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馮舒玲

生命的兩頭,孩子和老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家庭的希望,但因為弱小、缺乏經驗,需要更多的指導和呵護;老人隨著身體狀況的變化和生活環境及心理適應的變化,需要健康呵護,更需要精神需求的關愛。這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責任,也是整個社會的責任。
74歲的女畫家孫志敏老師就做著這樣的善事,用自己的知識、技能服務生命的兩頭——孩子和老人。
2017年11月的一個周二,記者在北京延慶不老山莊養老院見到了畫家孫志敏老師,她在這里是雙重身份,休養員、老年課堂的繪畫老師。精干、熱情、充滿活力,是她開門迎客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我們的話題從她熱愛的繪畫說起。2014年,老伴去世了,情感略顯孤寂的她,來到了延慶不老山莊養老院。在三天的入住體驗中,她驚喜地發現,這里有畫室,畫案又大又長,而且在這里買畫紙、顏料也方便,這成了當時最吸引她入住的動情點。“我可以在這里發揮作用。”她說,她禁不住在這里試畫時,吸引了院里入住的不少老人來圍觀:“畫畫得真好!能不能給我一張?”她因此了解到,這里有不少有興趣又有基礎的老人,有的是年少時就有基礎,有些老人剛退休時在當地的老年大學繪畫班學過,他們都希望有機會能再提升。孫老師的到來使他們喜出望外,成立繪畫班,擔任老師順應了大家的心愿。
孫老師40多歲就開始從事服務老人的工作,先后擔任過北京市西城區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北京市老年書畫聯誼會副秘書長,為美術教育的宣傳普及、服務社會的愛心善舉牽線搭橋,因此對服務老人有著一種特殊情感。開始她很認真地寫了教案、提綱,后來發現,給這里的老人上課,不能像老年大學的課堂那樣,在面向整體的基礎上,要以休閑式、個案式方式進行,調養身心、怡情養性是老人們的目的。基礎好、興趣高的,可以給他們“開小灶”, 同時所有人可以隨時隨地到她入住的房間去討教。她不厭其煩地針對具體作品,就構圖、運筆、上色等問題進行指點。有時,還在原畫上進行修改,對于普遍性問題,便在大課上講,繪畫班的老人們覺得非常受益,被修改而畫面生輝的老人更是興奮不已。
午后的陽光燦爛地照在她剛畫好的“春歸燕舞”那張圖上,也照在畫案那斑駁陸離的墨跡上,畫畫是她生命的一種狀態,也是她休閑的一種方式。擅長寫意花鳥的她,房間里放著的幾幅畫都已有了主人。畫界有個不成文的規矩,畫家賣畫,不送畫,或者可以求畫,不能送畫,她不受這些清規戒律的束縛而限制自己樂善好施的公益心。她說:“我送,傳達室、食堂的、養老部的服務生,我都送,他們平時接觸不到我,又不好意思張口或不敢要,人家認為你的畫一張好幾千元呢,不能隨便要。”她每年買畫紙及顏料確實花了不少錢,但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快樂別人時,也愉悅了自己。她說:“畫家不送畫,但我送。”她忘不了贈他們畫時那感激感動的眼神,后來知道他們把她贈的畫裝裱后,或掛在客廳,或掛書房。
在養老院里,孫老師還是能歌善舞的積極分子,琴也彈得很好。養老部服務員的介紹,喚起了她對青春歲月的回顧,她說,這都是“文革”的產物,因為“文革”,能歌善舞的特長加強了,后來再也回不到最初學的機械設計專業上,學一行、愛一行、鉆一行,成就了今天的她。
也是在2014年,北京市民政局首都民間組織發展促進會給市老年書畫聯誼會打來電話,邀請聯誼會以文化藝術服務形式參與中華大家園全國關愛各族少年兒童夏令營活動,特別提出選派四個人必須有老孫參加。孫老師因此每年也活躍在中華大家園的少年兒童中間。這個活動是由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國家民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配合國家精準扶貧目標,面向新疆、貴州、青海、四川、云南、內蒙古等25個地區的農村貧困兒童、留守兒童,滿足他們的文化需求、關注他們的精神成長。每年的中華大家園夏令營活動,孫老師都組織孩子們來北京,接受爺爺、奶奶藝術指導培訓和優秀作品展評活動。
參加這一活動的書畫界前輩,相當一部分人已80-90歲高齡,當孩子們在“爺爺好!奶奶好!”的祝福聲中,將嶄新鮮艷的紅領巾戴到這些爺爺、奶奶的脖子時,爺爺、奶奶們激動地落淚了,他們想起自己兒時的情境和夢想,歲月在這一刻輪回。老人們覺得這一活動有意有趣,每年提前幾個月就開始準備畫啊,寫呀,有位姓陸的奶奶每年要準備幾百幅給孩子參閱贈送的畫作。能得到爺爺、奶奶畫作的孩子非常興奮,他們是代表學校來參加活動,回去還將傳授講解。老人們也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孫輩,毫無保留地將自己技藝傳授給他們。孫老師經常會這樣:“寶貝,這個地方,這樣改一下,會不會更好?”“寶貝,這個蘋果放到這里,好不好?”她說,孩子們想象力很豐富很奇特,不管是火箭翱游太空,還是農民在地里摘果子,但在構圖和上色的藝術規則方面總會有點問題,其中包括不懂得留白,點撥修改后,進步很快。


每一次的活動,孩子們都滿載而歸,有藝術指導的畫作,還有爺爺、奶奶贈送的作品,激勵、教育、影響的是整個學校。
夏令營活動,每年面對的都是新一撥孩子,但服務宗旨理念始終不變。2017年中華大家園夏令營,孫老師將全國少兒藝術匯演暨書畫攝影比賽活動安排在山東威海,使這些接受藝術洗禮的孩子,同時實現了看海的夢想。
孫老師就這樣奔忙在生命的兩頭——老人和孩子中間,一回到不老山莊養老院,依然是繪畫班老人可以隨時上門討教的老師。她的親朋,包括養老院里的同伴都關切地提醒:“老孫,我看你太累了,74歲了,你該用減法生活了……好好關愛自己。”孫老師回敬說:“工作可以退休,公益永遠不能退休,那是我的信念,傳播藝術、傳承文化。”她說,她從來沒有覺得自己老了,只有提到年齡時,略微覺得自己開始向老年邁進,但傾情公益,是她永遠的追求。說著,她燦爛地笑了。
穿行在生命的兩頭,孫老師的藝術青春在奉獻中煥發,生命也在用愛心點亮別人的過程中,變得充實而有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