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春蘭

摘要:指出了生物多樣性是維系其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而在復雜交錯的時間和空間尺度里,生物多樣性也影響著生態系統的運作過程。因此,在森林經營與管理期間,應做好生物多樣性管控工作。針對突破森林伐木、造林方式等傳統內容,探討了福建三明等地區的林下草珊瑚種植情況,且深入分析了草珊瑚的種植對植物多樣性的影響。
關鍵詞:林下種植;草珊瑚;植物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S718.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5001902
1引言
草珊瑚具有抗病毒、抗菌消炎、抗腫瘤、抗氧化等作用,在食品、藥品、化妝品等領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同時,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作為“中國草珊瑚之鄉”,其環境適合草珊瑚的生長,因而,林下種植草珊瑚數量較多。但在草珊瑚實際種植過程中也引發了植物多樣性生長問題,因此,為了打造良好的多樣性植物生長空間,應做好植物配置工作。以下就是關于草珊瑚對林下植物多樣性影響問題的詳細闡述。
2福建三明市草珊瑚種植狀況
經地質資料調查結果可知,福建三明市具有種植草珊瑚的獨特自然環境。即三明市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同時,其森林覆蓋率達到了76.8%,因而,為草珊瑚的種植提供了支撐條件。而從當前三明市草珊瑚開發技術來看,三明市在2005年,與上海復旦大學簽署了長期合作協議,設立了金額為300萬元的三元發展基金,用于草珊瑚技術的開發。同時,在2008年,三元區與廈門中草藥廠簽訂了《草珊瑚GAP種植研究與產業化》合同,最終在合作協議的支撐下,福建三明在草珊瑚植物種植過程中,草珊瑚藥材GAP示范基地達到了200 hm2,而其輻射推廣面積也達到了2000 hm2。此外,在2016年7月6日,龍華網調查數據指出,福建三明三元地區草珊瑚種植持續熱潮。在三元區林場中,3000多畝山林均種植著草珊瑚。另外,就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到2016年為止,三元地區草珊瑚產值已經上升至3000多萬元,而根據《三元地區2010~2013年林下草珊瑚種植基地建設規劃》可知,該地區在2010~2013年間,將草珊瑚種植規模擴大了約10倍,而到了2016年,該地區將保持2萬多畝的草珊瑚種植規模。因此,在福建三明三元區草珊瑚種植持續熱潮的背景下,應深入探究林下草珊瑚種植對植物多樣性的影響。
3林下種植草珊瑚對林下植物多樣性的影響
3.1研究區概況
為了更好地了解到林下種植草珊瑚對植物多樣性的影響作用,在實際研究過程中,將福建三明地區作為主要研究對象。而在研究區概況調查中發現,三明市位于福建省中部連接西北隅,地處北緯25°30′~27°07′、東經116°22′~118°39′之間。同時,從三明市地理環境角度來看,其全市面積是22965 m2,其中,林地面積是183.2 hm2,占總體的79.7%,而草地面積是3.42 hm2。此外,從森林資源現況來看,福建三明地區林地面積共有189.47 hm2,占總面積的82%左右,而森林覆蓋面積已經達到了76.8%。即林地資源是全省第一。另外,從自然條件角度來看,福建三明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年降水量維持在1519 mm左右。即三明市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冬季寒冷。但由于三明市境域內地形差異較大,常有“一山有四季”的場景。同時,由于三明市低處低緯度區域,氣溫較高,且受到地形、地貌、植物復雜等因素的影響,表現出盆地與山地氣候差異的自然條件。除此之外,在三明市土壤狀況調查中可知,三明市土壤中含有豐富的鐵鋁氧化物等物質,呈現pH值為5~6的酸性土壤狀況,因此,適于草珊瑚植物的生長。
3.2研究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選擇福建省三明市的三元區中村國有林場作為實驗樣地,現樣地密度為1800株/hm2,樹種種類為10種,包括鵝掌楸、毛冬青、三叉苦、山雞椒、粗葉榕、草珊瑚、三葉五加、小構樹、珊瑚櫻、筆羅子,但對照樣地不種植草珊瑚。同時,在樣地實驗中,注重采取帶狀水平形式套種草珊瑚種植方式,且保持草珊瑚種植時,株行距是1.2 m×1.2 m,而清理帶寬是80 cm。然后,在草珊瑚對植物多樣性的影響分析中,選擇1年生和2年生兩種種植年限的草珊瑚,并布設一塊20 m×20 m的樣地。同時,樣地總面積為3600 m2,而后,將樣地平均分為16個實驗地,且在樣地處理期間,將2 m×2 m的區域作為灌木樣地、1 m×1 m的樣地作為草本樣地,最終通過30個灌木樣地和30個草本樣地的設置,分析草珊瑚種植問題。此外,在草珊瑚影響作用實驗期間,應待樣地設置后,利用公式:重要值(%)=相對多度(%)+相對頻度(%)+相對蓋度(%)對重要值進行計算。然后,以均勻度、豐富度、多樣性為評價標準,對物種多樣性程度進行判斷、分析。同時,借助SPSS17.0軟件,整理林下種植草珊瑚樣地數據和對照樣地數據,并以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分析方法,判斷實驗分析結果,達到最佳的實驗分析狀態。關于草珊瑚種植樣地多樣性指數方差分析結果,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3.3結果
