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斌強


在南梁革命紀念館的館藏文物中,有一個秤錘,被甘肅省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是紀念館的鎮館之寶。它底部長6cm、寬3.5cm、高10cm;材質為銅鑄。秤錘正面上部鑄“蘇維埃萬歲”字樣,中部鑄五角星,下部鑄“壹佰斤”字樣;其背面上部鑄鐮刀、錘子、槍造型,下部鑄“公平交易”字樣。其中“蘇維埃萬歲”道出了邊區廣大群眾的心聲,表達了貧苦百姓對新生政權的熱愛;“五角星”代表邊區群眾一顆紅心永向黨;“壹佰斤”表示這桿秤是新式的市斤秤。背面上部的鐮刀、錘子、槍造型代表工農兵,表明了新生政權的構成形式;而下部“公平交易”則表示南梁集市的貿易買賣,童叟無欺,公平公正。
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成立后,為了鞏固和發展新政權,制定了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十大政策,其中經濟政策包括土地、財經、金融、商業等方面。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以經濟統一為基礎,而達到鞏固政治、軍事等方面的根據地建設尤為重要,而經濟建設“皆須利賴度量衡以為用”。因此,劃一度量衡,為發展經濟之前提。
然而,經濟運轉需要一般等價物即貨幣,但根據地存在度量衡不劃一和貨幣多樣且幣值不穩的問題,致使貿易混亂,度量不準,阻礙了邊區的經濟發展。
度量衡制度事關國家發展、社會穩定和民眾安居等大計,但到中國近代,度量衡制度極度紊亂,“地各異制,家各異器,其長短大小輕重之間,相差懸殊,有若十指之不齊”。鴉片戰爭以后,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對中國進行經濟和貿易掠奪,外國的度量衡制度也傳入中國,加之近代軍閥割據混戰,各軍閥私定私制度量值,官僚地主、商人任意增大度量衡容具的單位量值,更加劇了度量衡制度的混亂。
當時在西北地區存在的度量衡體系主要有清代的“庫平制營造尺”、北洋政府的“權度法”、民國南京政府的“一二三”市用制等。
清代的“庫平制營造尺”于康熙時期完善形成。即以100粒黍子縱向排列的長度定為營造尺,為度的標準;又以一定的尺寸定容量,制成槽斛(清時容量單位,民國時取消),為量的標準;再用一立方寸金屬的重量為權衡的標準,存儲在戶部的稱為庫平兩。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重定劃一度量衡制度,采用萬國公制,由國際權度局制作柏銥合金的長度和質量兩個原器,運送來華。度以“營造尺”合32厘米;量以“槽斛”為標準;衡以“庫平兩”為37.301克。
1915年,北洋政府公布《權度法》,具體規定:權度以柏銥公尺,公斤原器為標準。權度分為下列兩制,甲:“營造尺庫平制”長度以“營造尺”一尺為單位,重量以“庫平一兩”為單位。乙:“萬國權度公制”長度以公尺為單位,重量以公斤為單位。法中規定甲制“營造尺庫平制”作為過渡時期所用的輔制。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統一度量衡工作提上日程,諸多專家學者秉承“非但求全國同律,并求世界統一,量務求其正確,法務求其簡明”的原則,以萬國公制為度量衡標準制,制定了“一二三”市用制,方便與國際標準制換算。將“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于500克,即0.5公斤;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即1米等于3市尺。改革后市斤比庫平斤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尺長,俗稱“斤有所短、尺有所長”。1930年代市制逐步取代營造尺庫平制,成為民國主要度量衡制度。
陜甘邊蘇維埃政府成立后,正值南京政府推行“一二三”市用制,但由于陜甘邊區處于西北內陸,加之軍閥勢力未消,南京政府對西北的管理微弱,“一二三”市用制除在西安等大城市使用,其他地方并未實行。在邊區推行土地政策,丈量分配土地時,邊區百姓依然采用“步”的方式丈量,《孔叢子》中記載“跬,一舉尺也,倍跬為步”,即一條腿跨出的距離稱為“跬”,再一條腿跨出的距離稱為“步”;240步長,一步寬為一畝。但在實際丈量中,由于“步”因人而異,缺乏固定標準,造成在分配土地時產生不準確和不公平
