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
摘要:分析了大姚縣天保工程一期建設取得的成效,針對二期工程建設面臨的困難,從森林管護、基礎設施建設、質量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實施二期工程建設的對策,以期更好地推進天保工程建設進程,發揮天保工程的效益。
關鍵詞:林業;天保工程;成效;對策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5010302
1工程實施成效分析
1.1生態效益
隨著森林資源總量不斷增加,生態環境明顯得到改善。大姚縣全面啟動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后,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實施天保公益林建設33.218萬畝(其中人工造林1.8745萬畝、人工模擬飛播造林3.6萬畝、人促更新1.965萬畝、封山育林25.7785萬畝),投入資金1810.36萬元。通過加強對農民自用材、群眾生活燒柴的采伐管理,加大森林管護和公益林建設力度,森林資源恢復和增長速度加快,森林面積和林分質量得到大幅度增加和提高,森林保水保土能力增加,自然災害明顯減少,野生動植物生長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天然林是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地,天保工程的實施,促進了森林資源的保育和休養生息,森林質量不斷提高,使野生動植物生存環境得到改善,動植物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得到保護。同時,隨著林草植被的增加,物種豐富度不斷提高,種子植物由1998年的136科、1148種增加到143科、1334種。如今列入國家二類保護的獼猴、黑熊等動物在灣碧、趙家店、三臺、鐵鎖又重新出現;麻雀等野生動物數量逐年增多;野生藥材、野生食用菌等林下資源也不斷增多。
1.2社會效益
妥善分流安置職工,林區社會安定團結。通過森林管護、公益林建設、一次性安置等途徑,共分流安置縣森工企業人員135人,其中85人轉向森林資源管護、公益林建設等,一次性安置50人,為天保工程的順利實施創造了重要條件。森林資源管護工作基本做到了山上、山下、主要路口、交通要道層層都有護林員,確保了森林資源安全。職工的妥善分流安置,緩解了林區的就業壓力,維護了社會穩定,同時,森工企業從森林采伐轉向營造林和森林資源管護,采伐區已轉變為保護區,砍樹人已逐步轉變為種樹人和護林人,解決了森工企業面臨的資源危機和經濟困難,確保了林區社會安定團結,促進了工程區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為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培養了大批的“兩委”干部。實施天保工程,除分流安置森工企業職工外,每年還聘請500多名農村勞動力作為護林員進行森林管護。
1.3經濟效益
(1)縣委、縣人民政府充分發揮縣域特色,確立了把核桃作為大姚縣山區、半山區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最具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的指導思想,明確了核桃產業發展的工作思路,出臺了《中共大姚縣委、大姚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核桃產業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核桃產業發展,建設“中國核桃之鄉”,以核桃為主的特色經濟林產業和以野生食用菌為主的非木產業已成為大姚縣山區、半山區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經濟來源。
(2)林業基礎設施逐步夯實。依托天保工程建設,積極爭取上級林業主管部門的資金扶持,全縣新修林區公路74 km,修復林區公路111 km;新建管護站(所)41處3390 m2;新建天保標志碑16個;新建成了450 M森林防火通訊網絡等。林業基礎設施逐步夯實,基層站(所)職工生活、工作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為實施好天保工程創造了必要的條件,森林資源管護支撐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
2二期工程主要目標及任務
到2020年,實現森林資源從恢復性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全縣新增森林面積10.5萬畝,凈增森林蓄積302.68萬m3,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6.34%,林分質量明顯提高;實現生態狀況由逐步好轉向明顯改善轉變,水土流失明顯減少,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加;實現林區經濟社會由穩步復蘇向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轉變,妥善安置灣碧林場森工企業47名職工、云南省金沙江木材水運局大姚營林處175名職工、楚雄林業局天然林資源保護管理中心大姚管護所25名職工就業,為林區農民年均提供593個森林管護崗位,林業總產值達到56億元以上,林區民生明顯改善,林區社會和諧穩定。
