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華

過去這幾年,一場商業上的革命正在慢慢醞釀、悄悄進行。“打土豪,分市場”已經成為屌絲逆襲的目標,也是喚起很多人革命意識的突破口。一些高舉“互聯網思維”大旗的大咖利用屌絲逆襲的渴望,正在策劃一場史無前例的“市場大革命”。革命的對象就是過去30年在市場上取得成功的民營企業家。
雖然成功的企業家們目前掌握著各種資源,但是絕大多數不會玩自媒體,沒有掌握輿論的控制權,從而失去了制高點。況且,其數量與屌絲群體相比處于極大的劣勢。因此,只要有精英大咖挑頭,喚起屌絲的熱情,提供相應的支持,借助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廉價的自媒體手段,就可以把革命的火種播種下去。只要有幾個屌絲逆襲成功,就會吸引無數的屌絲加入革命大軍,從而顛覆原有的市場格局,打碎舊世界,創立新世界。
市場大革命的起因
為什么會在這個時代發生市場大革命?坦白地說,是因為傳統企業在過去的高速發展中欠債太多,很多該做的事情并沒有做好。過去這些年積累的很多矛盾開始集中爆發,很多被高速成長掩蓋的問題都暴露出來了。這些問題以前沒有被重視,比如不拿客戶體驗當回事:盡管口頭上強調客戶至上,但是并沒有多少企業真的基于利他的理念給客戶提供有獨到價值的產品和服務。這是主觀因素之一。
傳統企業老板忽視了對員工的培養,忘記了經營人心,更沒有考慮到年輕一代員工的現實需求,因而老板和員工逐漸走向對立。這是主觀因素之二。
中國社會的分層已經基本成型,屌絲階層看不到一步一步爬升的通道,他們渴望有鯉魚跳龍門的機會。要知道這個群體沒有任何包袱,也不怕失去什么,屬于“無產階級”,可以義無反顧地投入革命。由于他們是互聯網的原住民,比傳統企業的老板在新技術應用方面有著先天的優勢。這是主觀因素之三。
市場大革命的主力
戰爭也好,革命也罷,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想辦法摧毀敵人的意志和自信心。一些有遠大理想并善于借力的精英大咖看到了這個難得的機遇,通過調動龐大的屌絲階層,向比自己強大得多的傳統勢力發起了進攻。盡管真正能實現逆襲的屌絲非常有限,但就像成功學和直銷企業的玩法一樣,只要有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的希望,就會引來無數人奮斗。
為了掃清革命的障礙,把大家的思想搞亂,讓很多人失去理智,甚至陷入焦慮狀態,精英大咖們發明了只有中國才有的概念——互聯網思維。這令硅谷真正的互聯網大佬們驚訝,因為他們從來不知道什么叫互聯網思維。很多不辨是非的專家學者也推波助瀾,誰不談互聯網思維,好像就是“反革命”。
過去100年,中國曾發生過幾次大的革命。這次市場大革命發生的背景和進展的邏輯,與以前的幾場大革命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挑戰者們雖然自己是精英階層的一員,卻可以利用屌絲的革命激情來實現自己的大業。當然,這場革命離不開社會大眾的共同參與。目前來看,市場大革命的三個主力群體已經被動員起來,雖然他們的出發點和目的不同,卻形成了合力,推動著中國市場的轉型和演變。
第一個群體是傳統企業中的“變革者”。他們敏銳地感受到了社會演變的趨勢,作為行業的先行者,自己主動站出來革自己的命。這批人屬于既得利益集團中有遠見、有危機意識的人。
第二個群體是其他行業轉行過來的“跨界者”。這些人在傳統行業或新經濟領域賺到了錢,有了經濟基礎,看到某些行業還停留在落后狀態,于是過來跨界打劫。
第三個群體是沒有任何背景的“創業者”。他們年輕、聰明、好學,沒有任何負擔、顧慮,屬于“光腳”的屌絲階層,不用擔心失去什么,所以可以勇往直前。這些人往往以行業顛覆者的面目出現,希望實現屌絲逆襲。
市場大革命的外部條件
任何革命的到來,都要有革命的土壤和輿論的氛圍。總結來看,三個外部條件相互作用促成了環境的變化,具備了市場大革命的前提條件。
首先是市場的變化。過去30年,中國的主流消費群體發生了兩次大的演變:第一次演變是20年前開始的,大批人從溫飽走向小康;第二次演變是5年前開始的,大批人從小康走向中產。
第一次演變造就了一大批有規模經濟效益的大企業,他們通過上規模、降成本,成為大眾化市場上的佼佼者,用物美價廉的產品贏得了市場。而5年前開始的第二次演變正在進行中,必將造就一大批有獨到價值、中等規模的“隱形冠軍”,他們面向小眾化市場,成為某個特定消費群體的最愛。這次演變會引發游戲規則的變化,很多人會從價格導向轉變為價值導向,最終的結局是給中產階層提供優質優價的好產品。
