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敏


[摘要] 目的 探討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患者最佳的護理方法。方法 將該院近期收治的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的西醫護理方法,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增加中醫護理的環節。結果 護理結束后,分別從血糖指標檢測結果和心功能改善情況兩個方面對護理效果進行評價,觀察組患者取得的效果更為理想,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在心功能改善情況方面,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總有效率分別為61.29%和93.5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的護理方法,效果顯著。
[關鍵詞] 心功能不全;糖尿病;中西醫結合;護理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1(a)-0122-02
糖尿病和慢性心功能不全2者都是我國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據統計,早在2013年,我國2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人數早已突破1億人大關,達到1.14億,也就是我們身邊幾乎每11個成年人,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1-2];在慢性心功能患者人數方面,雖然患者總數不及糖尿病患者人數多,但患者人數也數以百萬計[3]。正是由于糖尿病和慢性心功能不全臨床上非常常見,致使很多患者同時兼有以上兩種疾病,嚴重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為了進一步提高此類患者的康復效果,該院從提高護理工作質量的角度出發,對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的護理方法,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間,選擇在該院入院治療的62例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患者作為該次護理研究的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于1999年制定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4],和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實用內科學》中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診斷標準[5]。患者基本情況如下: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4例。年齡區間為47~76歲,平均年齡(61.58±5.12)歲。患者入院時空腹血糖檢測數值均大于7.6 mmol/L,經心臟彩超檢查顯示心臟左心室射血分值在35%~40%,且均有不同程度的胸悶和氣短等典型的心功能不全的癥狀表現。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3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主要進行常規的西醫護理,主要護理工作內容如下:①糖尿病方面護理。遵醫囑按時為患者發放降糖藥物,如雙胍類、α-糖苷酶抑制劑和噻唑烷二酮類胰島素增敏劑等,或為患者規范注射胰島素。另外針對患者的各種并發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如糖尿病足患者,給予局部的創面護理、靜脈滴注擴血管和活血化瘀類的藥物;②心功能不全的護理。遵醫囑為患者發放和注射進行強心、利尿和擴血管方面的藥物,如硝酸甘油等,當患者出現呼吸困難時,及時給予吸氧[6];③心理護理。患者在入院治療的過程中,一方面疾病本身會增加患者肉體上的痛苦,同時隨著治療的時間的延長,治療費用也隨之增長,從而使患者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負擔。因此護士在護理過程中,要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及時解決患者心理上的問題,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康復心態;④飲食指導。指導患者在日常飲食上以清淡類食物為主,如綠葉蔬菜和豆類等,不宜多吃高膽固醇類、過甜和過咸的食物,盡量戒掉煙酒。
1.2.2 觀察組患者護理方法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護理方法基礎上,增加中醫護理環節。根據患者的癥狀表現,從中醫角度分析,可大致分為以下4種類型,分別為陰虛燥熱型、心氣陰虛型、心氣陽虛型和心陰陽兩虛型[7],中醫護理方法各異,具體如下:①陰虛燥熱型患者護理。此類患者癥狀表現在口干舌燥和便結尿赤等,中醫角度從養心安神滋陰清熱角度進行治療,方藥:玄參、麥冬、黃連、丹皮和葛根各10 g,生地12 g,丹參和天花粉各30 g等;②心氣陰虛型患者的護理。此類患者癥狀表現如雙目干澀和口感乏力等,中醫從益氣養陰角度急性治療,方藥:細生地、五味子、葛根和首烏各15 g,丹參、黃精和太子參各30 g等;③心氣陽虛型患者的護理。此類患者癥狀表現如心悸胸悶和神疲乏力等,中醫從補氣助陽角度進行治療,方藥:半夏、當歸和葛根各12 g,麥冬和五味子各10 g,茯苓和丹參各30 g等;④心陰陽兩虛型患者的護理。此類患者癥狀表現如全身浮腫和氣短乏力等,中醫從益氣滋陰溫陽角度治療,藥用:女貞子、芡實、郁金和人參各10 g,桑白皮和丹參各30 g等。水煎服,1劑/d,分早晚2次服用。護士在護理過程中,為了保證患者的服用效果,首先逐患者記錄其飲食和生活作息時間,在患者早飯和睡覺前30分發放藥物1次,并記錄患者的藥物服用情況。
1.3 觀察指標
15 d后,對護理效果進行評價。觀察指標如下:①患者治療后的血糖指標檢測結果。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②患者心功能改善情況。參照2002年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藥新藥研究指導原則》為標準[8],制定患者心功能療效標準。整體標準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3種。其中顯效為患者心功能提高2個級別,各種心功能異常的癥狀表現明顯消失。有效為患者心功能提高1個等級,心功能異常的癥狀表現得到有效緩解;無效為治療后,患者的心功能等級和癥狀表現無變化。
1.4 統計方法
數據檢測和收集完成后,采用SPSS20.0數學統計軟件進行后繼的統計分析,其中表內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分別采用n(%)和(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血糖指標檢測結果
對照組與觀察組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標檢測結果見表1所示。從表中可見,兩組患者在護理前,FBG、2 hPG和HbA1c檢測結果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經1個月的護理后再次檢測,以上3項指標檢測結果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患者心功能改善情況
對照組與觀察組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況見表2所示。如表中可見,兩組患者在總有效率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討論
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對患者健康的威脅十分巨大,重則可能危機生命,因此此類患者早已成為各醫院內分泌科和心內科等科室醫療服務的重點和難點。由于心功能不全和糖尿病均屬于慢性病,且目前尚且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相應的護理工作的質量和效果,對患者延緩病情發展,提高患者生存質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護理工作方面,傳統的護理工作以西醫護理為主,如在糖尿病的護理方面,主要護理方法為規范注射胰島素等,在心功能不全方面,靜脈滴注溶栓和擴血管類藥物等。由于西醫往往具有治標不治本的缺陷,致使患者的康復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尤其當患者出院后,會出現反復加重的情況。與西醫護理方法比較,中醫護理方法能夠從患者的各臟器整體的角度著手,進行個性化的用藥和護理,從而進一步提高護理效果。如以該次護理實踐為例,對觀察組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的護理方法,從患者的血糖指標檢測結果和心功能改善情況兩個方面與對照組患者進行比較,前者的康復效果更為理想,說明對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的護理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黃屹乎.糖尿病社區管理與內科門診治療效果的比較[J].中國醫藥科學,2016,6(2):222-223.
[2] 羅楚.社區全科醫療門診糖尿病患者依從性及其與病情控制間的關系[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2):146-147.
[3] 關慶玲.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護理研究[J].中國民康醫學,2015,27(4):117-118.
[4] 錢榮立.關于糖尿病新診斷標準與分型的意義[J].臨床內科雜志,2000,17(3):133.
[5]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2081-2082
[6] 曹文紅.綜合干預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響[J].河北中醫,2011,33(5):694-695.
[7] 楊曉暉.糖尿病心臟病的中醫分期辨治探討[J].北京中醫,2006,25(7):403-405.
[8]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08.
(收稿日期:2016-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