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欣
摘 要:上海自貿區掛牌三年來成效顯著,在投資管理制度創新、貿易監管制度創新、金融制度創新、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創新上已取得了突破和進展,對臨近的江蘇省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應。江蘇省作為外經貿大省,從賦予外經貿市場更多的創新空間、大力推動外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運用高科技手段惠及外經貿企業等三個方面對如何積極汲取上海自貿區的制度創新改革經驗,以加快實現外經貿的轉型升級進行了研究與探索。
關鍵詞:江蘇;外經貿;上海自貿區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6-0143-02
引言
上海自貿區自2013年9月29日掛牌以來,至今已整整三年了,形成了一批可在全國復制推廣、可以輻射周邊的創新制度。江蘇省是我國的外經貿大省,2015年全省進出口總值為3.39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二,但與2014年相比下降了2.2%。江蘇省也是我國“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戰略建設的重要交匯點,在新常態背景下,要抓住機遇,服務國家戰略,江蘇外經貿可以借鑒上海自貿區制度創新改革經驗,在深入發展的道路上有所為。
一、上海自貿區制度創新改革經驗
上海自貿區突破經濟發展中面臨的束縛的經驗上,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的制度創新改革。
(一)投資管理制度創新
投資自由是市場準入的基礎,也是自貿區開放度的重要體現。上海自貿區最早提出建立了以負面清單為核心的投資管理制度,形成更加透明開放的備案制投資管理體制。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主要是指國家在引進外資的過程中,以清單形式列明與國民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讓外資企業對照清單進行自檢,從而提高外資進入的效率,即“非禁即入”模式。上海自貿區在兩年不到的時間內連續發布了2013版、2014版、2015版負面清單,2014版清單里的外商投資特別管理措施由原先的190條調整為139條,縮減幅度高達26.8%,2015版清單又再次減少17條[1],調整為122條,并全面適用于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四個自貿區,從中足以可見上海市政府在經濟管理思維意識上的轉變。在投資審批制度上,上海自貿區建立“一表申報、一口受理、并聯辦事”的服務模式,實現向“一個部門、單一窗口集中受理”模式的轉變。在準入方式上,外商投資項目核準和企業合同章程審批改為備案制,并實施注冊資本認繳制,“先照后證”的企業登記制度改革已向全國復制推廣。
(二)貿易監管制度創新
上海自貿區為提高區內貿易活動的自由度,加速要素跨境的流動,創造透明便利的環境,不斷探索以貿易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制度,加快實施“一線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區內自由”的創新監管方式,并積極構建科學且便捷、以“貨物狀態、分類監管”為導向的貨物貿易監管體系,極大提升了貿易監管水平。上海海關推出19項舉措,實施了試點區內企業憑艙單“先入區,后報關”,“區內自行運輸”、“卡口智能驗放”等制度,推行了“即時進出、集中申報”和自動審放、自主報稅、聯網監管、優化查驗等便利化措施,實現了貿易監管的便利化、法治化、智能化、信息化和安全化。上海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更是在前期出臺23項監管制度創新的基礎上,現共已推出44項檢驗檢疫創新制度和便利化措施,其中上海自貿區檢驗檢疫無紙化、分線管理、進口貨物預檢驗、第三方檢驗結果采信、進境動植物及其產品檢疫審批負面清單管理、進境生物材料/制品風險管理、中轉貨物原產地簽證、全球維修產業監管8項制度在2014年10月就已被批準可在全國范圍進行復制和推廣,極大方便了外經貿企業。
(三)金融制度創新
金融開放創新是復雜系數較高的制度改革,在國際資本頻繁流動的當今,無疑面臨著一定的風險,如何均衡金融創新、金融開放和有效控制風險之間的關系是亟待突破的難點。上海自貿區在積極探索以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開放為目標的金融創新制度,主要包括了資本項目可兌換、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跨境使用、外匯管理等四大重點。在中國人民銀行等國家監管機構的政策支持下,上海自貿區已在存款利率市場化、企業融資、支付結算、資金管理創新、對外直接投資、金融機構聚集、外匯管理改革等方面實現了創新。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浦發銀行等多家銀行都已開立了自由貿易賬戶的功能,符合條件的區內主體和境外機構可以在上海市已通過系統接入驗收的金融機構開設并使用自由貿易賬戶,并且上海自貿區也已建立了以自由貿易賬戶為核心的跨境資金流動監測管理信息系統。中國銀行副行長許羅德評價:上海自貿區內“已形成離岸金融市場”,這也為進一步測試風險,大膽創新,服務實體經濟探索了新路徑。值得一提的是,在自貿區帶動下,2015年上海市金融市場交易額達到1 463萬億元,相當于五年前的3.5倍,金融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2.9%。
