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昌儒
紅軍挺進師堅持浙南三年游擊戰爭的歷史貢獻
□ 鄭昌儒
我們在紀念紅軍艱苦卓絕的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時候,不能忘記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余部組成的紅軍挺進師,堅持浙南三年游擊戰爭作出的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的嚴峻形勢下,中央主力紅軍8.6萬人被迫撤離中央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在長征前3個月,中央和中革軍委決定紅7軍團改編為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先行遠征,向閩浙贛皖進軍,執行牽制任務,策應紅軍主力戰略轉移。1934年7月,由尋淮洲、樂少華、粟裕、劉英率領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從瑞金出發,轉戰閩浙贛皖四省,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10月下旬進入贛東北,與方志敏領導的紅十軍會合,編為紅10軍團,對外仍稱抗日先遣隊。1935年1月,先遣隊在贛東北懷玉山地區遭國民黨重兵圍攻,方志敏、劉疇西被捕后英勇就義,指戰員大部犧牲,僅粟裕、劉英率領的先頭部隊得以突圍。根據中央指示,以先遣隊突圍部隊為基礎,迅速組建紅軍挺進師,粟裕任師長,劉英任政委。

挺進師師部和王村口蘇維埃政府舊址
紅軍挺進師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個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紅軍挺進師從1935年3月挺進浙江到1938年3月改編為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的3年中,先后在浙江西南部、南部及東南部地區堅持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抗擊了敵人兩次大規模的“清剿”,創建了浙西南、浙南游擊根據地,為浙江革命斗爭譜寫了異常威武雄壯的篇章,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可貴的貢獻。它是紅軍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浙南游擊根據地是中國革命在南方的一個戰略支點,為以后堅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解放浙南、浙西南發揮了重要作用。
根據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遭受慘痛失敗的教訓,粟裕、劉英等深刻認識到:只有及時實行由正規戰向游擊戰的戰略轉變,挺進師才能生存和發展,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粟裕運用毛澤東、朱德在井岡山時期總結的“十六字訣”,創造了一整套游擊戰的戰略戰術。他歸納為“六條原則”、“五個要領”。“六條原則”是:(一)以最小的犧牲換取最大的勝利;(二)不在消滅敵人,而在消磨敵人;(三)支配敵人,掌握主動;(四)積極進攻,絕少防御;(五)飄忽不定,出沒無常;(六)越是敵人后方,越是容易成功。“五個要領”是:(一)反敵人之道而行,并竭盡欺詐之能事,敵進我退,敵集我散,敵大我避,敵小我欺,避實就虛,聲東擊西;(二)不要企圖太大,只要常有小勝;(三)站在敵人側冀、后方和圈子外圍,不為敵人所合擊;(四)一切作戰行動必須迅速、勇猛、堅決,遲疑猶豫等于等死;(五)注意使用突然的白刃突擊,只要槍彈一響,刺刀就要扎到敵人的皮片上去。
粟裕于1938年1月,在平陽山門抗日救亡干部學校系統總結了浙南三年游擊戰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抗日戰爭新形勢,編寫了《游擊戰術講授提綱》。他認為:“抗戰以來的事實證明,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只有正規軍進行正規戰爭是很不夠的,必須同時在敵人的后方開展游擊戰爭,才能實現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才能最后把侵略者趕出去。”它充實了我黨我軍有關游擊戰爭戰略戰術的軍事理論,并較早地提出了游擊戰爭在抗日戰爭中的戰略地位,顯示了這位青年紅軍將領的卓越軍事才能,構建了粟裕軍事思想中游擊戰爭理論的基本框架。
毛澤東曾指出:“處在敵后的游擊戰爭,沒有根據地是不能支持的”,“在交通和技術進步的今日而企圖用流寇主義獲得勝利,更是毫無根據的幻想”。紅軍挺進師進入浙西南后,遵循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采取武裝斗爭和根據地建設相結合的方針,在浙閩邊往返作戰,先后打了幾十仗。1935年5月,中共浙西南特委建立。在挺進師和浙西南特委的領導下,經過4個多月的艱苦斗爭,創建以松陽安岱后、龍泉住溪、遂昌王村口為中心縱橫百余公里的浙西南游擊根據地。劉英、粟裕等領導每到一地,就宣傳共產黨和紅軍的政策,做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通過打擊國民黨反動勢力,發動組織武裝群眾,各級黨組織和紅色蘇維埃政權相繼建立,使挺進師有了比較扎實的群眾基礎,有了源源不斷的兵源和給養的補充。很快從3個縱隊發展到5個縱隊近千人,連同地方干部達2000人,地方游擊隊也發展到千余人。
