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笑迎
她焦慮兩德統一,憂心倫敦霧霾,和女王妹妹私聊國家大事
撒切爾夫人,這位20世紀在位時間最久的英國女首相,至今令人難忘。英國廣播公司曾評選過去70年對英國女性影響最大的女強人,撒切爾夫人名列第一。近日,英國國家檔案館公布了最后一批撒切爾夫人執政時期的內閣文件,揭示了在風云變幻之際,這位“鐵娘子”深深的憂患意識。
為兩德統一憂慮
1989年柏林墻的倒塌,標志著冷戰結束,但解密文件顯示,在兩德統一的最后時刻,撒切爾夫人表現出的不是驕傲,而是深深的焦慮。她擔憂重新崛起的德國將會稱霸歐洲。
1989年3月,撒切爾夫人在官邸召集一批歷史學家舉行會議。她的外交顧問鮑威爾勛爵說,會議必須高度保密,“如果被人知道我們對自己的一個最親密盟友(指西德)進行如此坦誠和直白的討論,局面會非常尷尬,也會嚴重破壞我們的利益”。會上討論了諸如“德國人變了嗎”“重新統一將會帶來什么樣的結果”等話題。
鮑威爾說,會上有人擔憂德國還沒完全擺脫納粹的陰霾。有人說,一個文明的國家經過洗腦而變得野蠻暴虐。如果發生了一次,難道不會發生第二次嗎?還有人說,理解德國時,如果不僅僅把它與納粹時期聯系起來,而是放在整個后俾斯麥時代來觀察,就會不可避免地產生深深的不信任感。鮑威爾總結:“總而言之,沒人對德國的現任領導人或者政治精英表示擔憂。但是,10年、15年甚至20年之后呢?誰又說得準呢?”
1990年10月,兩德統一前夕,西德總理科爾策劃了一個多國領導人參加的慶祝儀式。撒切爾夫人想阻止這個儀式,讓鮑威爾去辦。鮑威爾琢磨,如果美國總統老布什不參加,這事兒就黃了。他遂致電白宮:“首相想告訴總統先生,10月3日的活動對她來說是個災難。如果總統本人不能出席,首相將樂見其成。”
撒切爾夫人的強烈反應讓白宮吃了一驚。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高級官員鮑勃·布蘭克維爾后來告訴一位英國外交官,老布什擔心撒切爾夫人會與蘇聯簽訂“政府間友好協定”,以便與統一后的德國相抗衡。鮑威爾向撒切爾夫人報告了這件事,撒切爾夫人嚇了一跳,趕緊“滅火”——“白宮怎么能這樣看我這個盟友呢?我很震驚”。她要求英國外交部“制止布蘭克維爾的無端猜測”。
對歐洲充滿戒備
撒切爾夫人對德國的疑慮,其實也是她對歐洲大陸戒備心態的反應。她對歐洲總是說“不”,有人說,她是英國的“脫歐老祖宗”,也有人說,她至少是“疑歐派”的主帥。
英國對歐洲一體化進程一直比較猶豫。英國首相丘吉爾曾提出建立“歐羅巴合眾國”的主張,但又對法國領導人戴高樂說,如果英國必須在歐洲和大海之間做選擇,“她總是選擇大?!?。歐共體創建時,英國遲遲不加入。等看到法德兩國經濟繁榮的情形,英國申請加入又兩次遭到戴高樂的阻擊。直到戴高樂辭職后,英國才在1973年加入歐共體。但隨后,英國每年要被攤派一筆錢用來給其他成員國提供農業、漁業補貼,英國民眾頗為不滿。1975年,英國舉行第一次脫歐公投。當時的撒切爾夫人主張留歐。后來,她支持歐洲建立共同防御機制,還簽署了單一歐洲法案,這是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最重要的法案之一。1983年大選,工黨領袖福特以脫歐為競選綱領。撒切爾夫人打贏了選戰,阻止了新的脫歐危機。
但是,撒切爾夫人在歐共體內一直強硬地要求減少攤派給英國的費用。剛執政時,當聽下屬說英國要多承擔10億英鎊攤派時,她拍起了桌子。1980年,歐共體在盧森堡舉行首腦會議,同意減少英國7.6億英鎊的攤派,撒切爾夫人斷然拒絕。她說,這僅僅減少了兩年費用,還不夠。解密資料顯示,當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計劃訪問歐共體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撒切爾夫人認為這時去對自己和歐共體的討價還價有不利影響,“非常不合時宜”。唐寧街10號向白金漢宮表達了“首相的擔憂”。不過,女王仍在當年11月訪問了比利時。
這一年,外交大臣卡林頓勛爵在布魯塞爾又再度爭取,并帶回了最終協議,第三年英國也得到優惠。但撒切爾夫人還是不滿意,將協議斥為“一文不值”。卡林頓勛爵也生氣了,將問題提交內閣討論通過。撒切爾夫人這才罷休。
另一件事也證明撒切爾夫人對歐洲一體化的態度。1985年,法德等國簽署申根協議,取消邊境控制。之后,絕大多數歐盟成員國甚至非成員國挪威和冰島都加入協定,但英國至今不加入。
1988年,撒切爾夫人在比利時發表演講,闡述對歐共體的不滿。她說,這個組織的作用應該只限于保證自由貿易和有效的競爭,而不是一個“由布魯塞爾控制的歐洲超級大國”。她認為,布魯塞爾的集權將會“毀了歐洲”。
