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林敏+王菊香

摘要:本文通過對綿竹市甘泉堰區域水文地質情況調查分析,對影響甘泉堰出水量的因素做了深入剖析,提出了甘泉堰保護方案及開發的建議。
關鍵詞:甘泉堰;水文地質情況;泉水保護及開發
1綿竹市甘泉堰概況
綿竹市地處東經103°54′~104°20′,北緯30°09′~31°42′之間,其形狀如一支金筆尖,自西北向東南伸展,東西寬約42km,南北長約61km。西北部屬龍門山地區,東南部為成都平原的一部分。市境地貌形態區域分異十分明顯:西北部為山地,東南部為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至東南逐漸傾斜,河流縱橫,切割強烈。
綿竹市甘泉堰泉水水源地位于綿竹市平原區,地面高程560-580m,南東方向傾斜,平均坡降約5‰,階面略有起伏,起伏差為1-2m。其有兩處深度約8m的出水泉眼和約2km長的泉渠,流向南東向的甘泉村和新華村,最終通過灌渠匯入下游人民渠。
甘泉堰泉是歷史上當地人民在長期生活中發現和建成的。當時的人們按自流出來的小泉水點順其源頭向上游開挖,開挖長度可達2~4km以上,最大深度達6~10m,讓其流量越來越增大。開挖出來的人工泉水水源地,可以解決生活生產用水,形成水渠后可自流到下游的農田中,達到自流灌溉的目的,這對當地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甘泉堰保護的必要性分析
綿竹市境內這樣的泉水點比較多,甘泉堰泉周邊就有:甘泉堰、興隆泉、趙家泉、花花泉、噴龍泉、三道堰等等泉水點,都能自流到下游進行灌溉農田和用于農村生活用水。這些泉水長年不干,流量較穩定,冬暖夏涼,泉渠兩岸綠樹青草,是當地村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在當地鄉村已形成一種獨特的地理文化。眾多的泉水點作為綿竹市的地理文化遺產,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而且屬于我們的子孫后代。當然現在農業灌溉多用大型引水灌溉渠系工程或機井抽水為主,這類泉水水源實際利用正在減少,但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們應該加強地理文化遺產保護。
另一方面,在城市規劃建設區域中,沒有其他的山水風景特色,如能合理保護并充分利用好這個泉水點資源、形成有“水”的文化景觀,也應該是十分有意義的。
從綿竹市境內泉水點現狀來看,部分泉水點面臨水量減少、枯竭,水環境惡化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部分泉水點周邊無序建設開發,大規模開采地下水,造成局部地下水位降低。二是硬化地面擴大,溝渠硬化,水稻田、池塘等減少,也減少了地表水體和降雨的入滲補給量,部分河道、河堤硬化會阻止河水入滲而減少河流對地下水的補給量,這些都會造成區域地下水位降低。三是部分泉水點泥沙淤積、水生植物堆積使泉水池、渠底面抬高,高于地下水位,造成泉水自流水量減少甚至枯竭。四是生產生活污水、廢棄物進入泉水池、渠,污染泉水水環境。
因此,對綿竹市甘泉堰進行保護是十分有必要的。
3甘泉堰區域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
3.1 資料收集
本次工作收集綿竹市已有的氣象、水文、地質及水利工程資料,主要有:《綿陽幅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報告》(1/20萬, 00931部隊,1977年)、《綿竹市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報告》(1:10萬,四川省地勘局成都水文地質隊,1997年)、《綿竹市地下水資源評價報告》(四川省成都水文水資源勘測局,2004年)、《綿竹市供排水公司第五水廠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質詳查報告》(核工業西南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2011年6月)。這些資料成果部份可以直接利用。
