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花+張征
摘要:晉祠地處太原境內,歷史上的太原則是李唐王朝起兵發跡的地方。這里曾作為北齊、北漢的國都,隋、唐時期的陪都名重一時。歷史上的經濟繁榮、軍事要地、文化發達、地理位置、交通情況等特殊諸多因素,形成了其獨特的文化內涵、獨特的地方民族特征、獨特的的民俗文化狀況。
關鍵詞:晉祠;經濟繁榮;民俗文化
廟會的最初定義是由于祭神而形成的集會,這種集會一般都設在寺廟附近,而且交通便利,離村落、村鎮較近。會期是由寺廟的節日和其它起因而定。由于祭祀的需要,商業便在人流集中活動的地方日益繁榮起來,逐漸成為貿易、物質交流重要方式和場所。人民習慣稱參與這種活動為“趕廟會”、“逛廟會”。追古撫今,晉祠古廟會最初和祭祀神龕廟宇有著密切的聯系。
晉祠是祭祀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的祠堂。最初是以祖先崇拜、山川景物崇拜為主,儒、釋、道及民間諸神為輔的祭祀場所,同時也是“三教合一”的典型地區。唐建有奉圣寺、宋建圣母殿、金建獻殿、元建景清門、明建有水母樓、臺駘廟、王瓊祠、清建關帝祠、昊天神祠、三圣祠、文昌宮、晉水七賢祠、老君廟、苗裔堂、公輸子祠等,這些諸神各居晉祠一隅,共享人間香火。人們的在祭典諸神的過程中,得到了期盼、寄托、慰籍和報應,所以晉祠各種祭祀諸神的集會一年到頭連接不斷。各種廟會期間,由于祭祀的需要,商業便在這一地帶繁榮起來,逐漸成為了貿易、物資交流的重要活動場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祭祀與廟會的民俗。
生活繁衍在晉水源頭的勞動人民,長期依賴于晉水和晉水之間的自然環境,使之有了生存的環境和條件。宋代修筑的灌溉網使更多的人得到了晉水的實惠,于是單純對叔虞的祭祀已不能滿足人們對晉水感情的寄托,同時也使他們產生了對自然之神的崇拜。
晉祠是晉水的源頭,那晝夜滾滾不息的晉水,灌溉著附近萬里良田,造福一方百姓。在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的年代,人們在大自然面前顯得無能為力,往往把與自己息息相關的、視為生命之源的水神圣母一起來祭祀。人們開始紀念唐叔虞的母親,把她當作圣母,同時也當作養育人們的晉源水神。圣母邑姜由人變成神,主要是禱雨有應,當時的封號為“廣惠顯靈昭濟沛澤敷化圣母”。到了明代,人們對水神的祭祀更加隆重,于是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在圣母殿的南側增建了水母樓,作為水母之神來供奉。清代考據學家閻若璩通過對宋宣和五年(1123)撰寫的姜仲謙《晉祠謝雨文》碑考證,確立了圣母的真實身份,并將圣母和水母區分開來,每年農歷六月十五人們舉行的祭祀活動,地方人稱之為“難老河會”,成為對晉祠水神的專祈。
農歷六月十五,是祭祀水母的廟會。據劉大鵬《晉祠志》記載:“水母晉源水神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屬陰,故飾水神為婦人形。稱水母,以水潤物,如母之養子耳。”晉祠乃至晉陽地區的萬頃良田,均由難老泉之水灌溉,人們感其恩德,視水母為晉水之神而崇拜,民間有“抽鞭飲水,柳氏坐甕”傳說,水母神既柳氏。六月十五祭祀水母的活動是非常隆重的,水鏡臺上各地民間戲班子相繼登臺演出,獻殿上擺滿了晉祠村民敬獻的豬、羊等祭祀用的貢品;水母樓、獻殿、水鏡臺均貼對聯。天未明即開始上香,鳴鐘擊鼓,鞭炮隆隆,祠內有民樂隊演唱、祠外有鑼鼓隊演奏,場面隆重、熱鬧。難老河會是晉祠廟會之一,祭祀長達一個多世紀,從未中斷。
如今晉祠最隆重、最傳統的廟會在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二,是祭祀圣母邑姜的,其形成有著特殊的原因。
歷史上的晉祠地區,百姓每年七月都要舉行祭祀圣母的活動,以答謝水神的恩惠。尤其是在每逢天旱無雨,百姓就自發的組織祈雨活動,以求圣母邑姜恩降甘雨,保佑一年的收成。凡參加祈雨活動的人們,頭上帶著用柳樹條編織的帽子,手里拿著柳樹枝。為何要用柳樹枝呢?據說,柳樹枝是觀音菩薩用來賜灑神水的靈物。當時浩浩蕩蕩的“祈雨”隊伍紅紅火火,好不威風。走在前面的是四個壯漢,抬著圣母的塑像,靠塑像右邊的是人們推選出來的、鎮上最有威望的老人。只見他手擎銅鑼,不緊不慢地敲著:“---哐--哐--”,敲數下,就放開嗓門大聲吆喝:“老天啊--早下大雨!”祈雨的人們就跟著呼應“阿彌陀佛!”就這樣,人們邊走邊吆喝,一遍又一遍在重復。他們走街串巷,最后回到了圣母殿,這時祈雨的人們齊刷刷地跪在圣母面前磕頭,許愿祈禱。由于每次祈雨靈驗,祭祀活動往往長達十天之多。晉祠附近縣城,如榆次、太谷、交城、文水以至更遠地區的百姓,不顧路程遙遠都趕來祈雨許愿。
據記載,在晉祠古廟會的十幾天中,地方人都有不成文的活動安排:農歷七月初三,人們在圣母殿前沐浴司齋祭祀圣母;初四日,晉源地區百姓各執鼓、樂、傘及抬閣數十種,接著又抬“棲神之樓”迎接圣母像到晉源的龍王廟;初五日,暢游晉源城內外,一直到深夜“抬閣張燈,始散而歸”;初十日,又恭迎圣母到古城營九龍廟祭祀、演戲、賽會;十四日,人門在鑼鼓聲中把圣母送回晉祠圣母殿。古廟會期間,晉祠地區人山人海,場面非凡;商業店鋪從晉祠到晉源一帶的村莊連綿數十里。同時還有一定規模的文藝活動,民間藝人的表演,有舞拳弄棒的、有買藝的、有變戲法的、說書、唱曲的,還有蛇展、花展、魚展。廟會上的土特產是熱門貨,有農具、家具、日用雜品。隨著歷史的推移、時間的更替,這樣年復一年,逐漸就形成了晉祠的古老廟會。
物轉星移,隨著歲月的流逝,如今的晉祠古廟會在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二前后,祭祀的規模、聲勢和影響,是祠內其它廟會無法比擬的。人們把上供的祭祀品豬、羊、面饃、面魚、衣服、鮮花、香蠟燭等一同擺在獻殿內,燒香謨拜,酬神祈禱,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戒時鼓炮齊鳴場面規模宏大。
晉祠七月初二廟會,如果從北宋年間算起,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了。
晉祠古廟會的形成和長期存在,自然依托于晉祠歷史人物、建筑廟宇薈萃、山水園林自然風光和自身的巨大的吸附力、影響力;同時也得益于這里人煙密集、農商發展,交通便利的自然環境。其適應了人們對宗教信仰和經濟、文化的需要,同時也是晉祠古老文化的輻射和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