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超如
摘 要: 產業服務能力是衡量高職院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職業教育融入現代產業鏈將產生互動效應,形成職業教育與產業有效對接,實現互惠互利,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針對區域經濟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高職院校只有把握現代教育與區域產業鏈要素的關系,根據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合理設置符合生產實際的專業,對接好地方產業與高校專業,才能推動高職專業建設和改革。
關鍵詞:產業鏈;高職專業;區域經濟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11(a)-0000-00
1 地方產業與高職專業的關聯性
1.1 相互嵌入,產生滲透效果
地方產業的發展升級助推當地職業教育專業建設進而促進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與之聯系,高職專業的優化能及時為地方培養高技能的專業人才,提升了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為校企深度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礎,也為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創造了有利條件。
1.2 相互適應,產生互動效應
高職院校專業的設置應根據本地產業特色,體現產業因素。在對應的課程開發上,體現工學結合的思想,按照行業標準制定專業的知識、技能及素質目標。隨著地區產業的調整與升級,高職院校應及時調整專業方向和培養目標,對現有專業適當調整改造。
2 隨州市地方產業與隨州職院開辦專業的對接
2.1 隨州產業發展的特色
隨州作為一個新型的地級市,傳統的農產品加工和現代的專業汽車制造是其占主導地位的產業,特別是專業汽車行業領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過50多年的發展歷程,我市已成為國內專用汽車產業發展速度最快、品種系列最全、最具競爭力的城市。2007年12月,隨州市被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命名為“中國專用汽車之都”稱號,作為全國資源最豐富和集中的專用車生產基地,隨州在專用汽車這一行業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隨州現已聚集了東風隨州專汽、重汽華威、程力專汽、楚勝專汽、等19家進入國家公告目錄的企業。
隨著我國工業化時代的到來,技術創新步伐不斷加快,研發能力不斷加強。隨州市人民政府與華中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專用汽車研究院。2013年10月在隨州隆重舉行了2013中國(隨州)專用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經過幾年的發展,專用汽車產業和與之配套的銷售、物流等相關行業已經初具規模,專用汽車產業鏈條體系已初步形成。
2.2 地方高職辦學特點
隨州職業技術學院為湖北隨州地區唯一的一所高校,一直致力于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地方提供更有力的人才資源支持和智力保證。專用汽車產業的發展,要求生產一線的技術工人有較高的素養,才能保證產品質量。
為服務“圣地車都”戰略,隨州職業技術學院順勢而為提出組建隨州汽車職業教育聯盟,聯盟的建設與發展,促進了職業教育的改革與創新。諸如這些因素,都無形的促使著隨州職業教育的發展。無論從就業或學習都越來越顯示出發展職業教育的優勢。
3 地方高職適合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對策
3.1 轉變觀念,牢固樹立根據產業設置專業的理念
地方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在專業設置上應以區域產業結構的特點和變化為出發點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做到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對接。產業結構調整的總體趨勢是優化一二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根據這一總體趨勢,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的不斷涌現,地方有高校應重點發展當地支柱產業所需要的專業和一些與經濟社會結合較為密切的專業,建設品牌和特色專業。而對某些通用且專業技能要求不高的專業要及時改造,細化方向;對一些開設較早的傳統專業,發展變化比較穩定,可通過專業課程的拓展來向縱深發展,以增強其活力適應市場變化;對一些就業面較窄的專業,應進一步細化培養目標,而對那些萎縮的專業則要及時改造,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專業建設是職業教育與經濟對接的關鍵因素,是高職為當地經濟建設服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專業設置上,應體現市場需求。以隨州職院汽車專業為例,學院緊貼隨州地方經濟的發展形勢,對汽車類人才的需求,在原有傳統優勢專業模具、數控、機電的基礎上、增設了汽車制造與裝配,汽車檢測與維修、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等專業,開設了相應汽車電路、汽車底盤、汽車零件制造技術、汽車內飾等課程。同時對口培訓人才,實現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的對接,有力地推進學院與企業的共同發展。
3.2 強化專業技能培訓,培養與產業要求相適應的技能人才
地方高職院校應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形成全方位、多環節、立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和技能的提高。凡是能為師生提供實踐教學功能、校內外具有生產經營功能的店面、車間、工作室、生產線等都是校企合作實體,都可為引進學校所用。通過實體內部“校企互動”,實現合作辦專業、合作育人才、合作促就業、合作謀發展。讓學生在真實的工廠和車間環境里“做中學”,逐步實現專業教師與企業技師共同參與對學生的教學實訓指導,培養與產業要求相適應的技能人才。
企業的實際需求是高校教學改革的追求,地方高職院校應建立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對話機制,開展行業人才需求預測,了解行業、企業對專業人才需求。通過與企業合交流,為學生量身定做的培養模式,為企業培養針對性人才,為企業解決實際困難。職業教育應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區域經濟建設對技術人才和工作崗位的需求,不斷整合校企資源,不斷挖掘職業學校自身辦學優勢,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堅持開放辦學、合作辦學之路,加強對外交流,打造真正的高技能人才基地,讓職業教育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發展,創辦高職院校各自職業教育的獨特品牌。
3.3 發揮行業指導委員會作用,通過集團化辦學逐步拓展高職專業實力
以企事業單位人才需求為出發點,積極開展校際、校企、校政人才共同培養工作。組建行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研究專業設置和專業方向、“工學結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創新,促進專業特色的形成。在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組建專家資源庫,建立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或培訓,企業技師和專家到學校兼職任教的“校企互通、雙向流動”機制,開展企業專家進課堂、專業教師進企業等活動。
用技術師資之力凝聚校企雙方推進合作育人的另外一條途徑就是集團化辦學。集團化辦學要求做到行業主導、企業集群、院校集群、就業集群,也就是說,解決集團化辦學必須有行業背景,必須有相同或相近的企業群。作為地方高職院校,要突破地域范圍,在更廣闊的區域謀劃集團化辦學,對接地方現代產業。
參考文獻
[1]趙家君.地方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布局與結構調整研究——以貴州省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2(16).
[2]胡立和,傅家旺.新型工業化背景下高職教育專業布局的策略選擇——以湖南省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3(25).
[3]樂軍波,朱曉卓,沈勵銘.寧波市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思路探討[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