現象。
當時,邊區的百姓都使用舊制秤,即1斤等于16兩。而從西安等地來的商人卻使用市斤秤,采用10進位的公制換算,即1市斤,10兩等于500克。在貿易過程中兩種秤換算復雜,且容易造成誤差,不利于公平交易。為了劃一邊區的度量衡,蘇維埃政府推行南京國民政府的“一二三”市用制,為此邊區政府財政委員會制作了新制市斤秤桿,鑄就了銅秤錘。
為了繁榮經濟,滿足群眾的生活需要,邊區政府在南梁荔園堡設立了集市,規定“逢一是集”,為當地百姓提供了互通有無、調劑余缺的市場。南梁集市設立后貿易火爆,可是,一段時間后,南梁集市卻冷清下來,對此劉志丹和習仲勛等邊區領導人高度重視,積極向群眾了解情況,終于發現了原因。當時流通的貨幣除了白銀、銀元、銅元等金屬貨幣外,還有清代的官銀號、各地錢莊、票號發行的信用貨幣,以及外商銀行和中國自辦銀行發行的各種紙幣,從而使貨幣市場相當混亂和無序。混亂的幣制極大地阻礙著邊區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
清末時,貨幣制度以銀兩為單位,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
北洋政府時期,軍閥割據和頻繁的戰亂,加劇了我國貨幣機制由于貨幣鑄造權和發行權長期不統一所造成的混亂局面。北洋政府在1914年頒布了《國幣條例》,財政部天津造幣總廠首鑄新版銀幣,俗稱“袁大頭”,以銅元為輔幣并且發行紙幣。雖然銀元被確立為當時的本位貨幣,但由于使用銀兩的歷史已久,因此當時國內外的商品貿易和經濟交往仍是銀兩、銀元、銅元、紙幣同時并用。
另外,白區商人前來貿易使用的國民黨鈔票,使邊區群眾深受其害,今天賺來的鈔票過段時間就貶值了,最終無利可圖,便沒人做生意了。
為了確保蘇區的金融穩定,解決邊區貿易流通中貨幣混亂問題,邊區政府主席習仲勛決定發行貨幣,建立邊區自己的貨幣體系。當時邊區條件艱苦,既沒有符合條件的紙張,也沒有印刷機器,劉志丹與習仲勛等邊區領導人在一起琢磨研究,決定在木板上刻模印刷,用粗布代替紙張,用熱油處理防止褪色,制成蘇幣,票面分為一角(紅色)、二角(藍色)、伍角(紫色)、一元四種面額,由陜甘邊蘇維埃政府財政委員會發行,總計發行3000元。
蘇幣發行之初,受到群眾的懷疑和抵觸。當時中國實行銀本位的貨幣制度,廣大群眾認為蘇幣只是一張布,沒有任何價值。邊區政府在南梁集市設立四處貨幣兌換處,采用一元蘇幣兌換一圓銀元,用銀元作為蘇幣的保證金,群眾逐步接受了蘇幣,促進了蘇區貿易的發展。由于國民黨鈔票時時貶值,在蘇區禁止國民黨紙幣流通。
通過設立南梁集市,發行蘇幣,發展了邊區經濟,穩定了市場,打破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經濟封鎖,打贏了經濟上的反“圍剿”戰爭,為繁榮邊區經濟奠定了基礎。
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通過劃一度量衡,清除了經濟發展中的阻礙因素。通過發行貨幣,建立了邊區的貨幣體系。蘇幣的發行,逐步取締了各色市票,為根據地貨幣占領金融市場創造了條件,形成了獨立的經濟體。而且“蘇票”始終以保障群眾利益為出發點,邊區財政委員會用銀元作為蘇幣的保證金,采取等額兌換,穩定蘇幣的幣值,取得了邊區群眾的信任。
從南梁革命紀念館的銅秤錘反映出,陜甘邊蘇維埃政府從實際出發,頒布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包括劃一度量衡、建立貨幣體系等,是一個代表工農利益的政府。劉志丹、習仲勛領導的陜甘邊區黨和蘇維埃政府贏得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支持,使其最終發展成為國內二次革命戰爭后期我黨“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成為黨中央和各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編輯 葉松)
作者:南梁紅色景區建設管理局
黨史研究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