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

摘要:根據分析大別山區浠水縣某中小型旅行社游客資料、收入統計、活動分析等數據,依據旅行社發展規劃原理、旅行社運營與管理原理等理論基礎,探討了中小旅行社游客出游的目的性、季節性、出游方式、年齡結構等方面的出游行為。
關鍵詞:旅行社;山地區域;游客旅游行為;游客出游分析
中圖分類號:F592.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5018803
1引言
隨著第三產業的發展,旅游日益成為居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旅游收入也成為各地產業結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調查中部地區山地區域游客出游狀況,分析了山地區域居民游客的出游行為。
2研究區概況
本文所研究的地域浠水縣隸屬于黃岡市,位于湖北省東南部的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武漢城市圈內。東接安慶,西靠武漢,南與江西隔江相望,處在湖北,安徽,江西的三角區。所轄區域地貌可分為北部山區、中部丘陵、西南沿江平原區,各占浠水縣總面積的20.4%、63.9%、15.7%。其中80%以上為大別山山地、丘陵地區,長江由西到東慣縱全境,京九鐵路、大廣高速貫穿南北,鐵路水路公路四通八達,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發展迅速,旅游活動已成為當地人民日常生活的物質文化需求。
3研究方法
在該研究區域內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利用該縣某旅行社在游客結束行程的返程途中向游客發放調查反饋表的方式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旅游者基本情況、旅游偏好、旅游動機、停留時間、消費情況、組織方式、信息來源及其他有關信息。依據反饋表所得數據進行分析,根據旅行社發展規劃原理、旅行社運營與管理原理等理論基礎,綜合分析游客出游行為。
4問卷設計及調查結果
4.1旅游者個體特征
不同類別游客的旅游行為存在巨大的差異性,根據性別年齡不同,生活習慣不同,收入結構不同,消費結構不同,旅游偏好和個人習慣不同,對游客旅游活動有著很大的影響。
通過浠水縣某小型旅行社的游客調查與反饋表,隨機抽樣選取2015年6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期間數據(表1),此間填寫調查問卷的游客10138人,其中男性5232人,女性4906人。男性游客與女性游客相比偏多。
年齡層結構構成中,將年齡把游客分為五類,18歲以下游客占比0.8%,18~30歲游客占比9.2%,31~40歲游客占比32%,41~55歲占比38%,55歲以上占比20%,由此可以看出中年游客占總游客比例稍多,青年游客其次,然后是老年游客。
根據調查收入以月收入為計算單位,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0.2%,1000~2000元的占18.9%,2000~4000元的占68.4%,4000~6000元的占7.9%,6000元以上占4.8%。大別山區域內居民月收入在2000~4000元的群體最多,其次是月收入1000~2000元的群體,最少的是收入1000元以下的群體。
調查表上將旅游目的地分為5類,以浠水縣境內大別山為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占比為11.2%,以黃岡市境內大別山為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占比為30.8%,以湖北省境內各景點為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占比為25.8%,以國內各景點為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占比為19%,以境外(包含港澳臺)為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占比為13.2%。
在該區域內旅游者職業的分布情況中,公務員占9.5%,企事業單位占28.7%,商業服務行業占14.9%,離退休人員占15.9%,學生占11.9%,自由職業者占7.9%,其他職業人員占7.3%。職業為公務員機構、企事業機構、離退休人員、商業服務行、學生5類占比重較大。
4.2旅游信息來源
