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夢琪
摘 要:以福州市潛在體育人口為研究對象,以潛在體育人口結構為研究內容,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對福州市潛在體育人口年齡結構、性別結構、文化結構、職業結構、城鄉結構進行了調查分析。根據結果提出建議,以期能有針對性地使福州市區潛在體育人口進一步轉化為體育人口,壯大福州市體育人口數量,為福州市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提供切實可靠的材料。
關鍵詞:福州市 潛在體育人口 結構特征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11(b)-0181-02
體育人口是指“每周身體活動頻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體活動時間30 min以上,每次身體活動中等強度以上?!斌w育人口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群眾體育參與狀況的重要指標。不斷地加強引導潛在體育人口,是發展和提高體育人口最便捷、最有效的辦法,從而不斷地增加體育人口的比重。該文中潛在體育人口是指雖然參加了體育活動,但都沒達到3個標準或達到其中的一個、兩個而沒同時達到三個的這些人群,也有學者稱此類人群為“準體育人口”。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該文以福州市潛在體育人口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學校圖書館、清華同方論文數據庫、維普數據庫、中國期刊網及該院資料室,查閱了關于潛在體育人口、體育人口、人口結構等方面的相關研究書籍和文獻,確定該研究的論域及所要依托的理論依據。
1.2.2 問卷調查法
問卷指標采用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的問卷指標,問卷是隨著福建省國民體質監測的調查進行發放與回收,向福州市264萬常住人口,其中城鎮人口111.14萬,鄉村人口152.84萬。(除學生人群以外)發放2 450份問卷,回收2 401份,有效問卷2 115份,無效問卷280份,有效率88.1%。
1.2.3 數理統計法
通過原始材料的錄入,運用SPSS 3.0軟件工具,對所獲得的材料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福州市潛在體育人口比例數
此次福建省城鄉居民參加體育活動情況調查結果顯示,福州市2 115個樣本中潛在體育人口661個,占總樣本的31.3%,體育人口286個,占13.5%,完全非體育人口1 168個,占總體的55.2%。其中體育人口的百分比與福建省體育人口平均比例16.7%相比低3.2%,可見福州市體育人口數量還相對較少,不過還存在31.3%的潛在體育人口,這個比例是體育人口的兩倍多,將近3倍,如何通過我們這些體育人的努力將其轉化為體育人口是我們當前的工作目標。
2.2 福州市潛在體育人口的性別結構特征
根據調查,福州市潛在體育人口,男性占44.0%,女性占56.0%,導致潛在體育人口女性比例多于男性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男、女生在身體素質上的差異造成的,性別差異對鍛煉次數的多少影響不大,但女性在時間、強度上的劣勢就比較凸顯,對于一般女性在大于30 min并且要維持中等強度的運動不易達到,這個就需要有一定的專業指導和鍛煉氛圍來提高女性的運動能力,可見通過合適的引導和女性自身的努力,大多數潛在的女性體育人口將轉變成體育人口。
2.3 福州市潛在體育人口年齡結構特征
據調查福州市潛在體育人口樣本中:20~44歲332個,占50.2%,45~59歲237個,占35.8%,60歲以上92個,占14.0%。調查表明福州市潛在體育人口中青年人最多,中年人居于第二,老年人較少,潛在體育人口的數量與年齡大小成反比,可以看出參加體育鍛煉的青年人群不僅是體育人口的主力軍,而且也是潛在體育人口的重要組成人群。中年人在體育人口中所占比例是最少的,而在潛在體育人口中的比例卻相當大,說明中年人不是沒有體育鍛煉的意識,只是因為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種因素限制,沒辦法保證足夠的運動時間和運動量,造成只能算是潛在體育人口而不是體育人口的尷尬局面。
2.4 福州市潛在體育人口文化程度結構特征