大姚縣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二期主要任務是繼續加強464.5612萬畝的森林管護,其中重點管護227.88萬畝(國有林管護面積56.95萬畝,集體所有的國家級公益林113.96萬畝,集體所有的地方公益林56.97萬畝);一般管護236.6812萬畝。公益林建設任務為18萬畝,其中人工造林3萬畝、封山育林15萬畝;力爭完成森林撫育面積7.3584萬畝。
3實施天保工程二期存在的難題
3.1森林管護落實難
大姚縣林業改革發展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還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森林管護面積大,管護經費不足,管護人員少。二是部分林農自我管護的積極性不高。由于國家對天保工程區的天然商品林的采伐經營政策還不配套,這一部分林農既不能對商品林林木進行采伐創收,又未獲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導致林農自我管護森林資源的積極性不高。三是國有林場缺乏轉型發展資金。大姚縣三個國有林場除發展核桃、華山松外,在林場轉型發展中,也曾嘗試發展過種植花椒、桔子、芒果、板栗等經濟林果和養殖牛、羊、馬等養殖業,但皆因缺乏項目、資金和科技支撐而未實現長足發展。四是保障體系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一些邊遠山區森林資源管護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差,仍有部分管護點至今未通水、電、路。
3.2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管護站點、道路、通訊、用水、用電以及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給森林管護、營林生產、火災撲救等帶來很多不便和困難,影響了林區的健康、快速發展。
3.3森林管護隊伍人員不足,整體素質不高
按每名護林員管護2500畝計算,全縣56.95萬畝國有林、170.93萬畝集體和個人所有的生態公益林(重點管護)需912名護林員,一般管護236.6812萬畝集體和個人所有的商品林需473名護林員,而現僅有護林員667名,并基本是從村民中選取錄用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這一情況,導致護林員對林業的政策、法律法規學習和理解困難,責任心不強,影響了重點公益林和國有林的管護。
4建議與對策
4.1加強天然林資源森林管護的主要對策
繼續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嚴格執行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的政策,停止縣域內一切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加強林政管理,嚴格森林資源保護,資源管理和林政執法是確保森林資源安全的有力保障。天保工程區的林政管理,一是對集體商品林采伐、國有中幼林撫育和中低產林改造的采伐管理,嚴格執行森林采伐限額制度,杜絕超限額采伐,從作業設計開始對采伐的各個環節嚴格把關;二是對亂砍濫伐、非法侵占林地的違法犯罪行為,依法嚴厲打擊;三是資源林政管理的能力建設,加強資源林政管理的隊伍建設,加強人員培訓,并購置必要的設備、設施和裝備;四是鄉鎮林業工作站的建設與天保工程管護站統籌考慮,構建必要的管護房和設施、設備、裝備;五是對木材經營加工與利用進行有效管理,合理確定木材經營加工企業的布局、數量和規模,建立健全市場準入制度,提高準入門檻,提高對采伐木材的綜合利用水平。天然林具有較強的生態功能和自我調節能力,是物種的基因庫,其生物多樣性是人工林無法比擬的。因此,大姚縣要在繼續管好現有森林資源的同時認真實施和完成天保工程建設任務,需努力抓好森林管護工作的制度創新,研究新對策,制定新措施。做到依法依章管護好林地,抓好林政資源管理森林防水、森林病害防治、科技興林等各項工作,促進天然林蓄積、面積快速增長和森林質量的提高,實現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66%以上的林業建設目標。
4.2提高公益林建設單位面積投資力度
在遵循實施方案的基礎上,實施后經檢查成活率在85%以上撥付30%的工程款,1年后驗收合格者納入年度作業設計,撥付50%工程,2年后驗收合格成活率在85%以上撥付20%的工程款,真正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多部門、多渠道爭取資金投入,提高公益林建設單位面積投資力度,在天保公益林建設人工造林資金有限的條件下,努力爭取地方政府加大對天保公益林建設的投入,解決天保公益建設的補助標準,建議把低效林改造、征占用林地異地造林等項目建設與天保工程人工造林項目相整合,爭取天保公益林建設每畝綜合投資在1000元以上,加大對天保公益林建設的投入,確保天保公益林建設取得實效。
4.3擴大天保工程廣度
天然林所發揮的生態效益雖遠大于人工林,但很多人工林能發揮的生態效益也不能低估,且納入天保工程森林管護范圍的林木或林地與未納入工程管護補助的人工林林木或林地所處的地位沒有嚴格的區分標準,只不過是人為地按林分起源劃分為小班。為了便于管護、發揮更大森林生態效益,應把部分人工林也納入天保工程補助范圍,可每年給予林權所有者一定的生態效益補償。
參考文獻:
[1]劉永紅,倪嶷.天保工程二期政策及相關問題解讀[J].林業研究,2011(9):19~21.
[2]趙樹叢.全面把握天保工程的新形勢深入推進天保工程二期建設[J].林業研究,2011(9):77~79.
[3]大姚縣林業局.2013年林業統計年報[R].大姚:大姚縣林業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