根據游客填寫的反饋表,游客旅游信息的來源有以下幾個途徑:①傳統媒體渠道(報紙,雜志,戶外電子屏,電視)占23%;②網絡媒體渠道(手機客戶端,電腦,平板)占37%;③親友,好友推薦占19%;④旅行社推薦占16%;⑤其他渠道占15%。根據以上數據,兩種媒體渠道占有接近60%,該區域旅游者通過媒體渠道獲得主要的旅游信息。
4.3停留時間
根據旅游者的停留時間,停留2 d以下(包括2 d),占比達19.1%,在2 d以下的旅游者中,以省內旅游目的地為主,停留時間在2 d以下的短期時間旅游者受工作時間的限制,主要集中在周末,一般利用周末休息時間出游。出游時間在3~5 d的游客占54.6%,5~7 d占比達19.3%,7 d以上7%。可以反映出,該區域旅游者出行還是以中長時間為主。
4.4旅游偏好
調查研究者將旅游資源分為山水風光、民俗風情、文物古跡、歷史文化、娛樂、紅色旅游和其他七大類,19%的游客傾向于紅色旅游類旅游資源,21.3%的游客傾向于山水風光類旅游資源,12.1%的游客傾向于民俗風情類旅游資源,13.6%的游客傾向于歷史文化類旅游資源,9.3%的游客傾向于文物古跡類旅游資源,10.6%的游客傾向于娛樂類型的旅游資源,如旅行社推出的武漢歡樂谷一日游產品非常暢銷。
4.5出游方式
在此次調查的旅游者群體中,由于大部分游客是中短距離旅行,出游方式選擇以火車為主(包括動車,高鐵)占46.1%,以汽車為主的交通方式占比達到22.7%,17.5%的游客出行方式為飛機,還有13.7%的游客趨向于自駕前往目的地。
4.6旅游消費
旅游消費分析在游客行為分析中有比較重要的作用,通過游客消費的數據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旅游者消費檔次。根據調查,51.5%的游客消費金額在800元以下, 26.1%的游客消費在800~1600元,17.9%的游客消費在1600~3200元,消費在3200元以上的游客占4.5%,從以上數據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別山區域游客消費偏低。
5出游特征及原因分析
5.1游客年齡因素
男性與女性相比,更具有異向型心理特征,男性出游意愿更強烈,更富于冒險精神,在體能及綜合素質上略高于女性,且男性在選擇旅游距離上比女性要遠。41~55歲層次游客占比最大,因為中年的游客有較多閑暇時間,有一定經濟能力和消費能力,身體條件較老年游客好。18~30歲游客群體占比不到10%,因該區域經濟較為落后,本地青年多遷移至經濟發達區域勞動,上班或接受高等教育。55歲以上的群體占比較少,由于該區域經濟不發達,很大一部分群體以務農為主要工作,常年內處于務農狀態,經濟能力有限。
5.2游客的經濟因素
游客收入決定旅游者旅游動機的實現,同時影響旅游者消費。有固定經濟收入的游客,出游意愿更強烈,推斷該區域內消費者以工薪階層為主,對于制定旅游產品價格有一定參考價值,高收入旅游者有待挖掘,收入1000元以下的群體多為無收入在校學生。
5.3游客的出游目的地
該區域內居民出游主要以周邊地區旅游為主,游客出游目的地市場的距離分配規律為以500 km為分界點, 隨距離增加而衰減。超過70%的目的地市場集中在距該區域 500 km以內的范圍; 而距離該區域500 km以外的旅游目的地只有27.4%的市場。這一點也非常符合“旅游客源地與目的地之間距離越遠,對游客行為動機實現阻力越大”的距離衰減規律。旅游目的地級別、類型、旅游資源的分布與組合狀況都會對游客的出游活動產生影響。大多數游客都偏好于選擇級別高、知名度大的旅游目的地。同時目的地類型是否夠豐富、資源是否多樣化、旅游線路的組織安排是否合理等都會影響不同類型游客的期望值。旅游動機是以經濟富余為前提的,工作穩定、收入穩定的群體出游有經濟保證,其出游動機更大。
5.4主流媒體的宣傳
主流媒體的推介與宣傳有著很大的推進作用,傳統媒體在日常生活中有分布廣、年齡層多樣化、循環性強、使用方便等多方面優點,游客通過電視等傳統媒體獲取信息方便。親友介紹對旅游者旅游行為和動機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口碑作用直觀,能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旅游行為,在旅游者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良好的口碑是促進服務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無形的服務是保證服務行業質量的重要因素,旅游從業者應以良好的口碑來提升產品質量。
5.5出游的時間限制
1~2 d短時間出游游客中,多選擇省內人文旅游景點為多數,而出游時間在3~5 d的游客中,多以山川峽谷,富有地貌特點的旅游景點為主。出游時間在5 d以上的游客,總體上是距離在800 km以外的本區域不具備而國內有代表性旅游景點,如海濱城市游覽、西北歷史古跡、西南獨特的喀斯特地貌與多個少數民族聚居的人文景觀等。且游客出游時間多集中在5~10月,此時氣候較溫和,適合出游。
