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對杜英造林苗木進行了截干、摘葉、修枝等不同處理試驗,結果表明:利用杜英造林苗木截干(留50 cm)+摘葉(摘90%)的處理方法,其成活率較高,達93.5%;適度修枝并摘葉(摘90%)的處理方法,其保存率較高,達88.1%;方差分析表明,這兩種苗木處理方法與苗木不處理差異極顯著。
關鍵詞:截干;摘葉;修枝;造林;苗木
中圖分類號:S79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5002302
1引言
杜英(Elaeocarpus decipiens)是亞熱帶常綠喬木,喜溫暖濕潤環境,根系發達,枝葉茂盛,樹干堅挺,抗風力強,老葉脫落前葉色變紅,屬于觀賞價值較高的變葉樹種[1]。近年來,隨著我國林業生態建設的不斷發展,杜英已成為山地造林的重要推廣樹種。但由于對造林苗木的處理不同,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差異較大,加上有些地方粗放經營,撫育管理不到位,嚴重影響了杜英造林的效果[2]。筆者對杜英造林苗木進行不同處理的對照試驗,以期探索提高杜英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有效方法。
2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龍巖市永定區坎市鎮青溪村218林班1大班3小班,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暖夏涼、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20.6 ℃、極端最高溫37.5 ℃、極端最低溫-1.6 ℃,無霜期332 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515 mm,海拔高260 m;土壤為山地紅壤,肥沃疏松、腐殖質層厚,屬Ⅱ類地;造林地屬荒山,植被主要有五節芒、白茅、芒萁等,面積158畝。
3材料與試驗方法
3.1試驗材料
試驗材料為永定區苗圃培植的杜英當年生實生苗,苗高1.0~1.5 m、地徑0.5 m~1 cm; 2013年3月中旬上山分堆處理、實施造林。
3.2試驗設計
按造林設計要求,在5個標準地內共要種植杜英苗556株,其中,將139株杜英苗進行離根莖處50 cm高截干,并摘除90%的葉子處理;將139株杜英進行截干(截枝高度為離根莖處50 cm)、不摘葉處理;將139株杜英進行適度修枝,并摘除90%的葉子處理;將139株杜英不進行任何處理。造林前把杜英苗分別打漿(泥漿中均勻拌入1包ABT8號生根粉),然后分別堆放[3]。
3.3造林栽植方法
2013年3月中旬進行造林試驗,林地采用帶狀劈雜清理,規格每3 m劈一條帶,每條帶寬為1 m,帶內除保留現有林木外,劈除所有雜草和灌木,茬頭低于10 cm,株行距2 m×3 m,挖穴規格為60 cm×40 cm×40 cm,遵循組內同質,組間異質原則,把4種處理的杜英苗隨機分別隔行種植在5個標準地,最大程度降低對單株杜英成活率的影響及保存率對試驗結果的影響。種植時適當深栽,扶正苗木,并用鋤頭打緊,于造林當年和第2、3年每年9月下旬進行劈帶撫育。
3.4方差分析
根據調查結果,進行數據整理,將所整理數據進行方差分析,方差公式x2=∑ni=1(xi-)2[]n-1,其中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4]。
4結果與分析
4.1造林成活率、保存率、苗高和冠幅分析
2013年10月,對試驗小區逐個進行苗木成活率調查(表1); 2015年10月初對試驗區逐個進行苗木保存率、樹高和冠幅調查(表2~4),并采用方差分析和結論根據計算結果檢驗。
通過苗木成活率、保存率、樹高和冠幅四項因子的方差分析,結果表明:經截干并摘葉處理的杜英苗成活率雖然高于其他3種處理方式,但差異不顯著,差異對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保存率較低,樹高和冠幅生長慢;而適度修枝并摘葉處理的杜英苗雖然造林成活率不為最高,但保存率較高,差異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樹高和冠幅生長快。
2017年3月綠色科技第5期
范洪志:不同處理對杜英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影響分析
植物與植被
4.2顯著性比較
采用LSD多范圍檢驗法進行多重比較,檢驗不同造林方法對成活率、保存率、樹高、冠幅是否顯著[5],分析結果見表5~8。
通過試驗分析可知,杜英造林苗的不同處理方法中,截干并摘葉處理方法的成活率最高(93.5%),比枝葉不處理的成活率高出22.9%,差異明顯。修枝并摘葉處理方法的保存率最高,為92%,枝葉不處理的存活
率最低,為78%,修枝并摘葉處理比其保存率高14%,差異極顯著。同時修枝并摘葉處理方法的杜英的樹高以及冠幅也較截干生長快。
5結論與討論
通過杜英造林苗的不同處理方法對比試驗,結果表明:杜英截干并摘葉處理的造林成活率比截干不摘葉處理、修枝并摘葉處理、枝葉不處理方式的造林成活率都要高,因此,對杜英進行截干并摘葉處理能有效地提高其成活率。
適度修枝并摘葉處理方式的造林保存率高于截干并摘葉處理、截干不摘葉、枝葉不處理三種處理方式苗木,因此,杜英造林苗適度修枝并摘葉能夠提高杜英的保存率。
通過試驗發現,杜英在造林過程中,無病蟲害,長勢良好。筆者認為杜英等闊葉樹造林在前期應采用修枝并摘葉處理,使杜英的成活率得到保證,苗木成活后,使杜英的保存率得到提高。
杜英苗木采用截干并摘葉造林的方式,雖然能夠有效的促進杜英成活率的提高,但杜英在截干后,主枝不明顯,萌芽力強,主干生長很慢,周圍植被的生長速度超過杜英的高生長,導致杜英無法吸收充足的陽光,生長受阻,保存率降低。
在造林的過程中,水分蒸發速度較快,杜英沒有充足的水分,導致杜英的成活率降低,但是杜英一旦成活,周圍植被對其影響較小,杜英的保成率提高,主枝較為明顯,加之分枝未受到破壞,冠幅大,成林速度快,所以,如果在山上進行杜英造林,一般建議采用修枝并摘葉處理苗木的方式進行造林,并保留杜英的分枝,造林后加強撫育管理,確保成林。不建議采用枝葉不處理的方式。
參考文獻:
[1]王藜穎,劉曉燕,朱玉巖.建水縣半干旱暖熱巖溶山地不同造林方法造林成效分析[J].林業調查規劃,2013,38(1):1193~1233.
[2]劉光金,白靈海,孫文勝,等.美國濕地松第3代種子園不同家系育苗與造林試驗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9):10364~10366.
[3]俞國勝,顧正平,錢樺,等.半干旱沙地深栽造林鉆孔機的性能試驗與研究[J].林業科學,2001,37(31):1120~1170.
[4]張永青.拉薩半干旱河谷河灘地抗旱造林技術研究[J].西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5(3):480~485.
[5]康宏樟,朱教君,許美玲,等.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營林技術研究進展[J].生態學雜志,2005,24(7):799~806.
[6]薛文輝.無土層河灘地不同整地方法對造林效果影響的試驗研究[J].吉林農業C版,2011,12(54):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