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亞霜, 王穎, 張岳武
(北京環境交易所,北京 100011)
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報告體系現狀研究
魯亞霜, 王穎, 張岳武
(北京環境交易所,北京 100011)
全面梳理了構建國家、地方、企業三級溫室氣體排放基礎統計和核算工作體系的主要內容、進度和成果。文章首先介紹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統計指標體系,說明了溫室氣體減排指標,并從國家、省市級層面說明了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工作進展。最后全面介紹了企業溫室氣體統計核算體系,重點說明了全國碳市場啟動之際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監測、報告與核查(MRV)體系建設情況,對全國重點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電子報送和信息管理平臺進行了補充介紹,并為下一步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工作開展提出建議。
溫室氣體減排指標;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監測、報告與核查(MRV)體系;碳交易;全國碳市場
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自20世紀80年代,國際社會就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積極采取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最高且增速最快的國家,超過歐盟和美國,占全球總排放的29%[1]。
2015年9月中美雙方重申《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確定了中國碳市場建設的時間表及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2015年12月的《巴黎協定》更是對中國政府提出新要求。為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客觀真實反映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情況,系統地向全球展示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努力與成效,積極履行國際義務,構建一套科學、完整、統一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及核算體系意義重大。
2009年11月,碳強度下降目標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相應的統計、監測、考核辦法被制定;2011年3月,《“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建立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統計工作”;2012年1月,《“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十二五”溫控方案》)(國發[2011]41 號)要求“構建國家、地方、企業三級溫室氣體排放基礎統計和核算工作體系,實行重點企業直接報送能源和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制度”;2016年10月,《“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國發[2016]61 號)強調“加強溫室氣體排放統計與核算,完善應對氣候變化統計指標體系和溫室氣體排放統計制度;完善重點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指南。定期編制國家和省級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實行重點企(事)業單位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報告制度,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數據信息系統”。政府對建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的重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目前,有學者已在理論和實踐上對碳核算進行了研究,初步形成了一些核算標準,更多的是從企業[2]及行業[3]層面進行探討,并嘗試探索包含基礎層級、中間層級和目標層級的中國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的基本框架[4]。本文從國家、地方、企業不同角度梳理了我國碳排放統計、核算及報告體系的主要內容,并總結了工作進度和成果。
2013年5月,國家發改委同國家統計局印發《關于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統計工作的意見》(發改氣候[2013]937號),明確要求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統計指標體系。
應對氣候變化統計體系(以下簡稱“統計體系”)是指建立綜合反映氣候變化的統計體系和滿足溫室氣體清單編制的基礎統計指標體系,建立健全涵蓋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農業、土地利用變化與林業、廢棄物處理等領域(以下簡稱“五大傳統領域”)適應溫室氣體排放核算的統計指標體系。統計體系包含5大類,涵蓋19個小類、36項指標。其中,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指標反映我國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目標與行動,包括綜合、溫室氣體排放、調整產業結構、節約能源與提高能效、發展非化石能源、增加森林碳匯、控制工業和農業等部門溫室氣體排放7小類共16項指標。
在統計管理制度建設方面,國家組織相關部門完善了能源統計制度,細化和增加了能源統計品種指標,將原煤細分為煙煤、無煙煤、褐煤、其他煤炭,修改完善了能源平衡表,完善或修訂了工業、服務業以及公共機構的能源統計制度,組織開展了交通運輸企業能耗統計監測試點;初步構建了五大傳統領域與溫室氣體排放緊密關聯的活動量及排放特征參數的統計與調查制度,并在現有統計制度基礎上將溫室氣體排放基礎統計指標納入政府統計指標體系。
《“十二五”溫控方案》主要工作內容之一是編寫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即以某一特定區域為單位,計算其在特定范圍、特定時間段內的社會和生產活動中(主要指五大傳統領域)各環節直接及間接排放的溫室氣體數量。因區域不同,可分為國家級、省/州級、市縣級、企業級、項目級區域溫室氣體排放清單。開展溫室氣體排放基礎統計和核算工作可以辨識區域內主要排放源,掌握排放趨勢,為制訂減排計劃提供數據支撐,跟蹤減排活動的實施進展,為未來的減排設定計劃及目標。
3.1 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
