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婷婷+主雪梅+趙翠蓮+張娟
摘 要:以地方文獻資源保障體系的構建為研究對象,分析其構建的意義及現狀,探討了高校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中的優劣勢,提出高校應借助自己的專業人才和特色文獻資源優勢,積極參與地方文獻資源保障體系構建工作,創建自己特有的文獻資源館藏,并將其納入當地的地方文獻資源庫中。同時,地方文獻資源建設也應反哺高校,彌補其文獻資源的不足,并為其具有地方特色的學科設置和課題研究提供充分的依據,實現地方與高校的協同發展。
關鍵詞:地方文獻資源;高校圖書館;管理機制;收集渠道
中圖分類號:G25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24.024
地方文獻是研究地方建設發展的重要依據,具有存史、資政、勵志的作用,具有較強的使用價值和保存價值。經濟的發展、地區的開發、文獻載體的日益豐富對地方文獻資源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某一部門對地方文獻資源完全“占有”的愿望已不可能實現。在地方文獻資源整合過程中,資源的共知、共建、共享已成為大勢所趨。構建地方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勢在必行。
1 地方文獻資源保障體系構建的意義與現狀
地方文獻具有歷史與學術雙重價值,它代表著一個區域的地方特征,綜合反映了該地區的政治、經濟、歷史、軍事、民情風俗、自然資源等多個方面,是人們探究某一區域的歷史發展、制訂未來發展規劃的重要參考依據,對該區域的經濟建設、科技研究、社會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提升文化軟實力不可替代的因素。然而,地方文獻因其存在的鮮明區域性、形式的廣泛性(不僅包括傳統的印刷型載體,還包括碑文、作者手稿、文件檔案、錄音、影像等文獻形式)、歷時的跨越性等因素,必然在搜集、整理、留存上存在著零散、斷檔、保存不當、缺乏管理等弊端。
以滄州地區的地方文獻保存及整理現狀為例,滄州作為大運河舊埠、武術雜技之鄉、詩經傳承地、紀曉嵐故里,其地方文獻資源包羅萬象,豐富而極具特色。然而據調查,這些地方文獻資源的整合利用還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①滄州市圖書館作為滄州地區最有影響力且館藏資源較為豐富的公共圖書館,其在地方文獻搜集整理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該館設有特色館藏專區,收錄了滄州地方文獻2萬余冊,以滄州地方文獻,武術、雜技、運河、詩經、紀曉嵐、張之洞、張岱年等專題文獻為特色資源,在館內建成了滄州作家專題文獻館、紀曉嵐專題文獻館和書畫專題文獻館等。這些特色館藏既有紙質文獻,也有圖片信息,但是這些材料相對零散、存本較少,有些還不提供外借服務,這就導致讀者在研究某一地方文獻時不能較為全面地掌握材料與信息。②河北水利電力學院作為教育廳直屬的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曾經是當時華北地區最早建立的水利學校,也是解放后我國最早獨立設立的水利學校,該校圖書館保存著較為完整而珍貴的水文圖紙與水文資料,是研究水文水利工作的重要依據。然而這些特色資料開放有限、利用率低,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其他的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也存在著類似的局限性。高校館之間、高校館與公共館之間的館際溝通不夠通暢。因此亟待構建一個科學而合理的地方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實現資源的共知、共建、共享。
2 高校參與地方文獻資源保障體系構建的優劣勢
在2015-12-31教育部教高〔2015〕14號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中,總則部分寫道:高等學校圖書館應“積極參與各種資源共建共享,發揮信息資源優勢和專業服務優勢,為社會服務”,同時在第五章文獻信息資源建設部分第二十三、二十四條提出“圖書館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中應統籌紙質資源、數字資源和其他載體資源;保持重要文獻、特色資源的完整性與連續性;注重收藏本校以及與本校有關的各類型載體的教學、科研資料與成果;尋訪和接受社會捐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獻信息資源體系。”“圖書館應積極參與國內外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的館際協作,實現資源共建共享”。因此,作為高校文獻信息資源中心的高等學校圖書館,在做好教學、科研輔助工作的同時,應積極融入到地方文獻資源體系的建設中,為當地的經濟建設、政治理論構建、科技發展、文化繁榮提供服務。目前高校的發展及專業的設置越來越傾向于服務地方,高校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也隨著專業的調整及科研的需求更加傾向于地方文獻資源的配置。高等學校特別是高校圖書館在地方文獻資源保障體系的構建中有著多方面的優勢。
首先,高校參與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的優勢在于其地方性。高等學校如果想在眾多院校中居于不敗之地,且發揮其作用,必須立足于地方,在地方建設上下文章。地方高校作為當地的最高學府,有著較為豐富且獨具特色的地方文獻資源與現代化辦公教學設施,同時還儲備著大量有專業知識、技術的高素質人才和學科帶頭人。這些有效資源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其次,高等學校參與地方文獻資源建設是其教學及科研的努力方向。隨著高校教育趨于地方化,高校與地方經濟、政治、文化建設逐漸密不可分。為滿足與適應地方發展,高校的人才培養也日漸地方化。這就必然使高校在專業設置及科研研究方向上逐漸趨于地方化。這種地方化趨向有利于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的可持續性發展。