威爾說,撒切爾夫人的演講在英國保守黨內激起了歐洲懷疑論者的連鎖反應。其實這并非她的初衷,“她也沒想過會這樣”,但是“忠誠于她的人紛紛成為反歐洲陣營中的一員”。她“與日俱增的反歐洲觀點”最終導致黨內的親歐派將她推翻。她也在“疑歐”路上越走越遠。1991年,當她的繼任者梅杰不顧保守派反對,在《歐洲聯盟條約》上簽字加入歐盟時,她表示不屑。2002年,歐元成為歐元區唯一合法貨幣。她卻在這一年出版的《治國方略》一書中稱,建立歐洲單一貨幣體系(歐元)是在試圖創造“歐洲超級大國”,終將在經濟、政治和社會層面“全軍覆滅”。對照今日的歐洲現實,她的話令人回味。
與瑪格麗特公主私聊國事
由于撒切爾夫人上臺之初就和女王有過那么一檔子沖突,在媒體的報道中,兩人后來的關系一直比較冷淡。有報道稱,女王嘲笑撒切爾夫人的發音,并且對她演講的方式“難以忍受”。
其實,撒切爾夫人是英國女王所有首相中“最順從的仆人”。她成長于一個市議員家里,父親是堅定的?;逝伞T诩抑?,收聽女王的廣播講話是與圣誕節早晨上教堂做禮拜同等重要的大事。撒切爾夫人向女王行屈膝禮時,蹲得幾乎比誰都低;每星期二與女王會面時,通常都提前15分鐘到達,以確保自己不會因遲到而失禮。而英國國家檔案館公布的資料更首度披露,撒切爾夫人和女王的妹妹瑪格麗特公主私下還是親密的朋友,常在一些私人信件中討論王室近期對國際事務的處理和應對。在兩人于20世紀80年代寫下的書信中,談論的話題從阿富汗問題到鋼鐵工業狀況,十分廣泛,并且兩人對彼此都不乏溢美之詞。
解密文件顯示,撒切爾夫人曾經表示,自己被告知必須去醫院就醫時心情懊惱,但想到瑪格麗特“非常成功的”美國之行就高興起來了。在給瑪格麗特的一封信中,撒切爾夫人坦誠地說,第一次在國家經濟發展委員會主持會議時非常緊張?!斑@一時刻讓人感覺很不好,我不知道什么時候會議才能結束?!?/p>
4個星期后,瑪格麗特寫了回信,對未能及時回復信件表示了歉意,并稱她當時“不得不治療臉上的一些皮膚問題”。實際情況是,她剛剛在倫敦的診所里做了一個治療皮膚病的手術。在署名“瑪格麗特”的信中,她對撒切爾夫人的訪美之行表示贊賞,“當美國習慣于繞彎子的時候,您一直積極地回答他們的問題”。隨后,她還語氣輕松地抱怨最近在劍橋大學參加的辯論會“非常無聊”,都是“狂熱的保守分子”。
兩個人還在信件中討論過1980年1月因工資糾紛引起的鋼鐵工人大罷工。這是英國50年來首次出現此類罷工。撒切爾夫人也對遲遲沒有解決的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人質危機表示沮喪,抱怨這一事件“給整個世界帶來了陰影”。
鐵腕治理霧霾
倫敦曾是“霧都”,經過能源結構調整,如今已成為花園城市。這也有撒切爾夫人的功勞。
英國解決霧霾問題的關鍵轉折點是將北海的天然氣引入英國本土,取代煤炭。這會觸動煤炭產業的“奶酪”。撒切爾夫人上臺后,以鐵腕手段完成了這段痛苦的過程。她曾大規模強行關停紐卡斯爾的煤礦,當時在那些煤煙籠罩的“黑色”城市,到處洶涌著抗議示威的聲浪。
1984年,沖突達到高潮。當年,撒切爾夫人下令關閉一批虧損的國有礦井,進行私有化。這引發英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斗爭最為激烈的礦工大罷工。政府一方面大造輿論,孤立工會,另一方面調集12萬警察進行鎮壓。當年6月,警察與工人在奧格里夫大打出手,上萬人參與,史稱“奧格里夫戰役”,連全國礦工工會主席斯卡吉爾也被打傷。工人們咬牙堅持了一年多,撒切爾夫人也憋足勁寸步不讓。次年3月,罷工以政府沒有作任何讓步的情況下工人自動復工結束。
此后,英國煤礦的關閉速度一路飆升,從1985年到1989年,關了83座礦井;到1994年,英國煤炭公司的礦井數僅剩17座。全國礦工聯盟秘書長基欽當年是名礦工,1987年煤礦被關閉時失去了工作。他說:“撒切爾夫人狂熱地推行自己的政策,代價是毀掉了民眾的生活,毀掉了英國采煤業?!?/p>
撒切爾夫人執政后期,還積極推動以核能代替煤炭。她是化學家出身,認為“核能是一個比煤炭干凈得多的能源”。1988年9月,她在英國皇家協會大會上發表演講,肯定了工業二氧化碳排放與溫室效應之間的聯系。隨后,英國相繼出臺一系列控制污染的法案?!?989年控制煤煙法案》將家庭排放污染煙塵列為非法;《1989年污染控制(補充)法案》嚴格控制交通運輸工具對環境的污染,《1989年天然氣法案》《1990年環境保護法案》,嚴格控制特定工業和其他場所的廢物污染。
通過一系列積極治理,英國民眾付出了代價,但換回了藍天白云。謝菲爾德大學的一位教授說,“鐵娘子”關停了當地幾乎所有鋼廠,短短幾年間空氣狀況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如今已不見污染。她去世時,謝菲爾德人對她頗為懷念。
值得一提的是,撒切爾夫人執政的時代,世界范圍內保守主義崛起,英美這對鐵桿盟友分別由保守主義的強勢派領導人當家,分別流行的是“撒切爾主義”和“里根主義”。如今,這個潮流又卷土重來。英國駐美大使金姆·達羅克爵士說,美國新總統特朗普會與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建立一種密切的關系,“就如同當年里根總統和撒切爾夫人所做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