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摘要:獸藥的濫用和誤用往往帶來很大危害,特別是抗菌類獸藥,由于在動物產品的殘留,對人們的身體健康產生危害同時對生活環境也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建議采取加強獸藥生產和分配監督,增加研究和新藥物開發,改善獸醫服務及動物衛生管理等一系列的措施,減少畜牧業對人們生活健康及環境帶來的可能危害。
關鍵詞:獸藥濫用;危害性;防控
中圖分類號:S859.8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7)01-0041-02
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動物性食品的需求,我國動物性食品生產主要采用集中式圈養(Concentrated animal feeding operations,CAFOs)方式,這比傳統的家庭為單位的“散養”更高效,在經濟上更有競爭力。但是,豬、雞、牛、魚等在高密度飼養下,也更有利于疾病的傳播。使用獸藥是當前養殖戶治療動物疾病選擇的主要方式。獸藥在動物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的是由其藥代動力學性質決定。根據不同的類型和劑量的藥物,動物的物種和年齡,只有一小部分服用的藥物可以被代謝,而其余的則隨尿液和糞便排出,而一些普通抗菌類獸藥在畜禽中的排泄率還是比較高的,如金霉素達到17%~75%,泰樂菌素達到28%~100%。排泄藥物及其代謝物其中一些可以污染地表水、土壤和地下水并經過吸附、水解、光解和微生物降解等一系列生物轉化過程,直接或間接地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藥物還可通過影響環境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而降低土壤微生物對農藥、重金屬等其他污染物的固定或降解能力。此外,抗菌素在較低劑量時能促進動物生長,有些養殖戶還利用它的這個作用來提高動物飼養效率。相關統計顯示,獸藥的全球市場的價值額度(包括抗菌素)從1992年到2010年由86.5億增加到201億美元,預計到2018年將達到429億美元。在我國,2009-2011年國產獸醫藥品的總值從200億增加到350億人民幣。除了畜禽,抗菌素還廣泛應用于水產養殖,為治療和防止疾病的發生,養殖戶在水域中大量使用抗菌素。因此,抗菌素以及代謝產物不僅污染了藻類和細菌,也影響了水生環境的耐藥細菌選擇性。獸藥的大量使用與濫用不僅造成環境污染,同時還帶來了公眾健康風險。
1 獸藥濫用的危害性
1.1 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
人體若一次攝入獸藥殘留物的量過大,有可能出現急性中毒反應,動物體的肌肉注射部位與一些內臟器官(如肝、肺等)常含有較高濃度的獸藥殘留物,人食用后出現急性中毒的幾率也將大大增加。一般情況下,動物性食品中的獸藥殘留濃度還是很低的,且大多數藥物也不會因為殘留引起急性毒性作用,同時,人們食用的數量也有限。但是,在人們經常性攝入同性質獸物殘留物的情況下,即使是低劑量的,超過一定時間,獸藥殘留物也會在人體內逐漸積蓄而導致某些器官的病變,產生慢性中毒現象。如磺胺類獸藥,其藥物殘留會破壞人體的造血系統,使人體產生溶血性貧血、粒細胞缺乏、血小板減少等疾病癥狀等[1]。
許多抗菌類獸藥被用作動物疾病治療,抗菌類獸藥殘留物會使部分人群產生過敏反應,如四環素類、青霉素類及某些氨基糖苷類獸藥等,其中,青霉素及其代謝產物引起的過敏反應最為常見,也最為嚴重。有抗菌類獸藥殘留的動物性食品進入人體后,部分敏感人群會產生過敏反應且產生抗體。因食用帶有抗菌類獸藥殘留的動物食品產生過敏的人再接觸抗菌藥或使用抗菌藥治病時,抗菌藥物會與抗體結合生成抗原抗體復合物再發生藥物過敏反應。在我國很多地方都出現過因食用羊奶、牛奶發生過敏反應的病例,這主要是青霉素或磺胺類獸藥殘留引起的。此外,動物性食品中殘留抗菌類獸藥,人體不可避免地長期與該類藥物接觸,這樣人體內對抗菌藥敏感的微生物族群將被抑制或殺滅,致使人體內耐藥菌的增加,導致人體內生理平衡遭受破壞。一旦人體內致病性強的細菌產生了耐藥性,產生感染將不易治療,甚至可能出現更為嚴重的后果。盡管抗生素耐藥性(AMR)的原因是復雜的,但主要還是因為動物性食品生產中大量使用抗生素來治療和預防細菌感染以及促進增長,從而導致耐藥細菌傳播。特別是非治療情況下抗生素在大量使用,在動物高度集中養殖條件下,耐藥菌的篩選和傳播變得更加頻繁。AMR可以在相同的細菌或不同的物種中迅速傳播,有證據表明,動物性食品的耐藥病原體可以直接或間接地通過一系列途徑感染人類,如接觸動物、動物產品,環境媒體(如水和土壤)。AMR在水產養殖中也會給人類帶來風險,可通過水產品的耐藥細菌直接傳播和水環境下細菌的抗生素耐藥性基因轉移到陸生動物和人類病原體。AMR從動物轉移到人類的健康風險是被認可的。現已被證實人類大部分大腸桿菌感染,尤其耐抗生素菌株,是從食用動物轉移的。
