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前+薛丹

漫步盤龍江畔,草長鷗飛,河水澄澈,“仿佛又回到了童年記憶中那條美麗的盤龍江”。昆明市民李聰說。
2016年12月16日,由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牽頭開展的市民巡河活動在盤龍江舉辦,百余位“市民河長”參加了巡河,“盤龍江的水越來越清了,也沒有了前些年的臭味,沿岸都種植了大量樹木花草。”作為昆明市民,同時也是“市民河長”單位——富滇銀行滇池支行下轄聯發支行行長李聰非常感慨。
“市民河長”由熱愛昆明、熱愛滇池、熱心環保、關心滇池保護治理的社會組織、團體、機構、企業或個人擔任,讓他們參與、感受、見證河道整治帶來的變化,并給保護治理工作提出建議和意見,每條河道由一個社會團體及若干個人集體擔任。
全國首創“河長制”
時間往后推,2016年12月19日,巡查完老運糧河五華段的陳偉在巡查日志上寫道:小路溝有垃圾,需要清理;小路溝灌木生長較快,需要修剪。
當月,整改措施及意見反饋便有了回應:五華區環境衛生管理處于2016年12月27日完成垃圾清理21噸,五華區園林綠化局完成每日保潔20000平米,除草3200平方米,喬木刷白。
老運糧河起于昆明城郊區,穿過鬧市區,止于草海,是昆明城區12條防洪排澇河道之一。昆明市五華區區委副書記、代區長陳偉是老運糧河五華段的段長,他每個月都要來這里巡查,并將巡查意見寫在日志上。
這是昆明五華區專門針對河長制落實做的巡查日志,“日志詳細記錄了河長、段長巡查發現的問題以及提出的解決辦法,所有情況一目了然。”云南省昆明市五華區水務局副局長李曉艷說。
實際上,早在2008年,昆明市委、市政府就已經把加快滇池治理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在“高原明珠”流域全面實行河(段)長負責制,并將“河長制”納入地方法規,形成長效機制,這在當時尚屬全國首創。
三級管理抓落實
什么是河長?誰是河長?在昆明,由市(委)政府主要領導擔任全市的總河長,市政府分管領導擔任副總河長,市級四套領導班子中的省管干部和各縣區鄉鎮主要領導分別擔任市、縣(區)、鄉鎮的河長。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書記程連元就是盤龍江的河長。
“河(段)長作為河道管理責任人,其核心就是對河道水生態、水環境持續改善和斷面水質達標負領導責任,實行任期目標責任制。”昆明市水務局局長儲汝明說。
據了解,昆明市河道管理按照市、縣(市、區)、鄉(鎮、街道辦事處)三級管理體系進行管理,屬地各級政府為河道管理的管理主體。跨縣(區)的河道由市級領導擔任河長,各縣(區)主要領導擔任段長;不跨縣(區)的河道由各縣(區)主要領導擔任河長,所屬鄉(鎮、辦事處)主要負責人擔任段長。
河長要在每月最后一周內帶隊巡查河道綜合整治,河長助理每月不少于兩次對所負責河道進行巡查,段長每月要定期召開會議,市級責任單位則全程參加河長、河長助理巡河,并負責收集整理他們對河道綜合整治工作提出的要求和意見,提出具體的處理意見和措施要求。
這一切,都有著最嚴格的目標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對于河(段)長責任制落實不到位、河道綜合整治目標任務不完成、水質改善不明顯的責任單位及責任人,都會進行嚴厲的問責。
此外,2009年、2013年和2016年,在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的牽頭下,昆明市還成功舉辦了三屆“市民河長”活動,都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因為“河長制”,所以“河長治”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河長制”在昆明河道治理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河道生態環境和水質得到明顯改善的同時,河道治理是滇池治理的第一抓手,已成為共識。
僅在昆明五華區轄內,有4條入滇河道、22條支流溝渠,均屬滇池上游,全長64.47公里,覆蓋面積28萬多平方米。五華區水務局副局長李曉艷坦言,2008年以前,轄區河道附近滿布垃圾、污水橫流的情況確實存在。責任不明確,治理不長效,環保意識差等因素交織其中造成。