5.6旅游資源類型
該地區旅游者的各種旅游喜好類型比較平均,紅色旅游和山水風光類旅游資源占比較高,一方面由于大別山區是革命故里,紅色文化底蘊濃厚。另一方面,大別山自然風景區屬于山水風光類旅游資源,本區域游客去往其他山水風光類旅游資源游覽,可領略不同地域山水自然風光,與本區域內山水自然風光資源形成對比性。
5.7旅游的交通方式
除西部地區少數省份和自治區外,高鐵幾乎覆蓋了全國,且具有方便快捷、比普通鐵路更準時省時、離市區近等特點,800~1200 km的長距離游客多選擇高鐵出行。其次是以省內短距離為旅游目的地的游客以汽車為交通方式占比達到22.7%,此種以團隊形式組織游客為主。另外17.5%的游客出行方式為飛機,此類游客主要以長距離長時間旅游為主,如旅游目的地為新疆、東北、海南等偏遠地區,以及跨國出境旅游的游客。還有13.7%的游客自駕凸顯了現代游客出游更加注重自由化與個性化、靈活性與舒適性,追求生活品質的特點。
5.8旅游者的消費方式
旅游者的個人喜好和生活方式跟消費有著一定聯系,該區域內經濟發展不均衡,經濟水平較低,第一產業結構比重較大,經濟發展跟旅游者消費水平也有一定聯系。根據工作反饋,所調查區域內游客購物和娛樂積極性不高,導致娛樂型消費和購物型消費與游客消費比重很低,而基本型消費在消費比重中所占太大,大別山區域游客出游的消費結構不平衡,游客的消費吸引力不夠,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有待挖掘。
6旅游開發對策
6.1旅游產品的提升與加強
該區域游客對各類旅游資源類型的需求不平均。旅行社在開發旅游線路時,要結合旅游資源的特性,開發不同類型的旅游資源來滿足旅游者需求。從該區域的旅游消費喜好來看,精品的大別山周邊游更能滿足游客需求。紅色旅游資源需求較多,旅行社可適當增加大別山紅色旅游線路開發。
6.2加大營銷力度
旅行社可以擴大客源市場加大營銷力度,將該區域旅游產品推廣到周邊鄰近縣市,通過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結合加強旅行社品牌宣傳,以及打造大別山旅游產品宣傳,通過推廣良好的旅游產品、做好良好的服務來加強口碑宣傳。
6.3擴大游客層次,挖掘各層次潛力
在年齡層看,老年游客占比非常低,隨著老齡化的加劇,更應該注重老年市場的開發,一般老年人時間充裕,有一定經濟能力,且可以針對性的為老年游客開發獨特的旅游產品。而且從旅游者收入來看,高收入旅游群體的市場還有待開發,針對此類群體,可以打造高品質的高端旅游產品吸引此類群體。
6.4提升購物需求
從大別山區域游客的消費情況來看,要針對不同團體打造不同類別的消費。如根據大別山團體收入和消費能力,打造高質量的旅游消費。不同年齡階段的團體,打造不同性質的消費,如老年團體,給他們定制健康類別的消費滿足健康需求,定制兒童玩具類別的消費可以提供隔代消費旅游產品。針對不同工作性質類型的團體,打造針對性的消費。
6.5提升服務質量
該區域旅游業從業人員服務質量差,餐飲行業亂收費亂定價。針對此類情況,一方面,該區域旅行社需組織從業人員學習行業相關知識與技能,提高從業人員專業意識,加強從業人員的管理,實行考核制度。另一方面,相關行政管理部門應出臺相關對策,加大管理與監控措施,盡量保證該區域游客獲得好的旅游服務。
7結語
大別山區居民出游有明顯特征,跟本地經濟發展密切相關。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本區內居民出游意向逐漸強烈,針對本區域內出游,有針對性地滿足旅游需求,一定可以使本區域內居民旅游更加科學,也有助于旅游供給側的改革。
參考文獻:
[1]王亞峰.中國中小旅行社競爭與合作機制的探討[J].北方經濟,2006(2).
[2]劉德光,陳凱,許杭軍.旅游業營銷[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
[3]馬劍瑜.體驗型旅游產品開發初探[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
[4]王兆峰,楊衛書旅游產業的脆弱性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江西社會科學,2009(11) .
[5]王春雷.中小旅行社的經營困境與創新對策研究[J].學術探索,2004(1).
[6]馬曉龍.基于游客行為的旅游線路組織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2(21).
[7]陳啟躍.游客對旅游線路的選擇[J].鎮江高專學報,2003,16(2).
[8]朱巖.提高旅行社企業服務質量的若干措施探討[J].商場現代化,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