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魯定偉
摘要:通過對更戛鄉核桃產業發展現狀的調查,分析了更戛鄉核桃產業存在的重造輕管、投入不足、單產低、缺乏有規模的經營實體、缺乏品牌產品、效益低等問題,提出了從種植為重轉向管理為重,增加投入,扶持引導實體龍頭企業發展,以質量、特色為方向,創建品牌產品,提高產業效益的轉型建議,以期供核桃生產者參考。
關鍵詞:林業;更戛鄉;核桃產業;轉型
中圖分類號:S66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5006703
1更戛鄉概況
更戛鄉位于昌寧縣南部,鄉政府駐地距縣城79 km,全鄉國土面積547 km2。境內海拔670~2236.7 m,年平均氣溫15.9 ℃,平均降雨量1324 mm。鄉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的變化,全鄉形成了低熱、溫熱、溫涼、高寒四個氣候類型。2015年底,全鄉共有11個村民委員會,147個村民小組,5686戶農戶,總人口24551人,其中農業人口5656戶23858人,居住著漢、苗、傈僳、布朗等9個世居民族。全鄉共有耕地3.8萬畝,其中旱地2.68萬畝,水田1.12萬畝;有森林55.8萬畝,森林覆蓋率68%,其中,核桃為主的經濟林果面積16.54萬畝,人均擁有經濟林果面積達7畝。
2更戛鄉核桃產業現狀調查分析
2.1核桃種植的歷史
更戛鄉核桃種植歷史悠久,根據米河、木瓜樹等村現存的核桃古樹分析,更戛鄉在明、清時代就開始種植核桃,距今已有300年以上的種植歷史。在新中國成立前,核桃主要作為高檔果品和油料原料,做副業在四旁零星種植,除嫁接外很少對其實施其它管理措施。
2.2核桃的面積、產量、戶效益情況
到2015年底,經多年的發展,更戛鄉核桃種植面積已達16.54畝,占國土面積的20.16%,全鄉有5686戶農戶,其中5160戶農戶種植核桃。全鄉所有適宜核桃生長的山地、部分茶地都種植了核桃,部分林地種植的也是核桃。在核桃面積中,有97400畝的核桃掛果,產核桃干果2286 t,農民銷售核桃收入5486萬元。全鄉核桃收入在1~2萬元的農戶有235戶,2~3萬元的農戶有57戶,5萬元以上農戶有21戶。
2.3核桃的品種情況
更戛鄉氣候、土壤適宜核桃的生長,長期的生產中,群眾不斷引進和培育核桃品種,現種植成規模的有大泡核桃、細香核桃、大尖嘴核桃3個品種。其中細香核桃面積產量最大,面積達91500畝,產量達1410 t;大泡核桃面積68000畝,產量730 t,大尖嘴及其它核桃品種5000畝,產量達146 t。
2.4農戶的生產技術
核桃產業是更戛鄉的傳統產業,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更戛鄉人民總結出了豐富的種植經驗,特別是近百年來,不斷總結自己成功經驗的同時,學習引進運用外地的先進技術,形成了成熟的、科學的、先進的泡核桃生產種植方法。群眾總結出高海拔地區嫁接大尖嘴核桃、土地瘦薄地區嫁接發展細香核桃、一片核桃地里保留幾株鐵核桃做授粉樹等一整套成熟的核桃生產技術。
2.5核桃種植單位面積、產量、效益情況
更戛鄉現有核桃掛果面積97400畝,因85%以上為初果期幼樹,平均每畝生產核桃23.47 kg,畝產值563元。
2.6核桃銷售企業情況,產品品牌情況。
