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興宇(哈爾濱音樂學院音樂學系)
野性天堂
——波利尼西亞群島的音樂
■宋興宇(哈爾濱音樂學院音樂學系)

大洋洲東部波利尼西亞群島的民族集團,包括毛利人、薩摩亞人、湯加人、圖瓦盧人、夏威夷人、塔希提人、托克勞人、庫克島人、瓦利斯人、紐埃人、復活節島人等10多個支系,共有130多萬人。波利尼西亞人屬南方蒙古人種和澳大利亞人種的混合類型,身材中等偏高,皮膚為淺褐色,體毛較少,頭發為寬幅波狀黑發,面部寬大,略呈頜突,男人又高大又強壯,女人又豐滿又性感,每個人都有超強的身體素質,是世界上最強壯的種族。使用多種語言和方言,彼此差別不大,同屬南島語系波利尼西亞語族。原崇拜多神,迷信巫術,現多改信基督教和天主教。波利尼西亞群島陸地面積2.6萬平方千米。
依據考古證據和比較的語言相同性之判斷,認為來自美拉尼西亞的移民大約在3000~4000年前定居于波利尼西亞中部,最早從東南亞遷徙而來,后來其中一部分的人群又向更遙遠的波利尼西亞地區遷徙。馬克薩斯群島可能早在西元300年就已經有薩摩亞人定居;復活島則可能早在公元400年就有薩摩亞人,從馬克薩斯群島至此定居;夏威夷也同樣居住著一些來自馬克薩斯的航海者,他們遷入的時間在公元500~1000年之間;來自社會群島的探險者在幾個世紀以后也到達了這里。社會群島可能最后來定居于庫克群島的波利尼西亞人的原始居住地。各種波利尼西亞語言散布地被使用于太平洋上一片廣大區域,它們之間有密切的關聯,殖民者和基督教的傳教士(尤其是后者)在向波利尼西亞人灌輸西方信仰系統與生活方式的同時,成功地鏟除了波利尼西亞本土的傳統與習俗。大部分傳統的生活習慣不是被西方的生活習慣所取代就是與之混合,薩摩亞和湯加是所有的波利尼西亞島嶼中傳統文化保存較多的兩個地區。
波利尼西亞(Polynisia),源自希臘語,意為“多島之島”。整個波利尼西亞島群分布呈三角形,夏威夷位于它的北部頂端,東南端至拉帕努伊島(即復活節島),西南端界新西蘭奧提爾奧(Aotearoa)。
在波利尼西亞人傳統中,歌舞表演并非單獨進行,而是從屬和服務于口頭文學。從本質上說,音樂歌舞是口頭文學傳承的視聽載體。最初,有節奏的歌舞活動是為了更好地裝飾烘托并傳達口頭文學的詞語意義應運而生的。如今在整個波利尼西亞,歌舞活動是必不可少的,同時,音樂活動亦被看作是維系部族習俗認同的重要方式,人們通過各種肢體語言來表達歌詞中隱喻與暗指的意思。有些舞蹈者甚至是席地而坐來表演,僅僅憑借手臂、手腕、手指和頭的動態來傳達他們的話語,也有不帶歌唱的純粹的男子舞蹈,而用打擊樂器伴奏,如樹縫鼓(lali)、鐵皮聽筒等。
歌舞表演用于許多重要的場合。諸如覲見國王、新教堂落成慶典、婚娶喪葬等民俗禮儀。波利尼西亞人普遍使用的主要為體鳴樂器,最常見的是樹縫鼓(lali/logo/pate/nafa),用一段原木鑿一開口而成,用一對木棒敲奏。樹縫鼓除為舞蹈伴奏之外,亦作為一種發布信號的工具,如召喚教堂禮拜、上學和聚會等等。
露兜葉墊(pandanus),是用露兜葉編織的坐墊,不僅是波利尼西亞人傳統的家用品,而且是作為一種擊奏樂器來使用。在薩摩亞,露兜墊被卷起來,里面塞入竹筒或空瓶,然后用一對木棒擊奏。在羅圖馬島,一組歌唱者擊打一疊露兜墊伴奏。
氣鳴樂器有螺號(pu),這是舉行儀式時使用的樂器。螺號發出的聲音莊嚴肅穆,像是神靈的呼喚。螺號聲一起,仿佛一種神圣的情感注入波利尼西亞人心中,每個人都要準備去參加某種儀式。
鼻笛(nose-flutes)盛行于湯加、夏威夷等地。
弦鳴樂器小型吉他烏庫勒勒(ukulele)是由歐洲殖民者帶來的,如今已成為波利尼西亞流行音樂的主要樂器。
從整體來看,波利尼西亞一帶的音樂舞蹈具有如下一些共同性特征:第一,與自古以來存在于波利尼西亞社會的身份等級制相聯系的,在藝能方面也有所反映。第二,舞蹈形式多以30~50人的群舞為中心,具有較強的娛樂性因素,主要目的是親善睦鄰、歡迎、聯歡等。第三,歌唱中,雖有說唱性的歌曲,但大多數是多聲合唱,甚至于多達10個聲部,并與天生的良好的音樂感覺、節奏感相結合。第四,樂器以打擊樂器為中心,裂縫鼓在波利尼西亞各地都流傳著,單面鼓、竹筒、椰殼、石子與葫蘆、鼻笛等都是自古以來就得以廣泛運用的樂器和音具。
