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春生
少共國際師的成立及其貢獻
□ 曾春生

電影《少共國際師》劇照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等率領紅四軍從井岡山向贛南、閩西進軍,開辟中央蘇區,同時,普遍建立了共產主義青年團及其領導下的少年先鋒隊,他們直接參加蘇區的武裝斗爭和各項革命活動。
1933年3月,對中央蘇區第四次軍事“圍剿”被粉碎后,蔣介石又開始部署第五次軍事“圍剿”。為此,紅軍和蘇區軍民“緊急動員起來,保衛革命根據地”,“擴大紅軍,捍衛勝利果實”。為進一步激發廣大青年參軍參戰革命熱情,充分發揮青年在革命戰爭中的突擊隊作用,積極響應“擴大一百萬鐵的紅軍”號召。1933年5月上旬,紅軍總政治部在博生縣固村區召開了全軍青年工作會議,通過了向少共中央局發出創建少共國際師的倡議。少共中央局專門召開會議進行討論,于5月20日作出了《關于創立少共國際師的決定》。決定從江西征調4000人,福建征調2000人,閩贛征調2000人,到8月1日,組建成“少共國際師”,這件事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視。
各級共青團和少先隊接到少共中央局建立少共國際師決定后,深入到廣大鄉村,用自己的模范行動,宣傳和組織青少年積極報名參加少共國際師。6月下旬,少年先鋒隊總隊部召開了江西、福建、湘贛、粵贛等省少先隊隊長聯席會議。朱德參加大會,他向與會者通報、分析了當時國內外的政治形勢和根據地面臨國民黨軍第五次軍事“圍剿”的嚴重情況,闡述了動員青少年積極參戰和建立少共國際師的緊迫性和重要意義,號召共青團員和少先隊員踴躍參軍,用武裝上前線的實際行動保衛土地革命的勝利成果。
經過幾個月緊張的籌備和擴紅熱潮,組建少共國際師的任務基本完成。
8月初,江西、福建、閩贛三省參加少共國際師的戰士在博生縣城陸續集結。8月5日,中革軍委、少共中央局、中共江西省委、江西軍區、少共福建省委聯合在博生縣城西北郊大校場舉行了盛大的少共國際師授旗式。紅軍總政委周恩來親自給這支年輕的部隊授了軍旗。參加授旗式的中央及各省領導機關代表檢閱了來自蘇區各地的8000多名優秀健兒。接著,由中革軍委代表王盛華致詞。全體戰士齊呼莊嚴誓詞:“我們是工農的兒子,高舉著少共國際師的旗幟,要消滅帝國主義、國民黨,準備以最后一滴血為著蘇維埃奮斗到底!”宣誓完畢后,由閱兵總指揮陳奇涵宣布授旗員給各團授旗,授旗員聲音宏亮地宣讀:“蘇維埃付你們這面軍旗,委托你們領導與指揮這團戰士發揚百戰百勝的精神,為蘇維埃而奮斗。”中革軍委代表還向全師指戰員宣布少共國際師師長陳光、政委馮文彬、政治部主任羅華明等指揮員的任命書。最后,江西軍區政委李富春宣讀了朱德總司令、周恩來總政委的賀電。少共國際師宣告成立。
不到一個月,周恩來找青年部長、年僅17歲的蕭華談話,任命他為少共國際師政委,并鼓勵他:“年輕干部帶年輕的兵,這樣的部隊更有朝氣。”11月,陳光調任紅2師師長,吳高群任少共國際師師長。
先后擔任少共國際師師長的有陳光、吳高群、曹里懷、彭紹輝,政治委員馮文彬、蕭華,參謀長劉少卿、何廷一,政治部主任羅華明、馮文彬、宋清泉等。
少共國際師剛組建時,轄第58、第59、第60團,部隊歸紅一方面軍總部直接指揮。部隊在博生縣實行了整編,中革軍委代表在成立大會上宣布:少共國際師編入紅5軍團第15師,所轄3個團也分別改成了第43、第44、第45團。8月15日,紅一方面軍下達行動任務命令,少共國際師(紅15師)為總預備隊。
9月3日,這天是國際青年節,少共國際師在博生縣大校場舉行了隆重的誓師出征大會。博生縣城一派熱烈氣氛,縣黨政武裝機關團體代表參加了這一盛會。“九三”誓師后,這支年輕的隊伍,在師團首長的率領下,高唱著少共中央局總訓練部部長、少年先鋒隊中央總隊部總隊長兼參謀長張愛萍填寫的《少共國際師出征歌》,開始新的戰斗歷程。歌詞是:“我們就是少共國際師,九三日,在江西誓師出征去。高舉著少共國際光輝的旗幟,堅決的、果敢的、武裝上前線。做一個英勇無敵紅色戰斗員,最后的一滴血,為著新中國。我們是少共國際師,九三日,在江西誓師出征去。擦亮刀,子彈上膛瞄準敵人放。破‘圍剿’繳槍炮,消滅國民黨。趕走那帝國主義侵略的勢力,最后的一滴血,為著新中國。”
少共國際師是紅軍中最年輕的部隊,平均年齡只有18歲左右,有不少是14歲、15歲的“紅小鬼”,人還沒槍高。為了建設好這支部隊,開始訓練時沒有武器,戰士們用梭鏢、大刀操練基本軍事動作,上軍事常識課,學習利用地形地物,挖戰壕修工事。
由于少共國際師主要由青少年組成,政治工作具有鮮明的特點,政治訓練和思想工作的任務十分繁重。從團部到連隊,普遍建立了列寧室、俱樂部、體育隊等,廣泛開展了識字、讀報、演說、打球、體操等活動。師政治部還成立了宣傳隊、演劇隊,舉辦了文娛活動分子訓練班,經常舉行各種軍體表演、文娛晚會,全師呈現出一片熱氣騰騰的景象。《少共國際師畫報》生動地反映了這支由青少年組成的“少兒師”的學習戰斗生活情景。