更戛鄉境內有工商注冊核桃生產加工企業1戶,有農戶作坊初級加工企業10戶,年加工生產核桃干果300 t,加工生產核桃鮮果250 t(折干果135 t),農戶自行加工干果186 t,其余約1665 t的核桃未進行脫青皮加工就被商販帶青皮收購后運回昌寧縣城等地的核桃加工企業、作坊加工。境內核桃生產加工企業、作坊主要從事核桃鮮果的加工,銷售的產品以大袋裝核桃干果為主,多銷售給縣城等地的核桃加工廠作為核桃仁、包裝核桃果、核桃炒果等產品的原料。鄉境內企業和工商注冊農戶現暫無注冊的核桃商標,無直接上架銷售的品牌產品。
3更戛鄉核桃產業發展制約因素分析
3.1技術因素
在300多年的核桃生產實踐活動中,更戛鄉人民不斷地歸納、創新,積累了豐富的核桃生產經驗,總結出了一整套成熟的核桃種植方法。但因更戛鄉位處貧困山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以年代為縱坐標,更戛鄉核桃生產技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而以全國其它核桃產區為橫坐標,更戛鄉的核桃生產技術進步較小,更戛鄉現有的5160戶核桃生產農戶中,僅有少數農戶進行簡單的幼樹截頂芽促發分支、放漿促產等樹體管理工作,且實施不科學。現種植的核桃很少進行定干整形,樹體放任生長;種植密度也不合理,許多新植核桃每畝達20株,核桃未經過豐產期產量就嚴重下降。種植在耕地中的核桃以耕代撫方式進行中耕撫育,肥料能滿足核桃生長要求;分布于四旁和為純林地的核桃則許多未進行中耕管理,未根據核桃樹生長地塊的肥力情況進行專項施肥。全鄉除部分核桃開展冬季樹干涂白外,開展以預防為主的病蟲害防治措施的很少。全鄉種植的大泡核桃、細香核桃雖是良種,但已是幾代人種植的品種,在它們中已有一些栽培性狀出眾的單株,但沒有進行系統科學的選育,良種發展滯后。總之,更戛鄉核桃生產技術與發達地區距離有拉遠的趨勢。
3.2產品因素
更戛鄉核桃生產歷史悠久,鄉內氣候、土壤適宜核桃的生長,年產核桃干果已達2286 t,但至今,更戛鄉無核桃注冊商標,產品主要是外地加工廠的原料,是初級產品,知名品牌產品更是沒有,產品的優質因素未能發揮,產品的價格低,缺少產業鏈和產品的附加值。
3.3習俗因素
更戛鄉是核桃生產老區,鄉內氣候、土壤適宜核桃的生長,過去在四旁只需泡核桃嫁接成活,一些核桃群眾不進行專項的管理,也能長成大樹,果實累累,如木瓜樹村一碗水村民小組一農戶有一株細香核桃古樹,樹高25 m,胸圍6.55 m,冠幅26 m×30 m,樹冠投影面積660 m2,近20年來,每年產鮮果900~1000 kg,折合干果540~600 kg,其中2013年單株外售鮮果813 kg,收入9756元,2014年單株外售鮮果965 kg,收入12428元,2015年單株外售鮮果840 kg,收入10902元。加之林業等政府部門曾經推廣的生產技術有個別不適用于當地的核桃生產,導致群眾學習和實施適用核桃生產技術的欲望不足。
3.4政策的因素
過去政府部門對核桃種植的投入以種植環節為主,每畝投資30元,只夠種苗費,肥料、農藥、管理、施工勞務、技術培訓等費用缺乏,而更戛鄉核桃從種植到投產要8~10年的時間,種植后每畝每年還需投入50元~100元的管護費。規模以上種植核桃的還需增加每畝150元的管護費等固定資產投入,政府投資缺口大,缺乏投資的連續性。
3.5經營模式的因素
根據調查,更戛鄉現連片種植核桃面積超過105畝的農戶或承包種植戶僅有31戶,面積2800畝,僅占全鄉種植面積的1.69%。其余98.31%的核桃由5129戶農戶種植。而美國全國130多萬畝的核桃,僅有5300戶種植,平均每戶種植核桃245畝。農戶種植戶數多,單戶農戶種植面積小,造成單位產品技術、設備等投入量高,科技推廣難度大。