宗教和巫術在波利尼西亞的傳統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波利尼西亞人的神種類繁復,惡神與善神俱全。這些神靈的地位與重要性各有不同,有些屬于萬神殿(這些神曾參與宇宙的創造),有些則是非常地方性的神。各神都有一套專屬的祭祀儀式,由不同種類的祭司主祭,宗教儀式包括獻祭(有時候會用人來當獻祭品)、吟唱、大宴和豐年祭。波利尼西亞文化中的一個關鍵信仰是人們相信萬事萬物(不管有生物或無生物)都各自具有一個馬那,這種馬那是動態的,人會因為不當的行為而減損、削弱乃至于喪失他的馬那。婦女尤其被人視為具有力量(雖然是不潔)的生物,人們相信婦女可以污染某些地帶土地或樹叢的圣潔,也相信她們可以污染不計其數她們碰到過的沒有生命的物體。波利尼西亞人依據馬那的原則建立了一套精密的社會規則系統,以供保護馬那和避免觸犯禁忌之用。巫術也同樣的流行,有無數跟求愛、戰爭、復仇、農耕與捕魚有關的儀式被執行。
波利尼西亞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航海民族,而且他們的航海工具僅僅是一葉簡陋的獨木舟。據考證,波利尼西亞的居民大多從東南亞陸續遷徙而來,中途經過美拉尼西亞或密克羅尼西亞,最初定居于社會群島,爾后散布到廣闊的海域,北至夏威夷,東抵復活節島,西南到達新西蘭。從音樂文化的特性上看,波利尼西亞可以分為3個區域:西波利尼西亞、東波利尼西亞和外波利尼西亞(指定居在波利尼西亞群島以外的操波利尼西亞語的部落)。
波利尼西亞西部島群包括斐濟(Fiji)、湯加(tonga)、薩摩亞(Samoa)、紐埃(Niue)、羅圖馬(Rotuma)、托克勞(Tokelau)和圖瓦盧(Tuvalu)。在15世紀至17世紀期間,湯加王國主宰著西波利尼亞群島。
波利尼西亞西部群島,諸如薩摩亞、湯加等,與東部島群的文化有著極大的差異。比如說,在西部波利尼西亞人看來,東部夏威夷、塔希提和庫克島人舞蹈時的臀部動作是不能接受的。
東波利尼西亞包括庫克群島、社會群島、奧斯托拉群島(Austral南島群島)、土阿莫土群島、Mangareva島(位于甘比而群島)、夏威夷群島(屬美國的一個州)、拉帕努伊群島(RapaNui復活節島,屬于智利)、新西蘭(Aotearoa)和東部的查塔姆(Chatham)群島形成一個獨立的國家。
在以音樂作為媒介的口頭文學的詞語傳達上,整個波利尼西亞島群具有認知上的共性。與西波利尼西亞相比,樂器的種類更加豐富。用鯊魚皮蒙制的各種形制大小的鼓、口弓琴、笛、木號以及各種響器也出現在該東部島群;在舞蹈形式上臂腕和腿動作的表現差異,是區分兩地舞蹈風格的鮮明特征。
波利尼西亞人民是具有黃、黑、白3種膚色的人種,但相互混血。語言屬于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的波利尼西亞語族。波利尼西亞人使用以木、石、骨和貝殼制造的工具,從事農業和漁業,擅長手工編織和木刻,造船、航海經驗豐富。他們曾有過象形文字,崇拜多神,現多信基督教。近代以來,波利尼西亞在基督教的影響下,傳統儀式及其音樂舞蹈已逐漸消失,伴隨著民族運動的興起,各地正在搜索傳統文化的回歸,進行傳統儀式及其音樂舞蹈的復原、再現,并且以招徠觀光旅游者為目的的表演傳統音樂舞蹈,借觀光旅游場所進行傳統藝能的繼承。
對于大洋洲音樂文化圈——波利尼西亞群島歌舞,學者研究發現不管在人種學還是在遷徙學領域,都大有資料顯示波利尼亞民族是經過亞洲大陸遷徙才到達的大洋洲地區,本文通過分解波利尼西亞地區的版塊,對西波利尼西亞音樂區域與東波利尼西亞音樂區域進行概括表述,介紹了宗教在歷史傳統中的重要作用,簡單介紹波利尼西亞民族的樂器(見附錄一)。
附錄一:

[1](美)吉爾伯特·阿爾奇[美]著.吳非譯.波利尼西亞藝術研究[J].文藝研究,1989.
[2]舒遠.迷人的波利尼西亞世界[J].中外文化交流,1993.
[3]王耀華.世界民族音樂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
[4]帕特里夏·費林著.張柏寒譯.波利尼西亞與高更有關嗎[J].世界美術,2012.譯自美國藝術新聞.2012(6).
[5]饒文心.世界民族音樂文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6]王珉.夏威夷民間傳統音樂的形成與發展[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6.
[7]時風.波利尼西亞文化中心百花妍[J].世界知識,1981.
[8]杜亞雄.太平洋上的歌舞[N].音樂周報,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