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癡迷于明天的科技創新成果,因為基于現有科技水平的商業成功比比皆是。
我們所熟悉的創業園區往往都有個高科技前綴,當你進入這些以產業經濟為導向的園區時,你不難發現這些園區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申請的專利數,并且針對不同的專利,有各種不同獎勵,而真正的產業化、市場化商業成功似乎并沒有被太當回事。創業,這種本來與創新不一定相關的行為,卻似乎在下意識中已經與科技,或者更確切地說科技創新綁定。
創業是否一定需要(科技)創新?真實答案否定的要比肯定的多。創業的方式很多,去年兒子在上海銀行的小額貸款部實習,回來告訴我從來沒有這么開眼過,他一個暑期所見識的人間百態幾乎可以寫一本書,從要開餛飩店的外地小夫妻,到業余開淘寶服飾小店的小白領,到庫房堆滿過時燈泡的經銷商,還有來借錢要開文身店的……這些都是創業,不過基本上與科技創新的關聯就相當有限了(除了被創新淘汰了的燈具經銷商)。或許這些創業沒那么高大上,但它們確實創造了真實的就業機會。
在這個鼓勵萬眾創業的時代,或許我們首先要搞明白的究竟什么是有市場潛力或前景的創業。以上這些接地氣的例子都是經過市場檢驗,哪怕是已經失敗的真實創業與商業。在我既往輔導過的幾個創業企業,我一直鼓勵創始人將創業與科技創新脫鉤,因為絕大多數小企業的科技創新很難在小企業的“有生之年”轉變為真實的商業成功,你或許有研發能力,但你缺乏市場開拓能力,事實上你也很難找到人才,目前的人才引進政策也是科技導向的,你有發明創造嗎?你有專利嗎?你有在國際一流雜志發表過文章嗎?引進管理型人才將是個多維度考量,很難像發明、專利、文章這樣單維度地具體化。
從另一個角度,即使在今天這樣的數字化時代,大多數取得商業成功的創業也并非依靠科技創新,而是依靠商業模式的創新,而這種能力或結果很難用專利來衡量。分眾傳媒很成功地利用了人們眼睛的閑暇時間,發展出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廣告帝國。沒有一點科技創新在里面,雖然平板電視機是數字化產品,但這是之前就存在的技術,并非創新科技;手機打車應用革命了人們的用車體驗,提升了出租車司機的勞動生產率,當然也引入了競爭機制,讓私家車以既成事實進入了這個市場。由GPS全球定位系統武裝到牙齒的打車應用難道不是科技創新嗎?我很負責任地說:不是。在打車應用出現前,GPS全球定位系統技術至少已經存在了20年。打車應用的出現不是依靠新出現的技術,而是以商業創新的思維利用了老技術。
可以冠名為2016年中國最成功創業的摩拜單車及其模仿者,其實核心技術也是20年老的GPS全球定位系統,它確實部分解決了公共交通的最后一公里難題,其實最早想利用自行車解決這個問題的并非摩拜單車,其中經歷過有固定停車點的租賃單車,但這種方便企業管理,卻讓使用者麻煩的商業模式設計顯然是欠思考的。雖然目前摩拜單車們的隨意擺放還有點亂,但它們的出現也減少了游走于城市公交站點的短途黑車。
真正20年前出現的另一種輪子上的交通工具——Segway(賽格威),在當時是科技創新的成果嗎?也不是,它的核心科技其實是之前早已存在的電子陀螺儀,通過微電腦的不斷平衡矯正,達成人站在上面能不倒的狀態;再看看近年風靡全球的無人機品牌大疆,算科技創新嗎?也不是,航空器運用空氣動力學已經上百年,而模型飛機遙控器至少已經存在五六十年了。大疆只是把既往航模小組業余玩的個性化搭建變成了批量工業化生產與市場化商業。
從以上這些例子的另一面,我們也不難觀察到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從創新科技出現的時間節點到真正能充分發揮這種成果的商業應用,往往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很可能并非漸進式的,有時是突發的商業創新又一次啟動了沉睡中的科技成果。即使看似簡單的遙控飛機,也能換個無人機馬甲而就此重新流行起來,而之前它一直處于一個小眾環境,連市場都算不上。
若創業者的目標是市場化的商業成功,那么或許他們的創新聚焦點應該在商業模式上,而不是賭在科技的突破上(若你在學術象牙塔里,那是應該追求的目標),因為創新科技多數不能馬上兌現,或至少會有個“醒悟期”,比如移動打車應用也是在智能手機出現數年后才冒出來的,但多數創業企業等不了那么久,很多會在技術沒有兌現前就已經倒在了沙灘上。當然,我并非在鼓吹進行沒有科技含量的創業,相對而言,類似摩拜單車、滴滴打車這樣有科技含金量的創業要比傳統烹飪業的餛飩店(雖然大娘水餃也可以很成功)更具有市場,乃至社會影響力,但千萬別因此而癡迷于明天的科技創新成果,因為基于現有科技水平的商業成功比比皆是。
編輯:
周春燕(微信號:zhouchunyan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