3.3.1對馬尾松杉木混交人工林灌木層物種多樣性的影響
在本次實驗中,CK對照樣地物種數量包含了鵝掌楸、毛冬青、三叉苦、山雞椒、粗葉榕等,且其各類植物的相對蓋度分別為15%、11%、7%、11%、9%。而草珊瑚種植1年生的樣地C1,其植物種類包含草珊瑚、三葉五加、小構樹、珊瑚櫻4種,同時,其所對應的相對蓋度分別是50%、17%、16%、17%。除此之外,草珊瑚種植2年的樣地C2,其擁有的植物種類包含了草珊瑚、筆羅子、珊瑚櫻、小構樹4種,而各類植物對應的相對蓋度分別是50%、17%、17%、16%。即與對照樣地相比,C1和C2的灌木層物種量明顯較低。除此之外,在本次實驗中,向每個樣地均種植了10種植物。而在所有林下草珊瑚樣地中,植物種類僅存4種,且零星分布在樣地中。因而,林下種植草珊瑚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馬尾松杉木混交人工林灌木層物種多樣性。為此,在林下植物管理過程中應提高對此問題的重視程度。
3.3.2對草本層物種多樣性的影響
在林下種植草珊瑚對草本層物種多樣性的實驗分析中發現,對照樣地單位面積內植物個數有24種,而林下草珊瑚種植的1年生樣地單位面積內物種個數是9種,林下草珊瑚種植的2年生樣地物種個數是15種。即1年生和2年生樣地物種個數均低于對照樣地。因此,林下草珊瑚種植對草本層物種多樣性的影響程度較大。此外,在林下種植草珊瑚對草本層物種多樣性的分析中,為了保證實驗結果精準性,采取了Pielou指數分析方法,從分析結果可知,對照樣地、草珊瑚種植1年生樣地、草珊瑚種植2年生樣地Pielou指數分別為0.6753、0.9431、0.8977,即對照樣地分別低于1年生、2年生的39.7%、32.9%。而在實驗樣地的Simpson指數分析中發現,對照樣地、草珊瑚種植1年生、草珊瑚種植2年生的Simpson指數分別是1.0692、1.7230、1.7142,即分別高于對照樣地1年生、2年生的61.1%、60.3%。除此之外,在Shannon-Wiener分析結果中,對照樣地分析結果高于草珊瑚種植的1年生和2年生。其中,對照樣地Shannon-Wiener指數是3.4091,草珊瑚種植1年生樣地是2.2896,草珊瑚種植2年生樣地是2.3148。而Simpson分析結果可以突出群落影響力,因而,從實驗分析結果中可看出,對照樣地指數較低,優勢地位與林下種植草珊瑚1年生和2年生相比,不明顯。除此之外,Shannon-Wiener指數分析結果關系著物種均勻度和豐富度。因而,從實驗分析結果可看出,對照樣地Shannon-Wiener指數分析結果較大,因此,物種多樣性較好。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看出,草珊瑚的種植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物種均勻度,而物種均勻度的增大,造成了其異質性降低,由此呈現出物種豐富度降低的問題。
4結語
在森林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物種多樣性種植問題逐漸引起了人們關注。而由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是“草珊瑚之鄉”,草珊瑚植物覆蓋面積較大。因此,為了打造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運行空間,應在林下草珊瑚植物種植期間,分析草珊瑚種植對草本層物種多樣性、馬尾松杉木混交人工林灌木層物種多樣性等的影響,最終合理化配置植物物種。
參考文獻:
[1]鐘德昌.林下種植草珊瑚對林下植物多樣性的影響研究[J].綠色科技,2016(15).
[2]蘇亨榮.林下種植草珊瑚對林下植物多樣性的影響[J].福建林業科技,2014(2):84~89.
[3]景艷麗.集體林區林下草珊瑚套種模式及其生物量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3.
[4]陳滿玉.福建省林下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3.
[5]黃亮.草珊瑚林下套種栽培研究[J].建材發展導向,2011,9(17):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