3.2 現場踏勘及地質調查
本次工作根據當地水文地質情況,初步確定周邊3km內農灌井和泉水點作為調查重點。
3.3 水文地質勘探井布置及抽水、回灌試驗
根據現場踏勘,在區內布設兩處水文地質勘探孔(ZK1、ZK2),單孔深度為20m左右,并選取兩處農灌井(J1、J2)進行兩個落程的抽水試驗,另外對一處農灌井(J1)進行了回灌試驗,以達到查明水文地質條件的目的。
3.4 地下水類型及含水巖組
根據該區松散堆積層的成因類型、形成時代、埋藏分布特征,該類地下水可劃分為扇狀沖洪積砂礫卵石層(Q4al+pl)孔隙潛水、上更新統(Q3fgl-al)冰水—流水堆積層含泥砂礫卵石層孔隙潛水、河漫灘及一級階地沖積層(Q4al)砂礫卵石層孔隙潛水和中、下更新統冰磧——冰水堆積泥質卵礫石層孔隙潛水四種類型。前三類的堆積層相互迭置,水力聯系極為密切,構成統一含水層組,稱為“上部含水巖組”,為平原區的主要含水層。
3.5 地下水補給和排泄
綿竹市平原區地表水、地下水、降雨轉化關系密切、頻繁。其相互轉化方式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降雨、地表水入滲轉化為地下水,通過地下徑流、排泄又轉化為地表水;另一種是降雨、地表水入滲轉化為地下水,通過蒸發又轉化為大氣水。區域內地下水的補給主要是綿遠河、支渠、山區小河,其中山區小河出山口后便斷流滲入到地下,而綿遠河在水源地上游,切割較深,并與地下水直接相連,地下水的補給量是有保證的。
由于該地區平原區處于山前沖洪積扇地帶,其地勢由山前至前緣地帶坡降較大,補給徑流帶寬廣,近山前一定范圍內地下水位埋深大,中部水位埋深較淺,至前緣地區水位埋深極淺。在水位埋深淺的地區形成了兩個地下水自然排泄帶:一是馬尾河、射水河西南部綿竹市區西側至玉泉鎮排泄帶;二是馬尾河、射水河之北東拱星鎮、五福鎮至孝德鎮排泄帶。地下水的自然排泄另一個重要方式就是蒸發,該地區地下水蒸發排泄量較明顯。
3.6 勘探及試驗成果
根據這次進行的調查和鉆探試驗結果,區內的水文地質條件較好。地層為“上部含水巖組”,沖洪積扇砂礫卵石含水層組(Q4al-pl、Q3fgl-al),地形坡降5~7‰,地下水埋深一般為5~8m。根據抽水試驗,區內地下水量豐富,單井涌水量可達2800 m3/d以上。相關成果見表3-1。
從上表可以看出,遠距離(約200m)的井抽水時對泉點S1、ZK1、ZK2都沒有影響,J2井的涌水量大,達到2500m3/d(28.95 L/s),推測最大涌水量可達到4500 m3/d;較淺的機井J1井也可達到2800 m3/d;透滲系數K取值為50m/d。證明區域內的上部強含水層的水量是十分豐富的,其布置較廣、呈層狀,泉水補給方向總體為NNW向340°,區內地下水的主要徑流方向為SE160°。
3.7 甘泉堰泉水點出水量分析
現場實測甘泉堰渠道中的自流流量為229 m3/d(2.65L/s),根據旁邊水井抽水試驗情況,結合本泉水點的特點,預計對泉水坑抽水,現在的水位高程為562.33m,在水位降深1.0m時的涌水量可達到1000m3/d以上。7月29日,我們對甘泉堰進行了復核,實測汛期其水位高于枯水期0.3米,流量約為1000 m3/d(11.57L/s),汛期甘泉堰的感觀效果更好。
4泉水出水量的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甘泉堰泉水出水量的最主要因素是地下水水位,泉水坑、渠道下切深度和比降。地下水位的影響因素主要是地下水補給量的變化、周邊開采地下水的強度、地質環境的改變等。
區內地下水補給源,主要包括大氣降水、農田灌溉、河流和渠系入滲及地下水側向徑流的補給。從整個區域總體來看這因素變化不會太大。
周邊開采地下水的強度方面,隨著地表水渠灌溉系統的完善,農業灌溉直接抽取地下水的情況在減少,但城鎮和企業大規模集中開采地下水有可能增加。