其次是員工的變化。很多企業的主力員工已經是“80后”“90后”,他們與“60后”“70后”的心態、價值觀有著本質區別。這些人從小就沒挨過餓,對艱苦奮斗、任勞任怨并不認同,他們喜歡聰明地工作而不是傻干,更不愿意加班,他們喜歡走捷徑、想辦法。面對新生代員工群體,企業的經營、管理、文化都需要做出調整,否則無法贏得忠誠。
到了這個時代,提倡員工至上就成了必然,因為沒有滿意的員工就沒有滿意的客戶。老板們需要從關注客戶轉化為關注員工,需要從關注事轉化為關注人。
最后是技術的進步。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生態。可是互聯網到底是什么?大家爭論不休,有人說互聯網是工具,有人說互聯網是思維,還有人說互聯網是哲學。其實這些定義都不準確,都是從一個側面來看世界。
我的定義是:一個具有互動媒體屬性、有外溢特征的基礎設施。互動媒體與傳統的單向傳播媒體不同,給了大家參與的機會。外溢特征是說互聯網可以跟很多行業融合,形成新的物種,就像電一樣,最初是為了照明,后來被用到各個領域。而基礎設施則是為了提高效率和質量,改善人們的生活,就像高速公路、高鐵、橋梁一樣。媒體會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和認知,甚至會上升到哲學,而把基礎設施說成是工具似乎也是合理的。
勢均力敵的三國殺
面對不期而遇的市場大革命,很多人感到措手不及,尤其是傳統企業的老板們。日子過得好好的怎么說變就變?奶酪真的會不見嗎?很多人陷入了焦慮狀態,很多行業大佬紛紛低下頭來請互聯網新貴登場,來告訴他們什么是互聯網思維。傳統企業的老板們從站在臺上講課的老師,變成了坐在臺下聽課的小學生。
高舉互聯網思維大旗的大咖們在第一回合中顯然占據了上風,成為比創業者和投資者獲利更多的精神教父,他們才是雙創運動的真正受益者。不過他們能火多久,取決于有多少屌絲信徒能在未來三年內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功。如果這些大咖不能批量制造屌絲逆襲者,出現一批有影響力的新貴,那么屌絲逆襲將成為美好的童話故事。
未來三年,我們將會看到變革者、跨界者與創業者在市場上廝殺,誰能取得最后的勝利,要看各股勢力的毅力和決心。目前士氣最高、處于進攻一方的是創新者,跨界者正在小心翼翼地布局、伺機進攻,而變革者則是眾多傳統企業中一個很小的群體,目前處于防守一方。三股勢力各有優勢:變革者有資源、有資金、有人才、有市場;跨界者有資源、有資金、有人才、有思想;創新者有思想、有抱負、有壓力、有風投。一場勢均力敵的三國演義即將上演,誰率先搶占了制高點,誰就能贏家通吃。
傳統企業的三條路
傳統企業如何在這場市場大革命中生存下來、發展壯大,甚至實現突破?我個人預判,擺在傳統企業面前有三條路,看大家如何去選擇。
第一條路是有進取心的傳統企業,借助這次市場大革命,化危為機,在外力的推動下實現飛躍、蛻變,尤其是補上市場營銷(Marketing)這一課。很多大企業,哪怕做到上千億元的營業額,依然停留在推銷(Sales)狀態,靠人海戰術、狼性團隊去打天下。只有進入營銷狀態,才有希望成為壟斷競爭中的一員。
對這類企業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做好頂層設計,回歸商業的本質和核心,基于利他的理念重新調整經營管理思路,積極擁抱移動互聯網。同時,這類企業需要在管理哲學方面走在創業者和挑戰者的前面,最差也要跟他們同等水平。這部分企業約占行業總數的1%左右。
第二條路留給雖然有進取心、想做大做強,但是資源和能力不足以支撐他們成為行業領頭羊,只能是第二方陣的傳統企業。他們最佳的選擇是對企業的經營狀況進行提升,成為一個有一定價值的品牌,可以在一個區域市場上或者細分市場上處于領先地位,繼而成為全國性大品牌并購的對象。
這條路無論是對員工還是老板,都是不錯的結局。最難過的一關就是轉變思想,因為很多人過去一直把企業當兒子養,現在需要當豬養,不能舍不得賣。這部分企業約占行業總數的20%左右。
第三條路是很多傳統企業最不愿選擇的一條路,那就是退出市場競爭。在企業還值錢的時候要么盡快整體賣掉,要么變賣資產關門,這些資產越拖越不值錢。
這些企業最難過的一關是感情上接受不了,面子上過不去,不愿意言退。有人說我就是不想退出,還想挺著,結果會如何?也許能挺幾年,到最后一定是裸退。從現實的角度看,這樣做沒什么不好,老板可以全身而退,從企業家變身資本家,從過去自己辛苦地經營管理一個企業,變成投資者。這部分企業將占到行業總數的80%左右。
那么多企業關門,員工怎么辦?其實不用擔心,隨著那1%的佼佼者不斷發展壯大,他們除了會兼并整合第二方陣的企業之外,還會吸收大量的員工,好員工不愁沒有好工作。
率先進入壟斷競爭