1.2 影響畜牧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動物性食品特別是畜產品在我國屬重要的出口創匯產品,但近年來世界各國對食品中的安全衛生指標要求愈來愈嚴,不符合藥物殘留標準的畜產品將會嚴重影響出口及正常國際貿易關系。安全質量達不到高標準,將嚴重制約我國動物性食品出口創匯。我國雖然肉、蛋產量居世界首位,但年出口量并不大,相關數據統計,僅占總量的1%左右。近年來,因獸藥殘留、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超標而被進口國拒絕、扣留、退貨、索賠和終止合同的事件時有發生。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寧愿舍近求遠,從歐美、大洋洲等地進口肉類,也不愿進口我國的肉禽產品。同屬于第三世界的巴西、泰國卻搶占了歐盟、日本等市場。
獸藥物殘留等問題在影響出口的同時也可導致國內消費市場疲軟,造成畜產品積壓,其不良影響將是深遠的。最明顯的是肉雞業,近幾年來,全國各地都出現肉雞庫存積壓。賣雞難,賣雛難,肉雞業連續幾年來都處于銷售低谷。
1.3 危害生態環境
獸藥進入動物體內后,會以原形或代謝物等形式隨動物的糞、尿等排泄物排泄出來,并進入生態環境中,從而造成環境土壤、表層水體、植物或動物等的獸藥蓄積或殘留,使生態環境和生物健康受到損害。如有機砷制劑作為添加劑大量使用后,隨排泄物進入土壤,對土壤固氮細菌、解磷細菌、纖維素分解菌等均產生抑制作用,使土壤呼吸強度降低,導致土壤變質。重金屬銅、鋅、汞等對土壤中的蚯蚓等動物種群產生不利影響,使敏感種群減少或消失。水產品養殖場應用抗菌藥后,可造成在水環境中的殘留[2,3]。
2 加強獸藥使用監管的措施建議
2.1 堅決執行監管禁令
為了防控動物性食品生產中獸藥濫用和保護公眾健康,我國政府在2014年3月明確了227種獸藥必須按照獸醫的處方方可購買,包括150種抗菌產品,用于治療、控制和預防動物疾病。禁令的目標是通過限制使用重要的藥物,大大減少食品安全問題和畜牧業潛在的AMR發展。從目前實際成效來看,這一禁令并沒有有效制止動物性食品獸藥的生產和大量使用,再次呼吁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加大政策執行透明度并堅持執行問責制,以便使監管禁令的成效落到實處。
2.2 加強獸藥生產與銷售渠道管理
除了獸藥使用,獸藥生產和銷售也應該適當規定和監督。制藥和動物飼料行業的合作對于完善和實施監管禁令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們負責生產獸藥和包含添加劑的飼料。通過定期的現場檢查、記錄以及嚴格的執法,可有效防止獸藥生產和分銷過程中投機取巧或非法活動。
應該啟動跟蹤國內生產和銷售的一些重要獸藥,特別是抗生素。公開透明的數據對公眾核實監管禁令的有效性也很重要。
2.3 改善獸醫服務
我國獸醫專業人員的短缺是對獸藥使用監控的巨大挑戰。培育和促進獸醫服務是加強獸藥使用監控的一個關鍵環節,尤其是在缺醫少藥的地區。對于畜牧獸醫類大學及一些動物防疫機構,獸醫服務項目應該擴大預期需求,政府應提供相關扶持,鼓勵相關專業大中專畢業生到農村和偏遠地區實習、工作。與此同時,獸醫助理和“赤腳獸醫”等都應該逐步培養和增加,使其為小型養殖戶或偏遠地區提供服務。應制定專業的培訓計劃和更多的支持性政策來提高養殖人員的動物疾病預防能力。減少潛在的藥物濫用和劣質獸醫服務將大大提升我國農村動物衛生服務的質量。
2.4 加大研究,開發健康藥物
為了減少對獸藥的依賴,保護環境和公眾健康,相關大專院校和獸醫藥機構應加大研究力度,開發新的治療藥物及安全有效的疫苗,替代抗生素的促生長和疾病預防作用。此外,采用快速和方便的診斷技術都可以幫助維護養殖動物健康。特別是應加大投入開發常見的預防動物傳染病的有效疫苗。
抗菌類獸藥的使用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包括畜牧業、水產養殖AMR的發展,耐藥菌轉移至人類,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因此,還應在相關專業機構和科研團隊的指導下,建立人、食用性動物的抗生素耐藥菌監測系統,追蹤AMR的出現和傳播。
2.5 加強動物衛生管理
動物疾病的產生很多都是源于密度過高、有礙健康的養殖方式。若是給予動物良好的營養、清潔的環境和充足的空間,預防藥物對動物則變得不需要,傳染性疾病的產生、傳播也會大大減少。因此,在動物性食品的生產環節,改善衛生條件和環境是最重要的,同時避免動物過度擁擠、控制設施溫度和通風都可以幫助改善動物健康。此外,還應提供給與動物生產密切接觸的工作人員、獸醫人員促進生長和預防動物疾病安全的抗菌藥物替代品使用指南,保證養殖過程安全、低成本、衛生。
3 小結
有效控制獸藥的使用,尤其是逐步淘汰抗菌類生長促進劑,可從食物鏈去除大量的藥物殘留,從而極大地提高動物源食品的安全性。此外,通過減少抗生素在畜牧業和水產養殖的載荷,循序漸進減少養殖動物、食物鏈和環境中的AMR傳播,相應減少公共衛生風險。動物健康管理可以顯著減少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以及減少抗菌類獸藥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陳敏艷,王香敏,朱 弘,等.畜禽產品獸藥殘留危害現狀與分析[J].動物醫學進展,2012(9):109-112.
[2] 張忠梅.獸藥殘留的危害及控制措施[J].山東畜牧獸醫,2015,36(8):83-84.
[3] 周珊珊.淺談獸藥殘留的危害及應對措施[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1(9):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