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隆++李娟++馬志剛++李海霞++陳濤

[摘要] 目的 觀察消渴胃安湯配合針灸、耳壓療法治療2型糖尿病胃輕癱的臨床療效。方法 采用隨機分組的觀察方法,治療組和對照組病例各30例,治療組給予消渴胃安湯口服,同時配合針灸、耳壓療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療程均為1個月。結果 治療前后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消渴胃安湯配合針灸、耳壓療法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療效顯著,且安全性高。
[關鍵詞] 糖尿病胃輕癱;消渴胃安湯;針灸;耳壓;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5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1(a)-0080-02
糖尿病胃輕癱,屬中醫“痞滿”、“反胃”、“惡心”、“嘔吐”、“積滯”等范疇,是導致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下降的嚴重慢性并發癥之一。隨著糖尿病病程的延長,該病發病率逐年提高。該病一旦發生,病程纏綿難愈,治療棘手。對其進行深入研究,不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為患者減少病痛,達到延年增壽的目的。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60例,西醫診斷標準符合《實用糖尿病學》(遲家敏,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年,第三版)中“糖尿病胃輕癱”進行診斷。中醫診斷標準符合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脾胃病專業委員會2001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診療規范》中脾胃虛弱、氣機郁滯型型的標準。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齡45~75(平均57.4)歲,糖尿病病程5~20(平均10.5)年,合并胃輕癱病程3~10年(平均5.4年);對照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齡43~74(平均59.4)歲,糖尿病病程4~22(平均9.8)年,合并胃輕癱病程4~12年(平均6.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觀察方法
兩組病人入組后均將繼續進行糖尿病的基礎治療,包括嚴格控制飲食,適量運動,繼續口服降糖藥物或者應用胰島素降糖治療,并將空腹血糖控制在7.0 mmol/L以內,且餐后2 h血糖控制在10.0 mmol/L以內。治療組:給予消渴胃安湯(人參10 g、白術15 g、黃芪20 g、山藥20 g、炙甘草10 g、陳皮15 g、清半夏15 g、蘇梗15 g、香附5 g、砂仁10 g、榔片5 g 、元胡10 g)(北京康仁堂藥業提供),分早晚兩次溫開水沖服;給予針刺雙側(內關、中脘、足三里、公孫、陽陵泉、三陰交、脾俞、胃俞),以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醫者手指及患者局部皮膚,選用天津華鴻有限公司生產的漢醫牌0.35×(50-75)mm彈性良好的不銹鋼無菌毫針,以捻轉、提插補法為主,每次留針30 min,1次/d,連續4周;給予耳穴壓豆(脾、胃、大腸、小腸、神門、糖尿病點、三焦、內分泌穴位),用探針找準穴位后以75%酒精棉球消毒,待干后用鑷子夾取王不留籽方塊膠布粘在對應的穴位上,并輕輕揉按1~2 min,每天按壓3~5次,以耳廓酸、麻、脹、發熱感覺為宜,兩天后換到對側耳廓上,雙耳交替進行,連續1個月。對照組:給予口服枸櫞酸莫沙必利片(商品名:快力,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9990317),1片(5 mg),3次/d口服(飯前服用)。療程1個月。
2 結果
2.1 療效判定標準
2.1.1 西醫療效評定標準 胃排空試驗療效標準(2 h胃排空率):痊愈:胃排空≥65%;顯效:胃排空≥50%;有效:胃排空≥30%;無效:胃排空率無變化。
2.1.2 中醫療效判定標準 將進餐后出現飽脹、噯氣、上腹痛、食欲減退、惡心(伴或者不伴嘔吐)等主要癥狀按輕重程度不同分為4個級別(0、1、2、3):0級代表無;1級代表輕度,有不適感覺但不明顯;2級代表中度,癥狀稍重,但不影響日常工作;3代表重度,癥狀較重,難以堅持工作。以癥狀為單位,根據以下標準判定療效情況:(1)顯效:原有不適臨床癥狀消失;(2)有效:原有不適臨床癥狀改善2級及以上者;(3)進步:原有不適臨床癥狀改善1級者;(4)無效:原有不適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按照國家新藥臨床試驗標準規定,顯效和有效合計為總有效率。