“治理的首要任務,就是截污,只有把污水截住,滇池才能治理好。”李曉艷表示。五華區針對性的從方向、目標、路徑、支撐、進度等環節人手,展開河道系統治理。通過對轄區入滇河道及支流實行大小網格化管理,大網格以盤龍江、大觀河、新運糧河、老運糧河4條主河道為單位,小網格以22條支流為單位,由各職能局主要領導負責,對責任支流水面、護岸河堤、綠化帶全覆蓋巡查監管。
昆明市晉寧區有7條入滇河道,原來由于缺乏治理,周邊廠礦企業排污,河道普遍污水橫流,氣味難聞。晉寧水務局滇管科科長黃林坤介紹,從2008年開始,晉寧開始嚴格落實河長制,對周邊污染企業進行治理,“該拆遷的拆遷,該停工整頓的停工,經過幾年的努力,如今包括東大河在內的幾條入滇河道環境都大為改善,水質改善很多,從以前的劣五類到現在的四類,今后將持續推進河長制,爭取幾條入滇河道水質都達到三類,成為市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
由于盤龍江等入滇河道穿越主城區,河道周邊住宅區密集,人口流動頻繁,違法排污、管道疏通及突發事件時有發生。為此,五華區水務(滇管)局專門牽頭,建立起由區環保局、園林綠化局、綜執局、交通運輸局、住建局、環衛處及各街道辦事處共同參與的“1+7”河道長效管理機制,確保河道后期維護等各項工作的持續運轉。
“‘1+7管理模式,解決了責任明確到部門,落實到具體負責人問題。河道沿線出現任何問題,都有相應的職能部門負責解決和整治。”李曉艷說。
在“1+7”管理模式基礎上,五華區還對人滇河道實行段長、分段長巡查制,對負責的河道實行“各負其責、分段包干、定期巡查”,規定段長每月帶隊進行一次巡查、段長助理每月不少于兩次巡查、河道分段長每月不少于三次對負責的河道進行巡查。
在最近一次的巡河日志中,詳細記錄著段長巡查發現的問題以及提出的解決辦法。通過細化河段長、分段長巡查范圍,進一步明確了各有關部門職責,落實各項河道管理工作,進一步發揮街道辦、社區(居委會)職能,強化社會監督力量,同時也提高了市民保護滇池的意識。
此外,五華還與區級相關責任單位簽訂目標責任書,確定“河道三包”的責任,形成區政府、街道辦、社區、村民小組、沿河單位及住戶的聯動機制。河道環境得到改善和提升,真正做到河道清潔有人管、河岸綠化有人護、違法行為有人查。通過綜合整治,入湖河道滇池水質改善明顯,昆明“母親河”重現鳥語花香。
滇池流域面積為2920平方公里,主要入湖河道有35條,盤龍江是其中主要的一條,滇池流域河(段)長責任制實施多年以來,河道及滇池水質明顯提升,生態景觀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如今,漫步盤龍江畔,規整清潔的步道,姹紫嫣紅的綠化帶,澄澈清明的河水,盤龍江已經成為市民散步休閑的好去處了。
市民薛女士住在云南龍泉路財大的小區,她每天都會帶著自己的寵物狗來盤龍江邊散步,“盤龍江是昆明的母親河,如今治理的非常好,沿途的環境可以媲美公園了,每天飯后來這里走走已經成了我的習慣了。”
“經過多年不懈的治理,現在盤龍江的水質為Ⅱ類到Ⅲ類之間的標準,達到飲用水的標準。盤龍江水質及周邊環境已大為好轉,成為了前來昆明過冬的紅嘴鷗白天最為聚集的地方之一。”五華區水務局滇池管理科科長劉鵬偉說。
如今,昆明已基本實現了36條出入滇河道以及滇池周圍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的截污導流,向河道直排污水的行為也基本消除;滇池流域河道生態景觀得到改善;滇池主要入滇河道水質不斷改善,主要入湖污染物濃度明顯減輕。
2016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在全國江河湖泊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為主要任務,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
下一步昆明市將進一步鞏固和完善滇池流域“河(段)長責任制”,以“河長制”實現河長治,促進水資源保護、河湖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修復、執法監管等工作的開展。到今年年底,昆明市將實現“河長制”全覆蓋,2020年底全市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