最后,高校圖書館能為高等學校參與地方文獻資源建設提供重要的研究材料。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的文獻信息中心,是學校辦學的三大支柱之一,肩負著服務教學、為科研提供情報來源的重任。隨著高校教學內容及科研方向的地方化,高校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必然隨之發生變化。
高校參與地方文獻資源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具體表現在文獻資源建設保障不足及缺乏有效的法律規章保護兩個方面。高等學校對其圖書館的教育經費投入決定著該校圖書館受重視的程度及能否最大化地發揮其教育職能與情報職能。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然而在一些經費較少的高校,對于圖書館的經費投入有限,這就大大制約了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有限的經費只夠購買有限的文獻資源,甚至為了檢查達標,一些高校館以特價書充斥館藏,這些圖書質量差、利用率低,無法滿足文獻資源的共享。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規約束,在文獻資源共建共享中會存在權責不明、分工不合理、溝通協調不暢等弊端,如何有效的實現高等學校與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的共建共享,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3 高校與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共建共享的途徑
3.1 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和保障機制
實現高等學校與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共建共享應建立健全一套高等學校與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共建共享的有效管理、保障機制。在依法治國的國情下實現共建共享最重要的是有法可依,當地政府或相關管理機構應出臺一套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規,明確參與者的權利與義務。同時還要設立一個強有力的管理保障機構,管理協調參與的各方成員,使他們能有效布局、明確責權、合理分工,使資源得到最大化地整合與共享。
3.2 拓寬資源收集渠道
實現高等學校與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共建共享應最大化地拓寬資源收集渠道。無論是高校、高校館還是地方公共館及其他文化機構,都應該充分利用自己的人力優勢和文獻資源優勢,拓寬渠道,對文獻資源進行收集整理,最終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極具特色的地方文獻資源體系,構建能夠相互補充、相互借鑒的共享格局。
3.3 有效利用網絡平臺,實現資源的數據化
實現高等學校與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共建共享應有效利用網絡平臺,實現資源的數據化。隨著信息化服務的急速發展,紙質資源的利用逐漸表現出了它的不足之處,將地方文獻數字化,通過互聯網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已成為未來文獻資源建設的必然趨勢。讀者可以通過網絡足不出戶地瀏覽到自己需要的文獻資源。
3.4 不斷提高館員的整體素質
實現高等學校與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共建共享應不斷提高館員的整體素質,加強人才的合作與交流。館員在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的實現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需要大量具有專業知識較豐富、科研學術能力強的館員擔此重任。因此,這些館員不但要有過硬的圖情專業知識,還應廣泛涉獵,將各學科知識融會貫通,熟練掌握計算機、網絡、數據庫等現代技術,積極參加業務培訓、豐富自己的學識,加強與兄弟館的交流與合作,揚長補短,實現人才的合理配置與利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高校與地方接觸的日益頻繁,作為地方社會共同財富的地方文獻,已經不能被某一機構或部門獨自享用。高校與地方應打破樊籠,結合本部門實際與當地特色,互相借鑒、互為補充,共同建立地方文獻資源保障體系,使地方文獻得到最大地發揮與利用。
參考文獻
[1]肖遠文,黃衛華,李文彬,等.地方文獻資源開發與高校圖書館文獻保障體系研究[J].畢節學院學報,2011(02).
[2]趙穎.網絡環境下地方文獻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幾點思考[J].蘭臺內外,2012(03).
[3]黃洪基.高校圖書館對地方文獻的開發與利用探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1(04).
〔編輯: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