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生

2月下旬以來的各部委新聞發布會已經宣告:全國政治經濟生活步入兩會時間。地產圈最關注的無疑是2月23日住建部這一場:房地產調控到底會怎么干。
其實,關于調控的定調早在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已明確。這場嚴肅正經的發布會只是再次重申這些政策基調,但唯一不變的是變化。經濟形勢、貨幣政策的改變都會對房地產市場產生直接的影響。在這場“正經”的發布會上,我們還是能夠聽到不少“弦外之音”的。
一線城市中心城區房價應該是20萬元/平方米嗎?監管層沒正面回應,卻強調了“穩”,具體而言就是“不大起大落”。話外之話就是:別大漲,也別大跌。大漲,房價泡沫將急速擴大,去年的一線城市房價飆升已引發資金“脫實向虛”、貨幣政策失效、理財資金違規流入房市、“假離婚”等經濟、社會問題。一旦泡沫破裂,一場金融危機或難避免。而大跌,更易導致樓市崩盤,房價上漲過程中掩蓋的土地財政、房企高杠桿、影子銀行等風險將暴露無遺,也是一場災難。
不管承不承認,房地產已經是經濟的重要支柱,其帶動的上下游大小產業龐大,容納的就業數也不在少數。地產穩,經濟穩,此話并不夸張;地產亂,經濟亂,則已有次貸危機前車之鑒。特別是外圍不確定風險較大的這兩年,價格泡沫最大、金融風險最復雜的地產領域無疑是防控的重點。
那么,怎么才算“穩”?鑒于房地產是區域性特征極為明顯的市場,也因為中國區域分化的日益加劇,一二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甚至二三線城市內部,都可能“冰火兩重天”。熱點城市的“穩”就是房價止漲,而三四線城市的“穩”就是去庫存,鼓勵農民工進城。前者,我們看到房貸利率優惠收窄、私募基金資管產品禁入、嚴控預售等重拳;后者,我們期待城市基礎設施更完善,而不是生理意義上的人進城了,社會意義上的人卻無處安放。
最后是如何“穩”。目前,基本上是前面提到的行政手段,但業內更期盼的是市場化機制。過多的行政干預很可能導致“按下葫蘆浮起瓢”,短期的問題解決了,但中長期的隱憂又“尾大難掉”。如果“長效機制”能盡快構建出來,這對于理順土地、融資、稅費等長期制度性問題大有裨益。對長效機制的成型,業內不宜過于急躁,畢竟每一項改革都是大手術,牽一發而動全身,也得求穩。
就像房地產稅,業內呼吁良久,滬渝試點多年,但成效不盡如人意。如果單純以實現房價下降為目的,那么房地產稅就偏離了本義。世界上也沒有哪個國家的政策是長期打壓房價的。即使在各類法規較為嚴密、嚴格控制房價的德國,控制的也只是漲幅過快、過高而已。
更何況,“拿來主義”并不是好東西,國外的先進經驗不一定就適合中國國情。譬如A股市場引入的熔斷機制,之前呼聲很高,被譽為股市穩定器、安全閥、保險絲,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虹吸效應”讓股市監管鬧了一次笑話,熔斷機制沒活過一周。樓市更是復雜,利益關系千家萬戶,謹慎、實際一些才好。
作者系北京中金標準數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