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仕旦
摘要:文章分析了幼兔急性腹瀉病的病因,闡述了幼兔急性腹瀉病的臨床癥狀,探析了幼兔急性腹瀉病的綜合防治措施,供參考。
關鍵詞:幼兔急性腹瀉;病因;臨床癥狀;綜合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2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7)01-0025-02
幼兔腹瀉病是目前影響兔業生產的主要疾病,其發病原因非常復雜,一旦有兔感染該病,常導致整群兔發病,造成大規模的流行和傳播,給養兔業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因此在幼兔的飼養過程中要加強幼兔急性腹瀉病的防治工作,減少疾病帶來的損失,從而提升養兔經濟效益。
1 幼兔急性腹瀉病病因
1.1 病原性腹瀉
如感染某些細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魏氏梭菌、痢疾桿菌、霍亂弧菌等),病毒(冠狀病毒、輪狀病毒、柯薩奇病毒、ECHO病毒、小圓病毒、諾瓦克因子等),寄生蟲(球蟲、腸道蠕蟲)等。環境中病原菌長期存在于各個飼養環節中,若在母乳喂養期病原微生物污染了母兔乳頭,就會導致哺乳兔感染病菌。病原微生物進入幼兔消化道,由于幼兔消化道發育不完善,胃酸分泌不良、游離鹽酸缺少、對病原微生物的增殖難以抑制,一旦病原毒素刺激腸黏膜即可造成腸道腹瀉發生。
1.2 應激性腹瀉
如斷奶、轉群、溫差波動、換料(包括哺乳母兔換料和幼兔換料)等引起的腹瀉。各種應激因素均可打亂幼兔的正常采食規律,對腸道消化功能產生極大影響,從而導致腹瀉發生。
1.3 中毒性腹瀉
如誤食曲霉菌引起曲霉菌素毒素中毒,濫用藥物(長期、多量應用抗生素)導致藥物中毒,亞硝酸鹽中毒,攝入含有微量藥殘的有機磷毒物食材中毒等引起的腹瀉。
1.4 營養性腹瀉
如過食飼料,飼料營養長期單一、營養不全,或飼料中脂類、高蛋白類添加量超標等,即可引起消化不良性腹瀉。
2 臨床癥狀
該病因致病因素不同而有一定差異性表現。
2.1 輕癥者表現
主要表現為濕熱下痢,幼兔常排粥狀或糊狀糞便,糞便較為黏濃,顏色異常(白色、灰白色、暗紅色不等),偶見排血便,精神較差,飲食欲不良,機體逐漸出現脫水、消瘦及貧血等,病死率約10%~30%,此類多為細菌感染所致。
2.2 重癥者表現
主要表現劇烈腹瀉,所排糞便汁多渣少或呈水樣腹瀉,機體迅速脫水,飲食欲衰減或廢絕,病程中后期常出現自體酸中毒及輕重不一的神經癥狀,病兔可能急性猝死或短期內(1~3 d)衰竭死亡,病死率高達50%以上,該病高發于初春、秋冬季大幅降溫時節,此類多為感染相關病毒所致。
2.3 應激性腹瀉及營養性腹瀉
該病多為環境不適應或管理不善所致,發病幼兔突然出現輕度至中度腹瀉癥狀,排稀薄糞便、糞便中含有消化不全的食糜(飼料殘渣)、帶刺鼻酸腐臭味,病兔精神一般表現為正常,飲食欲基本正常或略有減退,加強管理即可短期內恢復正常,病死率一般不高。
2.4 寄生蟲性腹瀉
常見球蟲感染,病兔排帶血、暗紅色、糊狀糞便,病兔精神沉郁、病程1~10 d不等,陸續出現死亡,采用常規抗生素(青霉素、土霉素)口服治療往往不見效,投喂抗球蟲藥則可見效,病死率約30%;感染腸道蠕蟲(蛔蟲、鉤蟲、絳蟲等),發病幼兔常排稀薄粥狀或糊狀糞便,偶見糞便中帶凝血塊,精神及飲食欲一般正常或較平時差,有時可見糞便中排出明顯的蟲體或幼蟲節片,少數發病幼兔可因繼發感染加重而引起死亡,投喂廣譜抗蠕蟲制劑后經3~7 d恢復正常,病死率不高。