學歷水平和文化程度的高低不僅與體育人口的數量密切相關,同時對潛在體育人口的結構也產生巨大影響,并且基本成正比關系,調查結果顯示,在福州市潛在體育人口中文盲或識字不多的人數在樣本中17人,占2.6%,小學文憑59人,占8.9%,初中文化者95人,占14.4%,中專(含高中)文憑者205人,占31.1%,大學(含大專)學歷者284人,占43.0%。這就意味著要提升廣大福州市體育人口數量的基本策略和長遠方針是提高福州市公民的文化教育程度,通過文化教育,特別是體育教育,使體育生活化,科學的體育鍛煉能促進人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新的健康觀、價值觀得到普遍認同,深入人心,從而從本質上提升體育人口數量。
2.5 福州市潛在體育人口職業結構特征
調查數據顯示,福州市潛在體育人口職業結構特征有如下特點:職業技術人員占39.3%,無職業者占27.7%,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占18.2%,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占7.3%,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占5.7%,商業、服務業人員占1.2%,個體從業人員占0.6%。福州市潛在體育人群中職業技術人員,無職業者,農業、林業、漁牧、水利生產人員占了覺大多數的比重,三者比例之和共85.2%。而其余四大類職業只占了14.8%。
2.6 福州市潛在體育人口城鄉結構特征
調查表明,福州市潛在體育人口比例城鄉差距嚴重,農村人口只占12.9%,城鎮人口占87.1%。因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城鎮和農村在教育、文化、生活、基礎設施、公共體育場館設施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導致農村潛在體育人口比例大大低于城鎮。調查結果還顯示城鎮中的體力勞動者占44.6%,城鎮非體力勞動者占42.5%,說明在城鎮不論是體力型勞動者還是智力型勞動者的體育觀念、體育意識及體育態度是沒什么差別的。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福州市體育人口的數量低于福建省平均體育人口數量水平,福州市潛在體育人口的比例是體育人口比例的兩倍多,如何運用正確的策略、方針、措施、方法把大量的潛在體育人口轉化為體育人口是下一步群眾體育工作的目標。
(2)福州市潛在體育人口中女性所占比例明顯高于男性。
(3)福州市潛在體育人口年齡結構屬于“青年型”,青年人最多,中年人次之,老年人較少。
(4)福州市潛在體育人口與人們接受文化程度,教育程度有明顯的聯系,學歷越高的人群表現出更多的體育需求,參加體育鍛煉的意思更強。
(5)福州市潛在體育人口職業結構的特點表現為:職業技術人員最多,無職業者第二,農業、林業、漁牧、水利生產人員第三,并且這三者之和所占比例為85.2%,大大多于其他四大職業者從業人員的比例為14.8%。
(6)福州市潛在體育人口結構中,城鄉潛在體育人口比例嚴重失橫,城鎮潛在體育人口數量明顯多于農村,但城鎮中智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潛在體育人群數量上無較大差別。
3.2 建議
(1)利用媒介宣傳工具和思想教育手段,為開展各種各樣群眾體育活動提供輿論環境,利用精神教育和意識轉化促進全民健身計劃順利開展并取得預期目標。
(2)鼓勵各社區、街道居委會、村委會、各企業、事業單位,特別是婦聯的作用,發揮“半邊天”的力量,開展形式與內容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首先加大女性潛在體育人口向體育人口的轉化,使人們的體育意識物化為體育行為。
(3)在學校教育中完善體育教育工作,不僅要把“終身體育”的思想從兒童抓起,更要把“終身體育”的思想貫穿于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教育的從始到終?!坝兴悸凡庞谐雎贰?,只有人們腦中有了體育運動的思想,意識,人們才有進一步付出行動、去鍛煉的可能。
參考文獻
[1]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課題組.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120-123.
[2]龐元寧,蔡興林.中國準體育人口的基本特征與發展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4,40(3):45-47.
[3]三明市對外貿易經濟分作局[EB/OL].http://www.smwjm.gov.cn.
[4]徐鑫美,周曉東,吳秀琴.福建省(福州、廈門、福州)三城市體育人口參與活動項目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2008(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