地質環境的改變方面,目前對含水層能改變其性能特征的主要是周邊修建工程時地基。依據區域內淺層含水層呈面狀分布的特點,只要不對含水層進行大面積超深開挖(深度大于10m,超過相對隔水層)或大面積灌漿形成止水帷幕,局部的一般建筑地基施工(標高570m以上)對含水層的影響實際上是很小的。因此本項目開發過程中,應多利用開挖深度小于10m的淺基礎、淺埋的獨立柱基礎、淺開挖的筏形基礎和箱形基礎等,樁基礎對含水層會有較小的影響,建議少用樁基礎。
泉水坑和渠道底部需要低于地下水位,同時渠道要有一定比降,才能保證泉水自流而出。因此應防止泉水坑和渠道淤積、壅塞,若對泉水坑和渠道再掏挖1m深左右,更能保證枯水期泉水水流量。
5 結論及建議
根據以上調查、勘察、分析和論證,可得出以下結論:
一、綿竹市眾多的泉水點是重要的地理文化遺產。合理保護并充分利用好區內甘泉堰泉水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從綿竹市境內泉水點現狀來看,部分泉水點面臨水量減少、枯竭,水環境惡化的問題。
三、根據這次進行的調查和鉆探試驗結果,區內的水文地質條件較好。
四、區域內的上部強含水層的水量是十分豐富的,淺層地下含水層的滲透性十分良好,如果通過人工井或坑補充地下含水層水源也是十分容易做到的。
五、根據旁邊水井抽水試驗情況,結合本泉水點的特點,預計對泉水坑抽水,在水位降深1.0m時的涌水量可達到1000 m3/d以上。
六、為防止泉水坑和渠道淤積、壅塞,若對泉水坑和渠道再掏挖1m深左右,更能保證枯水期泉水水流量。
對綿竹市甘泉堰泉水保護及開發提出以下建議
一、劃定甘泉堰泉保護區。一級保護區為以泉池中心半徑50m范圍和沿泉渠向下游延伸590m以泉渠中線兩岸各50m的范圍;二級保護區為一級保護區向外延伸300米的范圍。
二、對綿竹市區域地下水采取綜合保護措施。如完善地下水開發與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地下水開發利用管理;加強地下水監測,地下水位觀測;保護地下水補給源,增加地下水補量;在綿遠河建設一兩處攔蓄低壩,建設人工回灌工程;加強區域環境保護,保護地下水水質。
三、甘泉堰泉保護區內工程地基基礎應多利用開挖深度小于10m的淺基礎、淺埋的獨立柱基礎、淺開挖的筏形基礎和箱形基礎等。
四、甘泉堰泉一級保護區內禁止開采地下水;二級保護區內限制開采地下水,禁止日開采量1000m3以上或水位降深超過1.0m的地下水取水。
五、對甘泉堰泉水坑和渠道再掏挖1.0m深左右,保證枯水期泉水水流量。
六、綿竹市城市規劃區內建設單位應當采取有利于雨洪滲入地下的措施,如下凹式綠地、滲透性鋪裝地面和滲溝等的增滲設施。
七、做好甘泉堰泉周邊水土保持,防止泥沙雜物隨雨洪水沖入泉內;定期對甘泉堰泉進行清掏維護,防止泉水坑和渠道淤積、壅塞。
八、禁止向泉池、泉渠內排放污水和傾倒垃圾、污物。禁止在泉池、泉渠內游泳、洗涮衣物等,保護泉水水環境。
九、對現有甘泉堰泉自流泉水的利用,需要按照“先觀后用”的原則,泉水在上游作為景觀用水后,流到下游可加以利用。
十、建議對甘泉堰泉水水源地綜合利用,打造音樂噴泉廣場和形成的幾十畝的小型濕地景觀。對區域深部地下水,建議進行適量開采,可作為飲用水水源。區域內“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可以開發建設。
參考文獻
[1] 山東師范大學地理研究所.加大水保措施增加濟南泉群補給區地下徑流的研究[R].1995.1.
[2] 夏春蘭,賴先齊.新疆石河子地區泉水溢出帶農業生態系統演替的研究[J].生態學雜志,1997,16(2):69-72.
[3]綿陽幅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報告(1/20萬,00931部隊,1977年)
[4]綿竹市地下水資源評價報告(四川省成都水文水資源勘測局,2004年)
[5]綿竹市供排水公司第五水廠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質詳查報告(核工業西南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