(四)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創新
自貿區制度創新改革的核心是政府職能轉變,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向縱深發展,而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制度正是自貿區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的抓手。政府工作重心由事前審批轉為事中事后監管,實現“寬進嚴管”,當然這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也提出了高要求。為了控制好風險,自貿區推進了內部監管信息共享,把工商、稅務、口岸和金融等幾十個部門的信息數據進行歸集,形成部門協同和綜合執法制度。同時,開通了公用信用信息平臺,建立了企業年報公示和經營異常名錄制度,為每個市場主體建立了誠信檔案,針對其信用情況進行評定分級,在分類分級的基礎上,對企業實行不同的監管方式[2]。并創設了信用獎懲聯動機制,推動社會多方力量參與市場監督;建立了安全審查和反壟斷審查的工作機制,探索出監管信息的互聯共享和信用信息平臺建設的創新模式,進一步完善了事中事后監測管理信息系統。
二、對江蘇省外經貿深入發展的啟示
江蘇省作為距離上海較近的外經貿大省,自改革開放以來,國際貿易一直是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進出口規模已連續多年保持全國亞軍。但江蘇省的外向型經濟經過前一階段高速發展階段后,亟需新的動力推動,尤其外經貿是一個與時俱進的行業,只有不斷創新改革才能促進其快速發展。在新常態背景下,轉變增長方法、提升國際貿易質量已經成為江蘇省外經貿發展的迫切任務。因此,江蘇省應主動對接上海自貿區,積極汲取其制度創新改革經驗,與上海自貿區的改革浪潮同頻共振,以加快實現外經貿的轉型升級。
(一)賦予外經貿市場更多的創新空間
國務院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中明確了上海自貿區的五大任務,其中第一大任務即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改革創新政府管理方式。簡政放權,正是在新常態背景下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核心點。上海自貿區通過簡政放權增強了經濟活力,也帶來了改革紅利。僅2015年,上海自貿區就新設企業1.8萬家,一年新設企業數量相當于浦東開發開放25年來新設企業總數的十分之一,其中,外企數量占比從掛牌初期的5%上升到20%。活力四射的自貿區以上海1/50的面積創造了全市1/4的生產總值[3]。上海自貿區的先行先試,對于江蘇省起到了較好的示范效應。江蘇省要想進一步擴大經貿開放領域,就應積極推動簡政放權,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優化簡化職能清單,提高政府服務的透明度,賦予外經貿市場更多的創新空間,進而提升市場的整體開放水平,在順應國際貿易新規則的基礎上,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新型開放格局激發江蘇省外經貿的新活力,學習上海自貿區在事中事后監管等制度上的創新,以開放促改革,以活力促發展,使管理更規范、更高效。
(二)大力推動外經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前步入新常態,就意味著我們已告別了靠拼規模、拼成本支撐高速發展的外貿階段,逐步由要素驅動向要素驅動和創新驅動結合轉變,從大進大出向優進優出轉變,方能取得新成效。上海自貿區正是在不斷的制度創新改革中獲得新優勢,江蘇省也已出臺了《關于穩定外貿增長加快培育競爭新優勢的意見》。為了支持服務江蘇省外經貿穩增長,我們應在貿易方式、貿易主體、商品結構、市場多元化、貿易條件等多方面因勢利導地培育新優勢,并加大力度推動外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鼓勵江蘇省的外經貿企業科技創新,提升產品性能和質量,結合“一帶一路”建設,培育出口新增長點;加快綠色化發展,加強品牌建設,擴大品牌知名度。江蘇省現已開展了“出口品牌提升”專項活動,不少外經貿企業參加了商務部出口品牌系列海外展,這些活動的開展將進一步擴大貿易企業的品牌產品出口。江蘇省可以學習上海自貿區在打破慣性思維上的創新經驗,因勢利導,大力推動外經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實現外貿的穩增長。
(三)運用高科技手段惠及外經貿企業
上海自貿區通過貿易監管制度創新,大幅提升了貿易監管水平。而其“便利化”成效更多得益于“智能化”和“信息化”。上海海關和國檢都依托物聯網射頻識別技術與云端信息處理技術開發和運用了高科技移動終端,實時記錄查驗通關進展情況,隨時了解相關信息并提交報告。以高科技移動終端的運用為核心的通關模式不僅讓企業享受到了高科技帶來的便捷,也因為物流時間的節省而實實在在增加了盈利。在江蘇省,我們也要加速運用互聯網絡、移動通信等高科技的信息化手段,改變傳統紙質媒介流轉傳遞的做法,用平板電腦代替單證資料,用智能手機代替對講機,減少企業在海關、檢驗檢疫、海事等部門之間的來回奔波,整合企業在不同部門間重復的申報、查驗及放行手續,有效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真正做到解放人力、提高效率,運用高科技手段惠及外經貿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