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會(內蒙古呼倫貝爾市人民醫院,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8)
神經內科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的效果觀察
董曉會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人民醫院,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8)
腦梗死;肢體功能障礙;康復護理
腦梗死被醫學界認定為威脅人類生命的第一殺手,已成為世界性的健康難題。全國每年新發卒中約200萬人,每年死于腦血管病約150萬人,存活的患病人數600萬~700萬人,本病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殘率和高復發率的特點,給患者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1]。為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加快患者回歸社會的時間,我科采用神經內科康復護理配合治療腦梗死,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本課題所選病例均來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就診于呼倫貝爾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的住院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病例隨機分為康復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康復護理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41~78歲,平均(61.8±5.2)歲;常規護理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43~76歲,平均(62.9±5.6)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所選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制定的中風診斷標準[2],并經CT、MRI掃描證實,入選患者均自愿受試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80歲,或≤30歲者;③意識不清或不能進行有效溝通者,如嚴重認識功能障礙、嚴重失語、精神病患者;④合并心、肝、腎、造血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者。
常規護理組給予患者常規護理及常規治療;康復護理組在常規治療及護理的基礎上加入康復護理。
康復護理:根據每名患者的不同情況制定相應的功能鍛煉計劃。患者長期臥床,護理人員將其擺放于功能位。定時為患者改變體位,并進行各關節被動訓練,以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肌肉萎縮。指導患者練習坐起、站立和步行,注意循序漸進,防止運動量過大誘發再次腦梗死或其他心腦血管疾病。加強日常生活能力鍛煉,包括進食、洗漱、更衣、如廁等自理訓練,出現語言障礙的患者鼓勵其進行發音、復述等訓練。
兩組均進行2周治療,治療后進行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進行療效評價。
1.療效判定標準。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采用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的研究成果,本成果由斯堪的納維亞卒中量表(SSS)修訂而來,對急性腦卒中患者殘留或新出現的神經功能缺損進行辨別和評定,并進行療效評價,具有良好的信效度[3]。
2.結果:治療后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比較見表1。由表1可知,兩組患者治療前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2周后,兩組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與治療前相比均有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康復護理組療效優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差異(P<0.05)。
表1 康復護理組與常規護理組患者的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治療后與常規護理組比較,★P<0.05
腦梗死是由于腦血管的閉塞,導致部分腦部血流中斷而引起的一系列神經功能缺損癥狀的一組腦血管疾病[4],中醫學屬“中風”范疇。其臨床表現多以半身不遂、肢體麻木、肢體癱瘓、舌強語謇為主癥,其發病人群大多為中老年人,給患者的家庭及社會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本科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加入了康復護理內容,使護士可以更好地給患者以康復指導,觀察患者的訓練效果,并給予患者針對性的指導,通過對患者進行評估,制定有效、合理的康復護理治療方案,客觀準確地評價每名患者,再依據患者的病情和肢體恢復情況,制定相應的康復訓練計劃。本課題中康復護理組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較好,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與常規治療組相比較,差異明顯。由此可見,采用完善的康復護理可有效地改善腦梗死合并肢體功能障礙患者的不良生活狀態,值得在臨床中應用推廣。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664-2681.
[2]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缺血性卒中診治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2):146-153.
[3]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53.
[4]楊海濤,莊禮興,劉悅.顳三針配合攣三針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13,33(10):889-892.
2016-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