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瀟+馮萍



摘要:通過對北京地鐵四號線與六號線的實地調研和分析,在試圖了解城市地鐵設計文化內涵的同時分析了目前北京地鐵裝修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對策,希冀對我國未來地鐵設計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地鐵;城市;文化;裝修
中圖分類號:U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24-0116-03
1 研究背景
高效的城市空間離不開地鐵軌道交通的順暢運行。隨著城市生活水平和人們觀念意識的改變,人們對于地鐵的修建不再僅局限于滿足交通通行的單一功能,而是對地鐵的服務便捷性、設施人性化、裝修個性化等深層面的文化內涵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何在設計中體現不同地鐵之間的文化主題成為了當前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
2 調研分析
從1965年北京開始第一條地鐵線路建設截至2015年底,北京地鐵已開通18條運營線路(包括17條地鐵線路和1條機場軌道),組成擁有334座運營車站(換乘車站重復計算,不重復計算換乘車站則為278座車站),總長554 km運營線路的軌道交通系統[1]。這些地鐵站的裝修設計都有著其鮮明的時代特征。筆者重點調查了北京四號線以及六號線,針對這些線路中的站點裝修分析如下。
2.1 對應地面建筑文化——四號線
地鐵四號線圓明園站,為體現出其地面建筑圓明園的文化歷史,站廳層以殘垣斷壁的“大水法”石材浮雕為主題。畫面以圓明園的西洋樓殘柱為背景,以御題《圓明園四十景》的文字形式為內容,使圓明園的過往歷史躍然于墻上,在為乘客提供藝術觀賞性的同時也承擔著愛國主義教育平臺的作用,時刻提醒著來往乘客那段屈辱的歷史。
在西苑地鐵站,主題壁畫《頤和園萬壽山圖》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頤和園的山水草木、亭臺樓閣的輪廓;在國家圖書館站,為呼應地面建筑國家圖書館的文本內涵,采用“書”作為車站的主題,站臺立柱側面用銀色的線條模仿書頁,站廳層墻面則繪有國家圖書館的四大鎮館之寶:《永樂大典》、《四庫全書》、《趙城金藏》和《敦煌遺書》;動物園站則以兩種風格的通道壁畫來體現出地面建筑特點——動物園出口一側飾以色彩明亮、神態各異的動物壁畫;天文館出口一側則以寫實的天文星空圖片作為背景,將古今中外天文學家、天文儀器等與天文相關的形象作球狀黑白處理。
2.2 城市文化的傳承——六號線
地鐵六號線的位置較為特殊,其走向幾乎平行于地鐵一號線,區別在于地鐵一號線是在長安街下連接了北京的東西方向,而六號線則是連接了北京北部的東西方向,將北京西部的成熟區,具有悠久歷史的北京老城區以及較現代化的北京東部緊密連接在了一起。所以在這條地鐵線上所體現的是一種城市文化的傳承——整條六號線以“磚”作為設計元素。
隨著城市的發展,那些承載著“50、60后”記憶的前蘇聯式樣的紅磚樓越來越少了,設計師在車公莊地鐵站以西所采用的紅磚這種表達,就是對那段生活的一種記載。在老城區,即平安里站、北海北站、南鑼鼓巷站、東四站這4個站,采用的則是體現老北京特色的青磚。改革開放后才開始逐步發展的東段部分,采用了現代的彩色磚來體現這一地域的現代氣息與活力。
3 地鐵文化表達問題
3.1 站內表達形式過于單一
北京地鐵系統中,大部分的地鐵站都是通過站內的大型壁畫及梁柱結構、吊頂處理,以及站與站之間的不同色彩體系等來展示。這樣的形式太過單一重復,即使可能站與站之間表達的文化不同,但是表達的方法卻幾乎一樣,對于擁有278座地鐵車站的北京來說,難免會使乘客產生乏味感。同時在這種地鐵的裝修樣式中,表達的文化也相對統一。雖然設計師采用了不同的壁畫處理來反映地面建筑文脈,但對于行色匆匆的乘客而言,每個站幾乎都是一樣,人們可能僅僅只是覺得地鐵站修得漂亮了一些,但是不會太多與地面建筑文化主題相聯系。
3.2 地鐵出入口設計單一
設計師們往往過多注重地鐵內部環境文化氛圍的營造,卻忽略了地鐵站出入口的設計。例如四號線的各站出入口設計均采用了相同的色彩體系、圖案和形式,這種整體性雖然有利于整條線路的識別,但是對于單個地鐵車站的識別來說,識別性差。單一的出入口設計對于快節奏的北京來說缺乏足夠的認知度。
4 解決措施
4.1 地鐵標識的改進
為了避免乘客產生乏味的地鐵體驗,在地鐵線路設計時可參照西安地鐵標識模式,即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為每一座車站提供獨立的車站標識,所有車站標識均采用顏體書法書寫(圖1)。通過標識顯示出不同地鐵站的差異,提高區分度,而且每個站的標識也直觀反映了該站地面建筑的功能特色。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地鐵站內乘客候車區對該站進行文字、圖案、視頻等多種形式的文化講述,這樣對于乘客來說可能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了解城市文化的途徑。
4.2 以運營地鐵車廂作為文化傳播媒介
可借鑒每條地鐵線上運行的地鐵達到文化傳播目的。如哈爾濱的地鐵車輛(圖2),體現了哈爾濱的冰雪文化,車輛外部裝飾以冰的顏色為主色,以雪花點綴,與環境相融;而在室內則營造溫暖的感覺。
4.3 采用更使人印象深刻的文化表達裝置
在地鐵的藝術裝置上可以參考臺灣地鐵101站的藝術裝置(圖3),在隔幾秒后會把每個用孩子天真可愛的照片來組成的小格子自動翻動,以孩子們的笑臉組成不同的圖案。如在早晨,先組成一個“早”字,幾秒后又會翻動組成一個“安”字,讓來往的乘客倍受感動。
4.4 對候車區細節處的文化特征表達
候車區的座椅其實也可以體現該站地上文化的特征,臺灣的南港站座椅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圖4),為體現其是港灣的特色,將座椅做成小舟的樣子。
4.5 靈活的地鐵出入口設計
地鐵出入口的設計應具有較強的可識別性,應將地鐵的出入口設計與周邊的實際環境融合在一起——在擁有古典文化的地段可以將地鐵口的設計為符合周邊的古代風格,在現代化較強的地段則設計為具有現代感的風格,同時與周邊的一些主題元素進行適當的呼應,深圳世界之窗地鐵站的出入口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設計案例(圖5),該站較好地融合了其地上建筑的功能特點文化。
5 結語
地鐵的文化理念是地鐵文化的核心,也是地鐵顯示自身區分度的根本體現,在每一座城市的每一個地鐵站都應該將其自身的城市文化與地鐵文化聯系起來,讓來往的乘客能通過地鐵文化的展示感受到地鐵文化精神所在。
參考文獻:
[1]童林旭.地下建筑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2]高波,王英學,周佳媚.地下鐵道[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3]李清志.鐵道建筑漫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4]毛保華.城市軌道交通規劃與設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5]施仲衡.地下鐵道設計與施工[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