2.5 中毒性腹瀉
對于幼兔而言,其機體對于任何毒素物質均較為敏感,包括投喂過量獸藥、誤食曲霉菌及劇毒農藥等,會迅速出現神經癥狀(癲癇、抽搐、角弓反張、肢體僵直、共濟失調等)、二便失禁、吐白沫、心搏過速及呼吸抑制等,常在24 h內衰竭、窒息而死,少數表現為猝死,致死率80%~90%。
3 綜合防治
3.1 一般飼養管理
(1)病原性腹瀉。重點是降低各種病原體感染幾率。晚春、夏季大部地區表現為高熱高濕(氣溫20~30 ℃、空氣相對濕度75%以上),最適宜病原菌(細菌)繁衍增殖。要重點防范細菌性腹瀉病,主要是抓好兔舍保潔、消毒,同時加強通風換氣,長期保持清潔、干燥、無菌、空氣質量良好的適宜環境,妥善管理飲食源,盡量避免被任何途徑的流動病原菌污染;病毒性腹瀉的高發期是秋冬季和初春大幅降溫時節,此時環境條件最適宜相關病毒繁殖增生、其活力最強,要高度重視做好幼兔舍“保溫、保潔、消毒滅源、通風換氣、排潮利濕”的“五位一體化”管理,其中1~15日齡幼兔是一個關鍵期,此階段幼兔機體體溫調節機能不健全,其對溫度極為敏感,最適宜溫濕度值宜控制為“溫度25~28 ℃、相對濕度70%”,同時需嚴防各種可能攜帶病原體的人、其他動物、用具等隨意進入兔舍,控制周邊環境,防止被污染的空氣氣溶膠(含飛沫傳播)傳播病原;30日齡以后的幼兔有必要針對性驅蟲1~2次,其中伴血痢癥狀的以抗球蟲為主(使用新型抗球蟲制劑),糞便見線蟲蟲體或節片的以抗蠕敏、丙硫咪、左旋咪唑等藥物防治效果最好。
(2)應激性腹瀉。對于多種不良應激所致即時性腹瀉,重點是加強日常管理。幼兔受凍后腹部受涼是造成即時性、應激性腹瀉的常見原因,因此1~15日齡幼兔最好有可恒溫控制的專用保育舍,以利于保障其最適宜的溫濕度值,20日齡以后幼兔就具備了一定的抗寒能力;另外要加強飼管人員技術培訓,全面提高管理水平,盡量消除斷奶、換料、藥物防治、疫苗免疫等環節產生的不良應激,從而降低應激性腹瀉發生幾率。
(3)其他中毒性腹瀉、營養性腹瀉。均與飼養管理不善有關,所以重點仍是加強飼養管理,有效解決飲食源被污染、飼料含超標毒素物質、藥物防治應用不合理、營養供應失衡及動物必需營養物質搭配比例不當等客觀問題,即可防止幼兔各種人為造成的腹瀉綜合征。
3.2 治療要點
幼兔任何不明原因的腹瀉綜合征,均以“補充體液防脫水、補充體能、利尿排毒、緩解自體酸中毒、對癥控制繼發感染”為基本治則。筆者認為,1~15日齡以內的低齡幼兔一旦發生神經癥狀(癲癇、角弓反張、共濟失調、肢體僵直等)多為預后不良,并無實際治療價值,建議作淘汰及無害化處置。20~30日齡有治療價值的病兔可首先采用強心補液措施:緩慢靜注或滴注20%糖鹽水+10%復合VC注射液+10%安鈉咖注射液(0.1~0.2 mL/kg),1劑/d,視病情需要注射2~3 d;同時口服乳酸環丙沙星口服液或可溶阿莫西林(現配制,可制成加糖水溶液較好),1~2劑/d,連用3 d。注意事項:①確診原發病為寄生蟲感染,則宜以施用抗寄生蟲制劑(抗球蟲/抗腸道寄生蟲)對癥治療為主,同時配合強心補液方劑治療。②病兔口服藥物治療時適量加糖(葡萄糖、白糖、紅糖)可減輕肝腎負擔、降低藥物損傷、補充體能、加速排毒利尿,對幼兔重點臟器保護性較好。③治療前期應查明主要致病因素,并針對性消除致病誘因,同時加強飼養管理,才能達到理想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