4更戛鄉核桃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4.1氣候土壤適宜核桃的生長
更戛鄉地處北回歸線北側的低緯度高原山區,也是高原亞熱帶南、北兩個氣候區域的交錯過渡地帶,正處溫涼濕潤氣候區。溫暖濕潤的氣候,發育出了肥沃、深厚的土壤。又因更戛鄉地處亞歐板塊和印支板塊的縫合線上,所以皺褶多、巖石破碎、疏松、土壤含石量高、附著于石礫上的游離態水份多、腐殖酸含量高。是核桃生長的最適宜區。
4.2有群眾基礎
更戛鄉核桃生產歷史悠久,核桃一直是山區群眾的傳統產業,群眾有種植核桃的習慣,核桃產業發展的群眾基礎好。
4.3有一定規模的面積、產量基礎
更戛鄉核桃產業經多年的發展,核桃種植面積已達16.54萬畝,掛果投產面積9.74萬畝,年產核桃干果2286 t,已具備一定的面積產量。
5更戛鄉核桃產業發展轉型的建議
根據以上的分析,更戛鄉核桃生產很有必要由種植為重轉向管理為重,由粗放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型。建議更戛鄉轉變核桃發展觀念,由發展種植面積轉向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核桃單產和品質、培育種植和加工龍頭經營戶,創建核桃知名品牌,提升核桃產業的整體實力。
5.1提高核桃產業發展轉型重要性的認識
要廣泛宣傳,從鄉領導干部到種植核桃的群眾,充分認識核桃產業發展轉型是產業升級,提高核桃產業經營效益的科學選擇。
5.2由面積擴張轉向提高經營水平,提高單位效益
核桃面積產量上,放棄非適宜區4.54萬畝的核桃種植土地用于生態林建設,將更戛鄉的核桃面積控制在12萬畝左右,淘汰生產條件差、不適宜核桃生長的地塊,集中資源經營基礎好、有發展潛力的核桃園。在產業經營中,加大核桃生產技術的推廣輔導力度,積極爭取各級對核桃的中耕撫育、病蟲害防治的投入,穩定核桃豐產樹的樹勢,加快核桃中幼樹的生長,提高核桃單產,力爭5年內將全鄉核桃掛果面積增加到11萬畝,掛果樹平均單產從目前的每畝23.47 kg提高到80 kg,年產核桃8800 t。
5.3扶持核桃培育種植和加工龍頭
選擇20戶左右的核桃種植農戶和2戶左右的核桃加工企業,每年為他們爭取一定的核桃發展資金,加強他們的技術推廣力度,指導他們開展無公害生產,實現核桃標準化生產,跟上食品生產無公害、綠色安全的發展潮流,生產消費者喜愛的無公害的核桃產品,適應市場的需求,提高核桃整體效益,成為核桃產業的示范樣板和龍頭,帶動群眾實施核桃標準化種植。同時,積極支持核桃加工企業注冊核桃商標,開發核桃產品,開展核桃精深加工,生產消費者喜愛的產品,提高產品品質,創建知名品牌產品。
5.4發動群眾開展核桃撫育管理
調整核桃的現有密度,從形成合理的株行距入手,指導群眾科學定干,合理整形,適時開展中耕施肥。
5.5實施良種戰略
積極支持鼓勵單位和個人在現有的核桃良種基礎上,開展核桃選育工作,對現有的核桃良種中經營性狀表現較好的單株進行選育研究,培育出適宜更戛鄉種植、經營性狀比現種植品種好的栽培種。
參考文獻:
[1]魯定偉.昌寧縣核桃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云南林業,2009,166(3):52~53.
[2]云南省昌寧縣氣象站.昌寧縣農業氣候區劃[R].昌寧:云南省昌寧縣氣象局,1984.
[3]昌寧縣土壤普查辦公室.昌寧土壤[R].昌寧:昌寧縣土壤普查辦公室,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