少共國際師1個月的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剛結束,國民黨軍就開始了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大規模的軍事“圍剿”。少共國際師奉命配合紅3軍團,在東方戰線投入戰斗,抗擊敵人。第一仗是1933年10月,在閩北拿口與國民黨軍周志群部的遭遇戰。發現敵情后,部隊以1個營分兵迂回,布成口袋,將敵人團團圍住。槍聲一響,戰士們勇敢地沖入敵陣,展開肉搏,不到兩個小時,全殲敵軍1個連,戰斗規模雖然不大,但打得卻很激烈。隨即揮師渡過閩江,又擊潰敵軍200多人,還在蓮花山殲敵一個排等,前后共消滅敵人300多人,并繳獲不少槍支彈藥。首戰告捷,指戰員士氣更加高昂。朱德、周恩來、楊尚昆電賀少共國際師“鐵拳初試”,勉勵他們在勝利中,努力提高軍事技術,迎接更加艱巨的戰斗,爭取更大的光榮。
1933年12月,少共國際師在黎川東南的團村戰斗中,遭國民黨軍3個師兵力的進攻,少共國際師和紅3師一部從左翼鉗擊敵人。這一仗打得英勇頑強,一次次打退敵人的進攻。12月12日,師長吳高群和政委蕭華冒著炮火深入前沿指揮,傍晚師長吳高群在指揮所旁一棵大樹下觀察敵情時,遇敵機轟炸,身負重傷,因失血過多犧牲。吳高群犧牲后,紅7軍團參謀長曹里懷被任命為少共國際師師長。
1934年春,國民黨軍以3個師的兵力向福建建寧推進。少共國際師配合紅5軍團13師在黎川附近的將軍殿一帶扼守隘口。敵步兵在飛機大炮的配合下,向紅軍陣地作集團推進。面對敵人,紅軍奮起反擊。邱家隘一役,敵人以7倍于紅軍的兵力,向少共國際師警備連和兄弟部隊3營的陣地猛攻。剛任師長的曹里懷和政委蕭華并肩在前線指揮,戰士們沉著應戰,邱家隘成一座打不垮,攻不下的鋼鐵堡壘,牽制住敵人的兵力,給側翼進攻的兄弟部隊以有力支援,迫使進占將軍殿的敵11師、79師星夜潰逃,給進犯之敵以沉重一擊。少共國際師改稱第15師,由“獨臂將軍”彭紹輝出任師長,但人們仍以習慣稱之為少共國際師。
1934年4月,少共國際師參加了廣昌保衛戰。7月21日,在大寨垴戰斗中,面對國民黨集中6個團兵力的猛撲,少共國際師的戰士們高喊口號,固守陣地,反復沖殺,挫敗敵人。
1934年10月初,中央紅軍準備長征,少共國際師奉命掩護紅3軍團主力轉移,展開了石城阻擊戰。盡管部隊英勇作戰,但是未能擺脫危局。石城阻擊戰損失很大。由于連續戰斗,全師10000多人只剩下5000多人了。這時,蘇區各縣黨和共青團組織,又陸續地輸送了2000多名新戰士,每人補充30至40發步槍子彈、3至5枚手榴彈、1套棉衣。
1934年10月10日,少共國際師從固村回龍、老街等地出發,當日轉移到寧都黃石罐地域,11日在黃石罐進行整理補充及軍政訓練,晚上出動到達愉林頭半地域。16日,部隊渡過于都河。
長征開始時,少共國際師由紅5軍團劃歸紅1軍團建制,擔負著掩護軍委縱隊的任務。他們突破贛南、粵北之間第一、第二道封鎖線。又掩護軍委縱隊,強行軍突破了第三道封鎖線。部隊有時一天要走50多公里,還要打好幾仗,指戰員極度疲勞。在搶渡湘江、突破敵人第四道封鎖線時,少共國際師奉命在湘西延壽圩一帶抗擊敵人4個團的追擊,全師配合紅5軍團以佯攻牽制全州之敵,另以兩個團和尾追之敵苦戰,保衛湘江界首地段的渡口。隨后,全師迅速收縮兵力搶渡湘江。少共國際師主力搶渡后,被敵人切斷渡口失去聯絡的一個團,奮勇殺出敵人包圍,搶渡湘江,甩開敵人的尾追,并以強行軍追趕上了主力部隊。
經過幾個月的長途行軍和連續作戰,紅軍全軍戰斗人員銳減。遵義會議后,為提高部隊機動作戰能力,中革軍委決定對中央紅軍進行整編,精簡機關,充實戰斗部隊。1935年2月9日,中央紅軍長征轉移到云南扎西。2月10日,中革軍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來、王稼祥簽署《關于各軍團縮編的命令》,全軍進行整編。根據“撤銷紅軍第一軍團第15師,人員分別編入紅軍第1、第2師的命令。師長彭紹輝調任紅一軍團司令部教育科科長,政委蕭華調任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馮文彬調任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兼巡視團主任。
少共國際師從1933年8月5日成立,到1935年2月10日撤編,雖然僅僅存在了一年多的時間,但經受住了殘酷戰爭的考驗。少共國際師用他們的青春和熱血,在革命斗爭史中寫下了光輝而悲壯的一頁。
(編輯 韓鴻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