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
【摘要】本文針對融媒體廣播的發展趨勢,在簡要回顧廣播發展歷史的基礎上提出廣播的創新發展是從“自然進化”到“自覺進化”的永續過程。廣播理論研究應當回歸聲音傳播的邏輯原點,探究聲音符號的表現和傳播規律。在理論研究中,應當提倡以案例研究、節目文本分析為主的實證研究方法論。文章認為,廣播媒體應當從廣播業務、廣播經營和受眾本位等層面重建人才開發策略。
【關鍵詞】融媒體廣播自覺進化理論創新知覺重組實證研究
當下,在廣播的創新發展中,融媒體廣播已經成為廣播創新發展的共識性方向。從“相加”到“相融”,一字之差,其中正孕育著一場發自廣播靈魂深處的變革。與此相伴,我們看到,堅守一線的廣播人在“摸著石頭過河”中慢慢學會了“游泳”;而就在岸邊,“以身涉水”躍躍欲試的廣播理論研究者又將采取什么樣的辦法“向濤頭立”,這是作為廣播理論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基本問題。本文中,筆者嘗試結合自己近年來在廣播理論研究領域中的實踐和思考,簡要探討廣播理論創新和實證研究這兩個基本問題,并嘗試探尋廣播理論研究創新的現實路徑。
一、百年廣播進化史的啟示
從業界比較認可的1920年美國KDKA廣播電臺開播算起,廣播已經沉淀了96年的歷史。廣播誕生之前,大眾報紙已經成為媒體市場當之無愧的“巨頭”。也就是說,當我們把時間回溯到上個世紀20年代時,廣播人就如同今天看到的自媒體人一樣,是貨真價實的“新媒體人”。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廣播從新媒體壯大為大眾媒體,進而演變為傳統媒體。換句話說,如果從歷史的維度回顧廣播的成長,可以形成這樣一條線索:作為新媒體的廣播一作為主流媒體的廣播一作為傳統媒體的廣播一走進融媒體的新廣播。
在當下的廣播學理論研究中,我們力圖讓廣播在融合發展的新環境中,尋找創新突圍的有效方法。實際上,無論理論構架還是實踐途徑,歷史過程已經給我們的思考以最直接的觀照:在新舊媒體的沖擊、對抗與競合中,一個根本問題一直需要不斷解釋、豐富,那就是“什么是廣播”。
百年廣播發展史已經向我們證明,面對媒體環境的漸變甚至突變,廣播從來就沒有一個預先“設計好”的模式,它始終處在不斷進化和蛻變的狀態中。也就是說,廣播模式永遠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進化出來的。廣播的創新與發展是從“自然進化”逐步走向“自覺進化”的永續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廣播一直在路上。
二、廣播理論創新的邏輯原點
系統梳理廣播理論研究的各領域,不難發現,截至目前,對廣播聲音的表現規律、聽覺特性及其感知作用的基本認識,仍然是研究中比較薄弱、有待開發的領域。對聽覺符號感官性質的理解和挖掘以及如何理解聲音;聽覺作為一種知覺活動如何形成意義認同……諸如此類問題。廣播的優勢本質上應歸功于作為載體的“聲音”的優勢,這也是廣播“成為”廣播的根本。這也將決定我們對未來融媒體廣播的基本態度。
除了已有路徑,我們在研究中應當存在這樣一個方向:從聽覺人手,擴展到全媒體領域。我們所觀察到的媒體融合發展,實際上也正是各媒體從單一感觀媒介發展成為復合感觀媒介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廣播重新尋找自己在整個融合系統中的位置,實際上也就是廣播通過發揮聽覺優勢、堅守聲音使用規律,讓聽覺流有機地融入整個知覺系統。聽眾的行為實質上就是“聽覺”在融媒體環境下人的知覺重組,而且是一次全面的“知覺重組”。
早期的廣播“我就是我”,大眾媒體時代的廣播“你是你、我是我”;在互聯網時代,廣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在融媒體時代,廣播即將變成“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因此,在“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融媒體生態中,廣播只有牢牢抓住聲音和聽覺的傳授規律,才能凸顯“我”的存在意義。
三、廣播實證研究的方法論意義
發現廣播理論研究的邏輯原點,便于我們向新的方向出發,也正是廣播理論研究從“自然進化”走向“自覺進化”的開始。筆者認為,以案例分析為基礎的實證研究是將“自然進化”推向“自覺進化”的重要手段。在案例研究的實現途徑上,節目文本研究將是一個高效可靠的探索方法。
上文提到,媒體融合發展,實際上也正是各媒體從單一感觀媒介發展成為復合感觀媒介的過程。在演變為融媒體過程中,隨著不同媒介間的知覺重組,廣播的聲音文本在意義呈現和形式構建上獲得了更大的創新空間。這也將為廣播實證研究提供豐富的素材。
從2008年開始,我們受邀參與了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的節目聽評分析,按月、季度、半年和整年度等不同周期聽評節目。另外,在中廣聯合會與北京臺組織的共九屆“贏在創意”廣播大賽中,我們接觸了大量的聲音案例。八年的節目聽評、九屆的專業創意音頻作品,其中有豐富的跨界融合、知覺重組的嘗試。這些積累讓我們看到,廣播媒體在提出打造新型主流媒體前已經奠定的基礎、創造的條件。這也是融媒體廣播“自覺進化”的生動實踐。
可以預見,未來,在融媒體環境進人相對穩定狀態時,聲音文本的題材、體裁、形態和功能將會凸顯出更加豐富的研究價值。拿時髦的話來說,我們將探索、建設和完善廣播創新的容錯與試錯機制,為創新確定高效便捷的“自覺進化”方向。筆者所提倡的實證研究,其深意也將在這一點上得到體現。
四、面向融媒體廣播的人才開發策略
最后,在我們找到原點、掌握方法之后,還要落實一個根本問題:面對融媒體廣播進化的時代大趨勢,人才隊伍建設是一切事業的根本。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的核心是人才優勢。
在這里,我嘗試從三個方面簡要闡述:
第一是廣播業務層面。在2016上海廣播節上,有嘉賓提出:“多信源采集、多媒體編輯、多平臺分發”已經成為廣播內容生產的“三多”特征。融媒體廣播人才隊伍的建設,應該更加重視培養廣播人對多媒體業務的適應能力,也就是對“三多”趨勢要有心理適應和能力建設。
第二是廣播經營層面。面對“受眾用戶化、內容市場化、終端平臺化、營銷數據化”這“四化”特征,提高廣播人才對融媒體廣播生產全價值鏈的熟識度和掌控力,是當下廣播人力資源管理者必須籌謀的戰略。
第三是受眾層面。終端多樣化讓受眾的收聽行為派生出“居家收聽”“移動收聽”“車載收聽”等多種樣態。廣播的收聽場景日益多樣,場景疊加與場景切換日益無縫化、智能化。這要求融媒體廣播人必須對居家收聽、移動收聽、車載收聽等場景的傳播特征有極高的敏感度。心中有聽眾,即心中有場景。
以上是我對廣播理論創新及實證研究的幾點認識。
廣播一直在路上。在這里,筆者要提出一個呼吁:上述問題,通過學校、科研機構單方面努力,其效果和影響力十分有限。我們更期待同一線的廣播實踐者通力合作,產學研實時互動,探索總結更多廣播創新的發展路徑,共建融媒體廣播“自覺進化”的良好環境。
廣播需要一以貫之的邏輯起點。這就是聲音的規律。
廣播需要自覺進化的務實運作,也就是實證研究的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