在國家級溫室氣體排放基礎統計和核算層面,中國政府已完成兩年國家清單的編制工作。2004年12月,中國政府正式向《公約》第十次締約方大會提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初始國家信息通報》,包括1994年國家溫室氣體清單。2008年啟動第二次國家信息通報,編制了2005年國家溫室氣體清單,于2012年11月向公約秘書處提交。目前,國家正在進行2010年的清單編制工作,基本編制完成2012年清單及第一次兩年期更新報告。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基本采用了《IPCC 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以下簡稱《IPCC清單指南》)提供的方法,并參考了《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優良作法指南和不確定性管理》。
3.2 省(市)級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
2010年9 月,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啟動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發改辦氣候[2010]2350 號)要求各地制訂工作計劃和編制方案組織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2011年,國家發改委組織專家編寫了《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試行)》(以下簡稱《省級編制指南》或《指南》)。在此指南的指導下,各省、市、自治區陸續開始組織實施當地的溫室氣體清單編制。2014年8月,國家發改委印發了《關于地區及行業碳強度降低的目標責任考核評估辦法》,明確把碳強度降低指標納入各地區及行業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和干部政績考核體系。
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總體遵循《IPCC清單指南》的基本方法,借鑒1994年和2005年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經驗,基于地區實際情況參照《省級編制指南》開展。
2010年7月及2012年11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開展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發改氣候[2010]1587號)及《關于開展第二批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發改氣候[2012年]3760號),要求低碳試點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統計和管理體系。目前,第一批“五省八市”及第二批29個省區和城市的低碳試點均建立了統計管理體系、編制完成了省市級溫室氣體清單。
同時,非試點地區也開展大量的研究探索工作。張敏等人編制了2013年的《湖北省排放清單》,構建了省級溫室氣體排放統計的指標體系,提出統計評價與應對措施[5]。黃強等人分析現行基礎統計指標體系與清單編制間存在的問題,對建立適用于廣西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指標體系提出了對策建議[6]。盧俊宇等人以江陰市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為例,開展城市系統溫室氣體核算體系的統計指標和方法[7]。
3.3 企業溫室氣體統計核算體系
在企業層面,實行重點企業報送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制度是實現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標及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峰值目標的一項重大任務,也是加強建立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報告體系、提高企業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社會責任的新舉措。
國家發改委分三批已發布制定了24個行業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試行)》(發改辦氣候[2013]2526號、發改辦氣候[2014]2920號和[2015]1722號)(以下簡稱《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詳細信息見表1。目前,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正陸續標準化,11項溫室氣體管理國家標準出臺,含通用規則《工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通則》(以下簡稱《核算和報告通則》)及發電、鋼鐵、民航、化工等10個重點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要求》(以下簡稱《國家核算標準》),《重點企(事)業單位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管理辦法》也正在制定中。

表1 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
3.3.1 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制度
2014年1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組織開展重點企(事)業單位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工作的通知》(發改氣候[2014]63號),要求2010年溫室氣體排放達到13 000噸CO2-eq或綜合能源消費量達到5000 tce 的法人企(事)業單位,必須核算和報告本單位上年度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各地省級應對氣候變化主管部門接到報告主體報送后在3個月內組織對報告內容進行評估和核查。
國家和地方主管部門正在共同參與、協同推進重點單位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工作。國家負責總體協調和頂層設計,明確要求和有關規范,匯總全國各地重點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并保存、分析、決策。地方負責落實實施,組織本地重點排放單位開展排放數據報告,以及對報告的評估核查、匯總、上報。納入企業則每年根據國家核算標準或行業核算與報告指南,編制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并按照屬地原則提交主管部門。
3.3.2 八大重點行業核算、報告與核查制度
2016年1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發改辦氣候[2016]57號)(以下簡稱“57號文件”)及《全國碳排放權交易企業碳排放補充數據核算報告模板》。根據57號文件,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階段將涵蓋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等八大重點排放行業18個子行業。2016年5月,國家發改委在《關于進一步規范報送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納入企業名單的通知》中擴大了鋼鐵和化工行業覆蓋范圍,子行業增至20多個。
同時,57號文件還規定了對以上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企業的歷史碳排放開展核算、報告與核查工作,按照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的要求,分年度核算并報告其2013—2015年的歷史二氧化碳排放量及相關數據,并填寫補充數據。企業開展數據核算與報告工作,由地方主管部門選擇第三方核查機構對企業的排放數據等進行核查,企業將排放報告和第三方核查機構出具的核查報告提交地方主管部門,審核后報國家發改委。