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會經歷四個發展階段,從初級競爭到無序競爭,再到完全競爭,最后才是壟斷競爭。而壟斷競爭的定義就是有限選擇、各有特色,整個行業進入穩定狀態,競爭強度下降,行業從微利經營轉變為厚利經營,大家都能過上好日子。
按照正常的節奏,各行各業要想完成這四個階段的演變一般需要20年,甚至30年的時間,為什么呢?因為中國的特殊國情。眾所周知,地方保護是GDP考評制度之下的必然產物,優勝劣汰的機制在中國市場上被人為干預了。
對于互聯網創業者來說,沒有幾個是靠自有資金去發展的,在資本的推動下,創業者不得不做好頂層設計,把商業計劃書做到位,把各種問題和潛在風險考慮周全。可以說,風險投資的唯一作用就是幫助創業型企業迅速從初級競爭轉變為壟斷競爭,避免長時間的消耗戰,直接跨越無序競爭和完全競爭狀態,加速了創業型企業的規范化進程。
對于傳統企業來說,不管選擇哪條路,都必須有二次創業的思想準備。過去越成功,轉型難度越大,因為越成功就越固執,越是相信過去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面對這場來勢洶洶的市場大革命,傳統企業必須有歸零的心態,謙卑地去學習、實踐,盡快掌握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具體說來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做文章:
1.樹立小眾化思維。放棄過去那種為人民服務的心態,改為僅為部分人服務,這樣才能聚焦,在某個細分市場上建立根據地,成為有主導權、定價權和話語權的品牌。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就是給消費者選擇權,企業必須用不同的產品去滿足不同群體的需要。
一旦企業有了小眾化思維,就可以減少變量,就能夠精耕細作。具體說來就是通過戰略規劃或商業模式設計的方法論,找到市場的規律,發現客戶未被滿足的需求。根據客戶未被滿足需求去設計差異化的完整產品,給客戶一個非買不可的理由。這些都是傳統企業過去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2.回歸商業的本質。也就是為目標客戶創造獨到的價值,不管你是制造企業,還是流通企業,都必須樹立為客戶創造價值的理念,沒有價值就必然會被淘汰。其實不管市場如何變化,商業的本質從未改變,商業的邏輯也沒有改變。也許很多人都認為計劃趕不上變化,這是因為沒有找到核心的規律,沒有往深處挖。
一旦觸及商業的核心,很多東西都是永恒不變、可預測的。比如,在人們的衣食住行得到滿足之后,人們會關心什么?一定是樂與健。這是十年前我就一直談的一個概念,但是僅有極少數人聽進去了,寥寥無幾的企業付諸行動。未來五年中國市場將會由中產階層來引領消費,誰把握住中產階層的脈搏,誰就是佼佼者。這種觀點與得屌絲者得天下是完全不同的。
3.重視經營人心。沒有滿意的員工,就沒有滿意的客戶。營造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實施人性化管理,才能激發員工的主人翁精神,讓大家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努力工作。換句話說,把員工的個人利益與公司的集體利益掛鉤,才是管理的真諦所在。
中國的IT企業和互聯網企業之所以在經營人心方面走在其他行業的前面,就是因為他們最早與硅谷接軌,善于學習硅谷的先進理念、平等文化、管理哲學,從而贏得了年輕人的喜愛。可以說,強調員工至上是一種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思維邏輯,使企業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在這場勢均力敵的較量中,誰能搶占制高點,誰能率先進入壟斷競爭狀態,目前還不得而知。從輿論的角度看,目前是創業者處于有利的位置,但是不要盲目樂觀。別忘了一個簡單的道理,當大多數人都炒股時,股市就快出問題了;而當大多數人都創業時,市場也就快出問題了。
今天的中國市場,依然處于非常浮躁的狀態。人們喜歡淺思維的觀點,喜歡快餐文化,尤其是屌絲階層,都想著拿來就用、一招制勝、一夜暴富。所以,嗅覺靈敏的大咖們自然成為這些人的最愛。市場大革命的結局如何?好戲還在后面,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編輯:
王文正 1247998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