2.2 兩組療效比較
經秩和檢驗分析,P<0.05,兩組數據比較有顯著性差異,治療組中醫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1。
經秩和檢驗分析,P<0.05,兩組數據比較有顯著性差異,治療組西醫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2。
2.3 不良反應
治療中兩組患者均無不良反應發生。
3 討論
糖尿病胃輕癱屬于常見的糖尿病消化道慢性并發癥,指胃動力障礙、排空延遲,但不伴有機械性梗阻的一組綜合征。其主要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餐后飽脹、噯氣、上腹痛、食欲減退、惡心、甚至嘔吐等。其發病率約占糖尿病病人的40%~75%,癥狀明顯的占10%[1]。在中醫文獻記載中,并沒有發現有關糖尿病性胃輕癱病名的記載,但根據其典型的臨床不適表現,當歸屬于祖國醫學“消渴病”兼“痞滿”、“反胃”、“惡心”、“嘔吐”、“積滯”等范疇之內。該病的病機“本虛標實”,以脾胃虛弱、運化無力為本,濕阻氣滯、胃失和降為標,為虛實夾雜之證[2]。消渴胃安湯為該院院內協定處方,臨床已應用多年。其中人參性平味甘,可補脾益肺;黃芪善入脾胃,為補中益氣的要藥;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為脾臟補氣健脾第一要藥;炙甘草既可補脾益氣,又能調和諸藥;山藥健脾胃、助五臟;陳皮、清半夏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消痞散結;蘇梗、香附、元胡力氣寬中、行氣止痛;砂仁化濕行氣;檳榔消積下氣。本方補氣健脾藥與行氣散滯藥相配伍,使氣旺脾健以“治病求本”,氣行滯消以“治病祛標”,達到補而不滯、標本兼治的效果?,F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人參、白術、半夏、黃芪、砂仁等藥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促進實驗性動物胃排空的作用[3]。針灸療法具有雙向調節作用,不僅可以改善糖尿病性胃輕癱患者的臨床癥狀,還有利于更平穩的控制患者的血糖。中脘是胃之募穴,為臟腑之氣匯聚之處,又是八會穴之腑會,可和胃行氣;足三里乃足陽明胃經合穴,“合治內腑”,可疏調胃氣,導滯止痛;內關乃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可溝通上中下三焦,可疏通氣機、降氣止呃,且內關穴又為八脈交會穴,其通于陰維脈,針灸此穴可調暢三焦氣機,行氣寬胸,降逆止嘔;公孫為八脈交會穴,與內關相配,可通調胃腸氣機;脾俞、胃俞為各臟背俞穴,可通條各臟腑之氣;三陰交為足三陰交會穴,具有滋補肝腎、健脾和胃之功;陽陵泉為足少陽膽經合穴,可疏泄肝膽之氣,調暢氣機;諸穴合用,可健脾和胃,通調臟腑氣機。研究表明,針刺任脈經穴與西藥西沙比利對比有同等的增強胃動力,促進胃排空的作用,并能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4]。祖國醫學認為,耳乃宗脈之所聚,十二經脈皆上通于耳部,全身各臟腑皆聯系于耳部。耳穴壓豆取脾、胃、小腸、大腸、三焦、神門耳穴,可補氣健脾、調暢中焦氣機,以恢復脾胃運化之功;內分泌穴、糖尿病點是調節內分泌代謝紊亂的經驗穴,具有調節機體代謝紊亂、恢復陰陽平衡之功效。因此,耳穴療法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結合了人體的神經系統理論、全息生物學理論等的獨特療法[5]。該研究表明,消渴胃安湯配合針灸、耳壓療法治療糖尿病胃輕癱,在改善中醫臨床癥狀方面總有效率為83.3%,明顯優于對照組53.3%,在西醫臨床療效方面總有效率為86.7%,明顯優于對照組50.0%,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該研究方案治療糖尿病胃輕癱,標本兼治,可有效改善胃排空,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仝小林.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解讀[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165-166.
[2] 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7: 38-39.
[3] 李妍,劉華一.糖尿病胃輕癱的中醫治法與用藥分析[J].甘肅中醫, 2008, 21(4): 10-11.
[4] 王玲,陶加平,吳立雄.針灸任脈經穴對糖尿病胃輕癱胃排空及血糖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08,25(3):6-7.
[5] 吳杞,歐陽頎.圖解耳穴療法[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5-6.
(收稿日期:2016-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