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富榮
自治區從2011年開始實施的“草原文學重點作品創作扶持工程”, 是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內蒙古文聯、內蒙古作家協會共同打造的草原文學精品工程。工程實施以來,有效調動了自治區作家的創作積極性,內蒙古作協共收到申報作品347部,通過專家評選,61部作品入選,25部作品已出版,出版的作品社會反響和市場反映良好。其中,《毛烏素綠色傳奇》獲第6屆魯迅文學獎,實現了內蒙古文學的新突破,并且榮獲全國、自治區“五個一工程”優秀圖書獎。長篇小說《滿巴扎倉》在《人民文學》中文版、英文版以頭條位置向世界進行推廣。
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自治區作協把深入貫徹落實講話精神作為工作的主題主線,著力在領會精神實質、提升學習效果上下功夫。完善重點作品創作扶持機制,探索催生文學精品的方法和手段。以工程為推手,進一步強化精品意識,積極探索催生精品的途徑和方式,調動優勢資源向重點題材、重點項目、重點作家傾斜,將“草原文學重點作品創作扶持工程”升級為“草原文學重點作品創作扶持工程·重大題材寫作計劃”。寫作計劃強化內容建設的針對性與計劃性,以與學界同步用力的辦法提高內蒙古作家對題材意義的認知高度與挖掘深度,預計用5年左右的時間,推出一批有影響力的重大題材作品。
加大文學人才培養力度
自治區作協重視機制創新,以三級人才梯隊建設選拔、扶持優秀文學人才。目前,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已達2761人,其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302人。這支隊伍是我區作家的人才庫。通過實施作家簽約制,一批有實力、有朝氣、有責任感并各具風格的草原作家納入了視野。聚沙成塔,草原作家集群效應日益凸顯。“草原文學重點作品創作扶持工程”推出了一批優秀作品,也凝聚、培養了一批內蒙古的優秀作家。同時,得益于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對文學事業的重視和支持,內蒙古作協根據文學人才創作、成長的需要,因地制宜抓好文學培訓。近幾年,內蒙古作協向魯迅文學院高級研修班、少數民族作家班、內蒙古文學創作研究班推薦200多名中青年作家參加培訓,這些作家已逐漸成為我區文學事業的中堅力量;自治區作協與《民族文學》雜志社等單位聯合舉辦作家改稿班、兒童文學及青年作家培訓班;鼓勵蒙古語作家參與網絡文學創作,舉辦4屆蒙古語網絡文學大賽;注重中青年文學人才的發現和培養,努力接續新生力量,保持文學創作人才的薪火傳承。
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掛聯活動”,引導作家深入基層,講好草原故事。2015年,內蒙古作協在作家簽約制的基礎上開展了為期3年的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掛聯活動”,即作家在旗縣、蘇木(鄉鎮)掛任一定職務,并在掛職轄區確定一個貧困戶作為聯系點,在體驗民生、了解民情的同時,為聯系的貧困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扶。自治區作協引導作家圍繞重點地區、重點題材、典型人物等選擇好深入生活的聯系點,在項目統籌、資金投入、協調基層等方面給予支持,使實踐活動在基層立得住、扎下根。同時,依托現有的正鑲白旗創作基地和扎賚特旗創作基地,積極開展文學講座、寫作指導,將創作基地與“結對子、種文化”結合起來,提倡作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當地提供文化支持或文學服務。自治區作協根據作家不同創作需求,組織多種主題的作家深入生活小分隊,也積極鼓勵作家自行聯系點、聯系戶,了解社情民意。
組織各類文學評獎和文學活動
