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英霞



[摘要] 目的 對比分析卡博平與拜糖平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臨床療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選自2015年1—12月期間該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7例,依據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卡博平組64例與拜糖平組63例。卡博平組口服卡博平,拜糖平組口服拜糖平。兩組療程均為3個月。比較兩組治療療效,治療前后糖代謝水平、空腹胰島素、HOMA-IR及HOMA-β水平變化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卡博平組與拜糖平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空腹胰島素、HOMA-IR及HOMA-β治療后均下降(P<0.05);卡博平組空腹胰島素、HOMA-IR及HOMA-β治療后低于拜糖平組(P<0.05);兩組FPG、HbA1c、2hPG治療后均下降(P<0.05);卡博平組FPG、HbA1c、2hPG治療后低于拜糖平組(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卡博平與拜糖平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療效相當,安全可靠,卡博平改善糖代謝及改善胰島功能明顯優于拜糖平。
[關鍵詞] 卡博平;拜糖平;2型糖尿病;療效
[中圖分類號] R9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1(a)-0015-03
2型糖尿病屬常見的進行性的一種代謝紊亂性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發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從而使患者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1]。現代醫學認為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環境因素、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而致使發生以胰島素抵抗為主以及伴胰島素分泌相對或絕對不足的疾病過程。2型糖尿病會致使機體各種臟器組織的損傷及衰竭,尤其對心血管、腎臟、神經更為明顯,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負擔。因此,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方法尤為重要。筆者該研究旨在對比分析卡博平與拜糖平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臨床療效及其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自2015年1—12月期間該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7例,均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1999年頒布相關標準:空腹血糖(FPG)≥7.0 mmol/L、餐后2 h血糖(2hPG)≥11.1 mmol/L。入組的127例患者中,男性患者79例,女性患者48例;年齡41~75歲,平均年齡(58.93±6.74)歲;病程2~16年,平均病程(8.97±1.54)年;體重指數(BMI)19.28~30.78 kg/m2,平均BMI(25.74±4.31)kg/m2。依據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卡博平組64例與拜糖平組63例。其中卡博平組男性36人,女性28人;拜糖平組男性33人,女性30人。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入組標準及排除標準
入組標準:①符合2型糖尿病相關診斷標準者;②年齡40~75歲;③簽訂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1型糖尿病;②合并肺、肝、腎、心等功能嚴重異常者;③糖尿病急性并發癥者;④對該研究應用藥物過敏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用常規對癥治療,包括:糖尿病膳食指導與運動指導,對于合并代謝紊亂和高血壓者應用調脂和降壓治療。卡博平組:口服卡博平50 mg/次,3次/d;拜糖平組:口服拜糖平50 mg/次,3次/d。兩組療程均為3個月。
1.4 療效標準
① 顯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以及患者血糖基本降至正常范圍,2hPG下降>4.5 mmol/L,FPG下降>2.8 mmol/L;②有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以及患者血糖明顯改善,2hPG下降2.2~4.5 mmol/L,FPG下降1.1~2.8 mmol/L;③無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以及患者血糖、2hPG、FPG均較治療前無改善。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空腹胰島素、胰島素抵抗性(HOMA-IR)、胰島β細胞功能(HOMA-β)治療前后變化,其中對HOMA-IR、HOMA-β以穩態模擬評估法進行評估計算,HOMA-IR=FPG×FINS/22.5,HOMA-β=20×FINS/FPG-3.5;②觀察兩組糖代謝水平治療前后變化,包括FPG、HbA1c及2hPG;③觀察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6 統計方法
數據應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卡博平組與拜糖平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空腹胰島素、HOMA-IR及HOMA-β變化比較
兩組空腹胰島素、HOMA-IR及HOMA-β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空腹胰島素、HOMA-IR及HOMA-β治療后均下降(P<0.05);卡博平組空腹胰島素、HOMA-IR及HOMA-β治療后低于拜糖平組(P<0.05)。見表3。
2.3 兩組糖代謝水平比較
兩組FPG、HbA1c、2hPG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FPG、HbA1c、2hPG治療后均下降(P<0.05);卡博平組FPG、HbA1c、2hPG治療后低于拜糖平組(P<0.05)。見表4。
2.4 不良反應
卡博平組用藥期間發生低血糖6例,惡心、嘔吐7例,頭痛4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6.56%;拜糖平組用藥期間發生低血糖8例,惡心、嘔吐6例,頭痛5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0.16%。所有患者不良反應均為輕微反應,且均經對癥處理緩解,不影響治療。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拜糖平是一種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該藥物能夠可逆地抑制小腸絨毛上的多種α-葡萄糖苷酶活性,且能夠延緩或減慢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可延遲來自低糖、多糖及雙糖的葡萄糖吸收,且對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具有降低作用,同時還能夠較好的降低餐后血糖[2-3]。卡博平也為一種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該藥物能夠通過競爭性抑制小腸上皮刷狀緣葡萄糖淀粉酶、胰酶α淀粉酶、蔗糖酶,阻止1,4糖苷鍵的水解,從而延緩蔗糖和淀粉的消化吸收,以及抑制餐后血糖水平增加,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空腹血糖,同時還能夠相應減弱對胰島的刺激作用,保護胰島功能。筆者該研究結果表明,卡博平組與拜糖平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拜糖平和卡博平治療療效相當。
FPG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關注的指標,該指標能夠預測餐后高血糖的程度以及預測餐后血糖至基線的波動幅度,且當HbA1c>10.2時,FPG對整體血糖貢獻值在70%左右,因此,FPG為推動HbA1c達標的重要因素。由此可知,改善總體血糖控制首先控制FPG。HbA1c代表了8~12周血糖的平均水平,該指標不僅為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標,同時也與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呈正相關性[4]。筆者該研究結果表明,兩組FPG、HbA1c、2hPG治療后均下降,卡博平組FPG、HbA1c、2hPG治療后低于拜糖平組,提示卡博平降低FPG、HbA1c、2hPG水平由于拜糖平。近年來研究報道表明,當β細胞與高濃度葡萄糖長期接觸能夠出現不可逆性改變,稱為“葡萄糖毒性”,而當β細胞與高濃度葡萄糖短期接觸時,則會出現可逆性功能缺陷,稱為“葡萄糖失敏感”,故而可見長期高血糖能夠會使β細胞分泌胰島素受到一定抑制。筆者該研究結果表明,兩組FPG、HbA1c、2hPG治療后均下降,卡博平組FPG、HbA1c、2hPG治療后低于拜糖平組,提示卡博平降低FPG、HbA1c、2hPG水平優于拜糖平。此外,所有患者不良反應均為輕微反應,且均經對癥處理緩解,不影響治療,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拜糖平和卡博平治療安全性良好。
綜上所述,卡博平與拜糖平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療效相當,安全可靠,卡博平改善糖代謝及改善胰島功能明顯優于拜糖平。
[參考文獻]
[1] 夏真芳,楊土保.2011年海口市美蘭區居民2型糖尿病流行病學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 2012, 19(7):1081-1083.
[2] 張敏, 陳景言,陳樹,等.拜糖平聯合西格列汀治療餐后血糖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糖尿病雜志, 2015, 17(8):735-738.
[3] 李倩.黃連素、拜糖平聯合耳穴貼壓治療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療效觀察[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19(3):221-222.
[4] 徐珂.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在糖尿病診斷中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4, 21(13):75-77.
(收稿日期:2016-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