的能源品種和數量。由于不同能源的碳排放系數不同,它們釋放出來的二氧化碳是不等量的。煤炭的碳排放系數較大,與石油、天然氣等燃料相比,單位熱量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要高出36%和61%;而水電、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屬于清潔能源,它們的碳排放量非常小[2]。所以,能源結構也會影響碳足跡的大小。
4.人口數量
通常來說,人口數量與碳排放是正相關的,首先, 能源消費與人的生活方式相關。一個地區的人口數量越多,他們的必要生活將需要使用和消耗更多的能源,從而會產生更大的碳排放量。其次,人口增長會不可避免地改變自然生態環境,減少碳匯潛力[2]。全市人口最多的耒陽市碳足跡也是最高的。但同時從表1中2014年的數據也可以看出,兩者的相關性并不明顯,人口數列全市第三的衡南縣,其碳足跡相對較低,這說明人口數量對碳排放量有影響,但不是最主要的因素[2]。
二、衡陽市低碳創新的路徑
(一)低碳理念創新
建設美麗衡陽,需要樹立低碳創新的發展理念。一是各級政府部門要克服“重增長、輕發展”的理念,在進行宏觀經濟管理和決策時,實現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和良性循環。二是要引導企業克服“重生產、輕環保”的理念,做好“三廢”達標排放,保護環境不受污染,實現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共同協調發展[3]。三是要在全社會加大低碳發展理念的宣傳和教育,在武廣高鐵、南岳衡山、省、市媒體上開展低碳創新特色宣傳活動,制作低碳創新發展公益片、宣傳材料,強化全民低碳發展理念。
(二)低碳能源創新
經濟低碳創新,最主要要的是低碳能源創新,開發并使用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最理想的清潔能源,如風能、水能、太陽能、地熱能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受能源短缺的影響。衡陽市應在吸取水口山冶煉集團、耒陽市再生資源集散市場等循環經濟試點經驗的同時,通過深化循環經濟改革,加快實施能源多元化戰略,優化能源消費品種結構。全市要改變能源供給方式,改善能源的生產和消費結構,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費比例,開發利用新能源、替代能源,提高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因此,需要加強衡陽市能源建設,拓寬能源入渠道,大力發展新能源如生物能等和可再生能源, 開發利用風能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
(三)低碳產業創新
2014年,衡陽市的三次產業構成為15.2:46.8:38,離低碳經濟要求的“三二一”的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因此,衡陽市需要進行低碳產業創新,促進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向依靠一二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完成“二三一”向“三二一”的結構轉變。衡陽市需發展低碳農業,將低碳經濟理念引入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提高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水平;優化第二產業,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新能源產業和生物制藥業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裝備制造業、鹽鹵化工及精細化工產業、食品加工業等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控制高能耗產業規模。
(四)低碳技術創新
低碳技術創新是關鍵,只有技術低碳創新,才能降低低碳化的成本,提高低碳產品的性價比,經濟低碳化才能發展起來、推廣開來。低碳技術創新,既包括傳統產業低碳化改造的技術,如新能源汽車取代化石能源汽車、生物農業取代傳統農業,也包括新興低碳產業的技術,如太陽能光伏能源開發技術。衡陽市要由政府引導、社會大力籌資來加大低碳基金的投入,推進煤的清潔高效利用,促進太陽能、風能、沼氣、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的開發、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同時,也可利用財政撥款、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激勵企業低能耗、低排放及研究新的低碳技術。衡陽市需依托該市科研院所、高校建立低碳實驗室,引導其面向企業應用,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低碳技術創新及成果轉化體系。
(五)低碳產品創新
低碳產品創新,使產品在材料、生產和銷售過程中具有碳排放量低的特征,如新能源汽車、低碳照明設備、低碳辦公設備、低碳建筑材料等,都擁有碳消耗低、碳排放低的新型功能。首先材料在生產、使用全過程實現節能減排的低碳化,才能為經濟的低碳發展奠定基礎。其次是淘汰消耗高、污染重的工藝,引導企業通過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手段,創建循環型生產方式。最后在銷售中要實現營銷低碳創新:一是在產品的包裝上低碳創新,使用可以降解的環保材料,并避免過于奢華;二是開展網上營銷,通過無形商店、虛擬商場、電子貨幣進行網上交易,整合資源,減少產品的流轉過程和環節,節省企業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從而實現低碳營銷。
參考文獻:
[1] 李闖,陳政.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推進衡陽低碳發展的路徑研究[J].經濟師,2015,(10):190-192.
[2] 孫敬水,李志堅,陳稚蕊.低碳經濟發展的驅動因素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1,(3):48-55.
[3] 齊誠.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研究——以浙江省臺州市為例[J].經濟界,2015,(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