精心組織文學評獎,充分發揮文學評獎對文學價值取向和發展方向的有效引導;加強文藝評論,搭建平臺,努力營造文學創作的良好氛圍。把握正確導向、促進文學繁榮是文學工作的根本原則。我區積極推動文學創作“索龍嘎”評獎改革,改進評獎辦法和程序,突出精品導向;完善評獎機制,最大化保障評獎的公開、公正、公平。評獎過程首次實施全門類閱讀制,評委閱讀所有申報作品;實名制投票,四輪投票一評到底;四輪投票結果均于當日在網絡公布,接受社會監督;三四輪投票時,邀請公證人員現場公證;設置監審組,監審審讀、討論、評獎全過程。這些走在全國前列的評獎措施,增強了文學評獎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擴大了獲獎作品的社會影響力。自治區作協積極組織作家參評全國各類文學大獎。5年來,有1部作品獲魯迅文學獎,4部作品獲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1部作品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71部作品獲自治區文學創作“索龍嘎”獎,21部作品獲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25部作品獲“朵日納”文學獎,2部作品獲烏蘭夫基金獎;1人獲《人民文學》獎,1人獲詩刊獎。
為深入打造“草原文學”品牌,集中展示草原作家群的最新創作成果,近年來自治區作協組織各類研討會、修訂會、研評會60多次,擴大了草原文學的社會影響力。從2014年開始,內蒙古作家協會委托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專業團隊撰寫蒙漢文《內蒙古文學年度發展狀況報告》,報告從小說、詩歌、散文等9個方面對年度文學發展狀況做了較為準確的統計和專業的總結,為內蒙古文學史留下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針對評論滯后的現狀,“草原文學重點作品創作工程”引入專家提前指導機制、專家組審讀模式,全程跟蹤、把關作品的質量,創作和評論實現了有效的良性互動。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精心組織各類文學活動,繁榮發展草原文學。自治區作協精心謀劃、認真組織,結合自治區成立70周年、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草原文化節、中國夢文學作品創作、“放歌草原·書寫百姓”等重大活動,組織開展了文學采訪、文學評論、創作研討、評獎表彰等一系列具有導向性、示范性的活動。舉辦蒙古族現代文學奠基人納·賽音朝克圖誕辰10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舉辦內蒙古當代蒙古族詩人研討會,回溯蒙古族當代文學精品經典。舉辦6屆草原文化節蒙漢文詩歌朗誦會,舉辦建黨90周年蒙古語電視詩歌朗誦會。推出公益性、學術性、高品位的“內蒙古文學大講堂”,雷達、施戰軍、梁鴻鷹、包明德、阿來均做客文學大講堂。實施“放歌草原·書寫百姓”主題文化實踐活動,組織作家采寫感動內蒙古人物。舉辦內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三少”民族文學筆會,促進“三少”民族文學創作。開展了以“草原人與中國夢”為主題的征文活動并結集出版了《草原人與中國夢》。與蒙古國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作家協會與蒙古國作家協會開展文學交流與合作的協議》,加強對外交流。一系列活動的成功舉辦,達到了團結隊伍、展示成果、培養人才的目的,對推動自治區文學創作的繁榮起到了重要作用。
加強母語創作和文學翻譯
加強母語創作和文學翻譯,加快少數民族文學的繁榮和發展。自治區作協舉辦少數民族文學論壇,以及少數民族作家改稿班和筆會,推動少數民族文學的繁榮與發展。依托中國作家協會少數民族發展工程,自治區作協組織翻譯家翻譯、編輯、出版了2012、2013、2014年度《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粹蒙古文卷》,每年5卷,共15卷;編輯《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集》5卷,《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翻譯作品選粹·蒙古族卷》3卷;23部作品入選“中國作家協會少數民族作家重點作品扶持選題”,4部作品入選“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工程翻譯出版扶持民譯漢工程”。
我區近年來以“草原文學重點作品創作扶持工程”、作家簽約項目、作家掛聯活動、會員制為推手,形成了文學人才的梯隊建設;開設內蒙古文學大講堂,啟動文學年度發展報告,營造良性的文學發展生態;大力發掘、培養、扶持青年文學人才,加大培訓力度。一系列舉措,對自治區文學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助推我區文學創作繁榮發展,迎來收獲的季節。
(作者系內蒙古作協副秘書長)
責任編輯:張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