1935年10月,紅軍挺進師進入閩浙邊和浙南后,與閩東特委書記葉飛領導的閩東紅軍會師。11月,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和臨時省軍區成立。閩東特委主動讓出有相當工作基礎的鼎平地區歸臨時省委直接領導,并以此為依托向北發展。挺進師和閩東紅軍互相支持,共同戰斗,發展了閩浙邊的革命形勢。挺進師進入浙南前,原溫洲獨立支隊成員葉廷鵬已經建立中共浙南委員會和浙南紅軍游擊隊,并在平陽北港和瑞(安)平(陽)邊開辟了一塊縱橫30余里的秘密工作地區。1936年9月,挺進師與葉廷鵬領導的浙南紅軍游擊隊會師,迅速創立了浙南游擊根據地。根據地內黨、政、軍和各種群眾組織普遍建立。到年底,紅軍挺進師發展到1500余人,還建立了有2700多人的地方游擊隊和群眾武裝。黨團基層組織和農會、工會、婦女會、兒童團等群眾組織普遍建立,人數達10萬之眾。挺進師游擊戰爭活動的范圍到達過閩浙邊界兩側、溫州、麗水、金華、衢州以及臺州部分地區,共計30多個縣。
浙西南游擊根據地創建后,國民黨省政府當局驚呼:“四分之三的浙江工農階級被其誘惑,滋擾達10余縣,其進展程度,比江西還要厲害。”1935年8月,蔣介石急忙調集40個團七八萬人,向浙西南地區大舉進攻,一直延到1936年6月“兩廣事變”爆發才結束。挺進師采取“敵進我進”的戰略方針,決定留下少數部隊堅持原地斗爭,主力迅速跳出敵人包圍圈,挺進浙閩邊開展游擊戰,使基本力量得以保存,很快開辟了浙南游擊根據地,雖然浙西南游擊根據地喪失了,但在不長時間里也得到恢復,挺進師力量也得到發展和壯大。
1936年12月,國民黨調集43個團兵力,發動第二次“清剿”,妄圖一舉殲滅紅軍挺進師和浙南游擊根據地。挺進師采取“隱蔽骨干,保存力量與機動靈活,積極作戰相結合”的方針,采取與敵人相向對進、易地而戰的打法,敵人梳過來,我們鉆過去,你要我的山頭,我要你的后方。為對付敵人大規模的“清剿”,把部隊分為突擊隊和牽制隊,相互配合。劉英率領突擊隊,即武裝工作隊,主要進行根據地建設;粟裕率領的牽制隊,是游擊隊的主力部隊,任務是牽制、吸引、打擊敵人,保衛基本地區,開辟新的游擊區。
在兩次反“清剿”的斗爭中,挺進師以少量兵力抗擊了國民黨軍大部隊的進攻,不僅殲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而且兩次牽制敵人幾十個團的“清剿”兵力,策應了主力紅軍長征,還使鄰近游擊區贏得了恢復和發展的機會。
紅軍挺進師進入浙江后,因與黨中央和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系,就通過收集各種進步書刊和國民黨報紙,從中了解分析國內外形勢變化和黨中央的政策。劉英、粟裕了解到黨中央發布的《八一宣言》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等重要文件后,就及時給指戰員進行形勢政策教育,并對外發表宣言和公開信,宣傳我黨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針對民族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適時轉變和調整黨的政策,如把“窮人不打窮人”的口號改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把“打土豪,分田地”改為“征收抗日捐”等等。
中共浙南委員會派出干部積極尋找上級黨組織。1937年3月,浙江省的黨組織收到了中共中央給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的“五項要求,四項保證”的電文后,即發出快郵代電,呼吁國民黨當局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速派代表和談,得到了國民黨浙江省當局的響應。在談判中,國民黨代表妄圖迫我投降,造成談判破裂。“七七”事變后,國民黨浙江省當局要求重開談判,最后雙方達成合作抗日的協議,從而實現了由國內革命戰爭向抗日戰爭的戰略轉變,這在當時南方各游擊區中是比較早的。
根據浙江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協議,分散在浙南、浙西南的紅軍挺進師部隊于1937年10月陸續到平陽北港山門集中,這支部隊隨即在鳳林宣布改編為閩浙邊抗日游擊總隊,粟裕任隊長,劉英任政委,下屬三個支隊和一個教導隊。浙江省的黨組織在鳳林、玉青巖、大屯村舉辦了三期骨干訓練班,并在山門開辦了抗日救亡干部學校,劉英、粟裕親自講課,為地方和部隊培養了一批抗日骨干。
1938年3月上旬,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副書記兼組織部長曾山來到山門,傳達了中央關于閩浙紅軍開赴皖南編入新四軍和成立浙江臨時省委的決定。曾山強調浙南游擊根據地是十年血戰的結果,是今后抗戰和進行革命斗爭的重要戰略支點,無論如何不能放棄,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領浙南紅軍400多人從平陽山門出發赴皖南編入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
省委書記劉英率領龍躍等紅軍挺進師和地方領導骨干及三個短槍班,仍留在浙江繼續堅持斗爭,以浙南根據地為戰略支點,在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指引下,浙江全省抗日救亡運動迅猛發展,使浙江省委工作成為華中各省、區的模范。留下這一批黨組織和武裝斗爭的領導骨干,也為之后建立統一的中共浙江省委奠定了基礎。劉英同志犧牲后,中共浙南特委書記龍躍繼續領導浙南基本地區工作,團結英雄的浙南人民將紅軍挺進師在浙南點燃的革命烈火延燒下去,為解放整個浙南全境作出了貢獻。
在浙南三年游擊戰爭中,紅軍挺進師和浙西南、浙南地區廣大黨員、地方干部、游擊隊員和革命群眾不屈不撓,并肩戰斗,作出了卓越貢獻,也付出了巨大犧牲。紅軍挺進師指戰員在三年游擊戰爭中犧牲的達千人以上,縱隊以上不到30人的領導干部中就有18人犧牲,還有無數地方黨的優秀干部、黨員和革命群眾為革命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粟裕曾說:“浙南三年游擊戰爭的勝利,是許多黨的優秀干部、戰士和革命群眾鮮血、意志與生命的結晶。”
(編輯 韓鴻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