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先生


元旦前后我考察了倫敦的百貨公司,翻譯成通俗語言就是陪老婆逛街購物。不管是Harrods還是Westfield Stratford City、John Lewis,都是人聲鼎沸。再反觀國內最近頻頻爆出的百貨公司關店新聞,特別是上海淮海路的太平洋百貨網傳要關店,雖然該店負責人聲稱還在協商之中,但看到蕭條的經營景象,令人唏噓不已。不僅太平洋,根據iziRetail的抽樣調查,全國至少60%的百貨商場是虧損的,很多百貨公司每運營一天,就虧損一天。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國內的百貨商場都變成了Shopping Mall,說是Shopping Mall,其實不過是Dining Center。除了餐飲外,大部分百貨商場的樓面都變成了試衣間,試完衣服然后去網上下單。有人把這怪罪于馬云,甚至有人說:阿里不死,中國不富。但我想這跟馬云沒多少關系,國外同樣也有亞馬遜啊!套用馬云的話說是:不是實體不行了,而是你的實體不行了;不是零售不行了,而是你們家的零售不行了。
我一直強調一個觀點,蕭條是一個好事情,這讓任何商業有了重新調整格局的可能。因為蕭條,所以優勝劣汰;也因為蕭條,讓有創意有想法的公司有了出頭的機會。
以我的觀察,倫敦的百貨公司有這樣一些好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
其一,倫敦的百貨公司非常強調建筑美學。叔本華曾經說美學才能讓人擺脫鼴鼠般的生活,而百貨公司能把物欲與美學結合起來,實在是讓人佩服的一件事情。動輒上百年的文化積淀,再加上精美的裝飾,讓人除了購物還能體驗到極佳的文化享受。相比較于國內大部分Shopping Mall,按照某業內人士說的:舉目望去都是建筑垃圾。
其二,與國內百貨的定位不同。國內百貨商場有兩個極端,要么是大牌云集,高高在上,讓人望而卻步;要么是垃圾品牌扎堆,變成批發市場。倫敦的百貨公司基本上是二八原則,80%的經典大牌,眾人皆知,20%的新品牌或獨有品牌,注重性價比。對于經典大牌,動輒幾層樓六折七折的Gucci、D&G、Armani……很容易吸引到消費者。所以國內的百貨商場要思考一個問題:大牌你不打折,消費者不如去專賣店。小眾品牌你又不便宜,不如去淘寶店。你存在的理由是什么?
其三,運用服務來增加與顧客的情感鏈接。有兩點讓我印象深刻:一是大部分倫敦的百貨公司基本如同自助,沒有人步步緊逼,但你需要服務了就喊一聲,服務人員會立刻趕到給你提供服務,這樣逛商場就不會讓人感受到壓力;二是優惠簡單直接,相比較于國內各種返券然后滿多少只能用一張這種毫無人性的促銷,很多倫敦的百貨公司是直接用會員卡積分,然后積分直接當錢用,令人好感頓生。我還趕上了一個商場的會員日,直接全部商品在折扣的基礎上,再打九折。
其四,給顧客提供購物便利。這點看似簡單,但大部分國內的百貨商場都做不到,甚至有國內的商場在電梯的設計上七拐八繞。其管理人員奇葩地認為這樣就可以讓顧客多轉轉,增加停留在商場里的時間。但是只轉不買,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最好的出發點是,讓顧客最直接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難道這不是網店成功的秘訣嗎?在我看來,所有雞賊且自作小聰明的布局,都是對顧客的羞辱。比如很多倫敦的商場里電梯區就是電梯區,讓你方便地上下樓。
其五,國外百貨公司成功的秘訣——關稅。這點是我回國的時候感受到的。在過海關的時候,等待過關的人排成一大長隊,在海關人員的嚴密注視下對行李箱挨個檢查,一有發現就立刻把你叫到旁邊,親切地讓你補交稅款。
我在想,如果關稅沒有那么重,如果國內國外商品一個價,鬼才愿意費心勞力地在國外購物呢,都會乖乖跑到國內的百貨商場里去做貢獻。(作者來自功夫財經)
編輯:
王 玉 2893605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