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大彧
不能讓無人機再“黑飛”下去
文/樊大彧
圖/攝圖網
近日,一段長度為8秒的視頻在網絡上熱傳。該視頻近距離拍攝了杭州蕭山國際機場一架飛機正在降落的過程,視頻末尾附有一行說明:該視頻拍攝使用Mavic PRO,拍攝時間2017年1月15日。
Mavic PRO為大疆公司推出的一款無人機航拍設備。有專業人士估計,視頻中的無人機距客機可能只有百余米。事發后,涉事嫌疑人很快被警方拘留,但這段視頻帶來的社會對航空安全的思考卻遠未停止。
各種升空物如果與民航航班發生撞擊或被吸入發動機,都可能造成機毀人亡的嚴重后果。因此依據有關法規,機場跑道兩端各20公里、兩側各10公里的矩形區域為機場凈空保護區。此區域內,任何航空器或升空物未經批準都嚴禁放飛。
然而,近年來隨著無人機產業快速發展,民用無人機被廣泛使用,甚至已到了不分區域、不分場合的程度。這些頻頻光顧機場附近空域的不速之客,對航班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根據相關規定,無人機駕駛員需要考取駕照,而且不能隨意飛行,除了室內或室外視距內低空飛行外,多數情況下無人機飛行必須向民航管理部門或空軍進行申報。然而,我國目前具有駕駛資格的無人機駕駛員只有幾千人,而處于“黑飛”狀態的無駕照、無申報無人機卻有數萬架之多。
無人機“黑飛”除了威脅航空安全,也可能造成軍事泄密。無人機發展原本就起步于軍事領域,可以說攜載各類器材進行各類偵察是無人機的“老本行”。任意“黑飛”的無人機很可能被敵對勢力利用,成為四處偷窺的“間諜”。
阻止無人機“黑飛”已勢在必行。加強無人機監管,首先需要法規保障。無人機已迅猛發展成一個新興行業,其安全使用的行業技術標準和制造規范必須及時出臺。以相關規范為基礎,還要推動地方及國家的立法工作,確保無人機的研制生產、銷售使用運行在法制軌道上。
阻止無人機“黑飛”更離不開技術創新。比如利用技術手段建造“電子圍欄”,在無人機飛控系統中事先設置禁飛區域。又或創立云端黑匣子,對所有售出無人機的飛行數據進行實時監測,讓任何“黑飛”無處遁形。此外,機場附近的各種建筑物上必須結合雷達、攝像頭和電子干擾器等設施,安裝更先進、更密集的反無人機及其他異物的裝置,確保民航飛行安全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