碳市場常規數據報告及歷史數據報告的流程一致,僅報告內容略有不同。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報送流程詳見圖1。

圖1 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報送流程Fig.1 Flow chart regarding the data-delivery of GHG emissions
3.3.3 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直報系統
實行重點企業碳排放報告、核查制度是主動控制碳排放的重要舉措,而建設全國統一的重點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電子報送和信息管理平臺是國家、地方、企業三級聯動推進此項工作的技術保障。
2015年5月,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受委托搭建了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直報系統(以下簡稱“直報系統”),計劃2017年5月完成,目前正組織企業試用。完成后的直報系統將覆蓋直報企業名錄管理、溫室氣體數據填報、溫室氣體數據核算、溫室氣體數據核查、數據匯總分析與深度挖掘、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發布等環節,可實現企業量化、核算、報告,第三方核查和政府監管、分析、決策等流程的有效銜接和綜合管理。
直報系統還將考慮與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數據庫管理系統、省級人民政府碳強度降低目標考核支撐系統構成國家溫室氣體清單信息與排放數據綜合管理平臺,實現數據互聯及改進清單質量。同時與省級企業溫室氣體數據報送系統等第三方系統實現數據共享和互換,并為未來的國家碳交易注冊登記系統及可能的配額分配系統提供配額分配基礎數據。
可見,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實現低碳發展目標,確保2017年啟動全國碳交易,政府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溫室氣體排放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國家、地方、企業協同推進,基本已建立起一整套三級聯動的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進展及成果。下一步,工作重點仍將放在統計指標體系及管理制度的建設,建立更多行業的國家核算標準,全方位做好全國碳市場啟動的數據統一及核算工作。
[1] Quéré C L, Peters G P, Andres R J, et al. Global carbon budget 2013[J].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2014, 6(7): 235- 263.
[2] 劉承智,潘愛玲,謝滌宇. 我國完善企業碳排放核算體系的政策建議[J]. 經濟縱橫, 2014(11): 42- 45.
[3] 黃建,李曉明,祝君良. 行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體系——以美國電力為例[J]. 上海節能, 2013(5): 37- 42.
[4] 何艷秋,倪方平,鐘秋波. 中國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基本框架的構建[J]. 統計與信息論壇, 2015,30(10): 30- 36.
[5] 張敏, 周雄. 湖北省溫室氣體排放的統計評價與應對措施[J]. 綠色科技, 2015(11): 203- 205.
[6] 黃強, 阮付賢, 黎永生. 基于清單編制的廣西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現狀研究[J]. 大眾科技, 2016(4): 35- 37.
[7] 盧俊宇, 盧芹莉, 周艷. 應對氣候變化統計指標和方法研究[M]. 5版.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6: 1- 199.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atistics, Verification and Reporting System for National GHG Emission
LU Ya-shuang, WANG ying, ZHANG Yue-wu
(China Beijing Environment Exchange, Beijing 100011, China)
This paper illustrated and summarized the main contents,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regarding the statistics, verification and reporting system of China’s GHG emission. Firstly, we introduced the statistic index system to deal with climate change, especially the one in GHG emission reduction section; secondly, the progress, tools and methods of generating GHG emission reporting list were illustrated from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level; finally, we introduced the enterprises’ statistical verification system of GHG emission, especially the process of GHG emission monitoring, reporting and verification (MRV) system for the enterprises, which will be incorporated into national unified carbon market in 2017.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electronic submissio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for national key enterprises were also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Meanwhile,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 next step.
statistic index of GHG emission reduction; GHG emission reporting list; monitoring, reporting and verification (MRV) system; carbon trading; national carbon market
2016-11-24
魯亞霜(1982—),女,工程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氣候變化與環境保護,E-mail:359068274@qq.com
10.14068/j.ceia.2017.02.018
X823
A
2095-6444(2017)02-00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