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兆巖
摘要: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加速了老齡化問題,引發政治、經濟和文化問題,給我國的城市規劃建設帶來了較多的問題,為了更好的推動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需要加大對老齡化問題的重視,將其納入到城市重點規劃項目中來,確保城市規劃建設的合理性。本文對老齡化社會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城市規劃背景下,老齡化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城市規劃;老齡化;養老;社區環境
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對一個國家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傳統文化記憶和精神血脈的延續。申遺的成功是對中華文明智慧和科技結晶的肯定,更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24節氣,首先二十四節氣是如何確定的呢?我國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就已開始制定“節氣”,經過兩千多年的完善,于秦漢時期確立了“二十四節氣”。距今約四千年的夏朝,人們從祭祀活動時土圭(土圭是最古老的計時儀器,構造簡單,把桿子直立在地上用以觀察太陽光投射的桿影。)的應用中發現了太陽陰影長度的變化規律。春秋時代人們開始使用圭表測量日影。“圭”即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表”則是直立于平地上的用來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用圭表測影,也叫立桿測影。當太陽照著“表”的時候,“圭”上就會顯現出“表”的影子,根據影子的方向和長度,就能讀出時間,這也是后來“光陰”一詞的來歷。在長期的觀測中,人們確定了一年中正午桿影最長的一天,同時也是白晝最短的一天為冬至,“至”就是最的意思,指晝最短。而正午桿影最短的一天、也是白晝最長的一天為夏至,依據連續兩次日影最長和最短之間所經歷的時間,可計算出回歸年的長度,大約是366天。同時春分和秋分也由此確定下來。春分和秋分是日影在最長和最短之間的平分點,是太陽直射赤道晝夜平分的一天,所謂“分”指的也就是平分的意思。這四個節氣恰好將一年分為四個基本相等的時段。然后將每段再分6小段,每小段約15天左右,全年就分為24小段,古人通過長期的觀測,將四季的變化、氣溫的變化、天氣現象、物候現象以及農事變化與這些節點對應起來。于是就產生了二十四個節氣。它們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節氣,在月中的叫做“中氣”,所謂“氣”就是氣象、氣候的意思。
24節氣在非遺的屬類中屬于“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每個節氣的命名都蘊含著中國人洞察天地的智慧──寒來暑往的季節變換、變幻莫測的溫度變化、降水量不同和感應時節而生的物候及勞作。下面我們來談談24節氣的分類
二十四個節氣中,有寒來暑往中的四季節氣: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立”者,始也。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是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一年四季的時節在開始時就“立”好了,接下來就期盼著最好的春夏秋冬到來。于是祖先還從天文的角度劃分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意指平分了晝夜,“至”則是極的意思,這是四季中最典型的氣候,春分百花生、夏至白晝長、秋分黃葉天、冬至雪臨門,兩個簡單的漢字,寫出了四季最詩意的分界點。但由于各地氣候不同,所以四季起始的時問和長短各地也不完全一樣。
有冷暖氣溫變換的節氣: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這五個節氣是表示最熱、最冷的出現時期。24節氣中,形容溫度的節氣只在夏季以后出現。“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是一年中炎熱的開始,大暑則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處暑是唯一一個在秋天仍與“暑氣”相關的節氣,“處”是終結的意思,這分明指的是秋老虎,它預兆著這一年的熱即將被季風吹走。小寒是一年中氣候寒冷的開始,大寒則是這一年最冷的時候。
有反映天氣現象的節氣: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其中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層大氣中水汽凝結現象;也反映氣溫下降的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況和程度。春天開始下雨,是因為從冬天復蘇而來的生命需要雨水的滋養。雨水時節,冬雪融化,我們開始告別冷冬,雪化為雨,淅淅瀝瀝地開始了在春天的序幕。谷雨則是一年中降雨最充沛的時候,它促進著谷物茁壯成長。到了夏季,我們不再看到與降水相關的描述,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熱和麥稻蓬勃生長的物候。秋天來臨,早晚溫差變大,空氣中的水分凝結,露凝而白為白露;寒露在秋分后,此時露水已寒,直至天氣漸冷,河邊的螢草開始出現白色的霜,稱為霜降。而冬天帶來的雪是吉祥的預兆,小雪是開始下雪的時節,大雪則指雪量增多,銀裝素裹,俗語道“大雪小雪又一年”,冰天雪地的季節里蘊藏了來年的希望。
有遵循時節的物候節氣:驚蟄、清明、小滿、芒種。“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清明意指天氣晴朗,草木繁茂,《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小滿是指麥類夏熟作物開始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民間曾有諺語:小滿小滿,麥粒漸滿。芒種則指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搶收十分緊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所以聰明的中國人用“芒種”二字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種”了。 可見二十四節氣對農事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為了便于記憶,聰明的古人還把二十四節氣編成了詩歌,至今有多個版本流傳。比如新華字典第11版附錄: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二一,下半年逢八二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今天也隨處可見二十四節氣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一些節氣和民間文化相結合,已經成為人們的固定節日。比如清明、冬至等都融入了節日的氛圍。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所蘊含的古老智慧深有價值,它是對四季變化規律的總結,是關于時間的文化,它將天文、物候、農事、民俗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幾千年來對推動我國農牧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它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順應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這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重視自然規律、生態保護,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謀而合,尤其在追求“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贏、力求建設美麗中國的今天具有極強的現實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