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朱成兵



目前關于新課標的改革正如火如荼的展開,如何優化教學過程,不少專家和同行提出了各種應對策略。但在對教學過程各環節的改進中,存在一個“盲點”——作業布置環節。如何扭轉這一局面,讓作業布置這一教學環節能真正落實新課改的精神,筆者認為應該講究必要的策略。
一、預習型作業明確化
古人云“凡事豫(預)則立,不豫(預)則廢。” 要想將預習工作真正落實到位,就一定要將預習要求明確化,而不是一句話“請同學們晚上回家預習某某頁——某某頁”就結束了。以下是筆者提出的兩個較為實用的方案類型。
1.創設情景型
案例1:
關于有機化學中“苯酚”性質的預習。
發給學生一張紙,上面是一種軟膏的說明書。
【性狀】黃色軟膏,有苯酚的特臭味。
【藥物組成】每克含苯酚0.02克(2%)
【作用類別】皮膚科用藥品
【藥理作用】消毒防腐劑,其作用機制是使細菌的蛋白質發生凝固和變性。
【貯藏】密閉,在30℃以下保存。
【藥物相互作用】不能與堿性藥物并用。
【不良反應】 局部應用對皮膚有刺激性,用量稍大或涂布不均勻,可使皮膚變白或腐蝕。
【注意事項】
1.避免接觸眼睛和黏膜。
2.用后擰緊瓶蓋,藥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尤其是色澤變紅色后。
…
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尋找有用信息,并在書上找到對應的知識點。經過學生有目的的預習,在教學時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并且也可以培養他們獲取有用信息、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這種從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健康、材料、環境等問題入手,創設一系列生活化環境,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的方法,可較多地用于關于元素和化合物知識的教學中,如金屬鈉可以用《神秘水雷驚現珠江》的新聞報道,氯氣可以用《江蘇淮安車禍致液氯泄漏》等。
2.問題引導型
案例2:
關于“元素周期表”的預習。
1.元素周期表的結構如何,如此區分的依據是什么?
2.介紹了哪些典型元素,從書上的介紹中你能總結出它們有什么樣的規律?
…
通過這樣的訓練可以使學生盡快掌握事物的內部聯系,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這一種類型適用于某些理論性很強、規律性較為明顯的內容,建議以教師預設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如“離子反應”可以讓學生先自己嘗試書寫幾個典型的離子方程式;“物質的分類”可以讓學生先自己完成相關內容的樹狀分類圖等。
在設置預習型作業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1)預習作業的選擇一定要圍繞著主干知識,不要將學生的注意力分散。
(2)預習作業的設置一定要具有較好的梯度性,即可以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夠在預習過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3)預習作業的檢驗一定要有較好的可操作性。可以在課堂上講授新課前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講述在預習過程中遇到哪些問題,甚至可以將某些主要的預習問題設置成書面作業,對其檢查等。
二、復習型作業基礎化
學生在接觸到新知識后,將大量出現的是復習型作業,但如果處理不當,就極有可能出現“題海戰術”,這無疑是與新課標的初衷背道而馳的。
1.基礎化的前提是要保證作業的“質”
要想在有效的時間內輔助以有效的練習,就要求這種練習要有“質”與“量”的兩方面保證,尤其是對于作業“質”的控制,做到精選、精講、精練。
案例3:
關于“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的練習處理。
如:請利用圖1所示裝置及試劑組裝一套裝置。其流程是:先制取純凈干燥的Cl2(不收集),后試驗干燥的Cl2和潮濕 Cl2有無漂白性。回答一系列問題。
毫無疑問氯氣的性質、制法等一直以來都是高中無機化學的一個重要知識點,但書上的題目量以及內容明顯不夠,尤其是關于制備與性質的組合型題目,所以還是應當根據學生情況增加題目訓練,尤其是一些經典例題。盡管高考試題不斷的推陳出新,但一些基本學科內容是不變的,
因此在日常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對最經典的學科知識的呈現。
2.基礎化中也要講究個性化
由于現在大部分教學用書的題目都是大同小異,因此對它們的選擇很多教師也是處于兩難境地。這里建議大家在使用現有資料的同時不妨自己動動腦筋,根據知識的基本點編寫一些簡單的但有個性的題目。
案例4:
在一些復習作業中不妨設計一種特殊的作業類型——要求學生設計知識網絡圖。
例如在學習元素化合物時可以要求學生按“元素→單質→氧化物(氫化物) →存在” ,“結構→性質→用途→制法”為網絡基礎,結合元素周期律,將元素化合物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有機化學中按官能團的性質歸納各類有機物間的衍變關系及相互轉化等。這種形式有利于學生學科知識脈絡的把握,學生整體思維水平的提高,同時這也是新課標“三維教學目標”的要求。
三、探究型作業多樣化
教師應當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積極探究基本規律,鑒于學生的水平、教學的內容、教學的階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探究型作業也應該是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
1.實驗探究型梯度性
以實驗為探究的切點,在化學學科的探究性學習中應該是占主導地位的,它主要分成提出假設,通過實驗證明假設;針對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對已有實驗進行必要的改進選擇最佳方案等形式。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往往上來就將學生一棍子打倒,這是不正確的,因此實驗探究型題目應該梯度化。
案例5:
根據市面上出售的“氧立得” (有效成分過碳酸鈉與二氧化錳)的工作原理,請學生設計如下實驗。
<實驗一>設計實驗方案,分別驗證過碳酸鈉水溶液中存在碳酸鈉和過氧化氫。(該實驗可由學生親自動手完成)
<實驗二>設計實驗方案,用一套實驗裝置,完成對過碳酸鈉溶液中存在物質的驗證實驗?
該實驗方案經學生討論后,教師選取較好的裝置(例如圖2),并要求學生分析實驗步驟。
<實驗三>設計實驗方案,測定樣品中過碳酸鈉的含量(假設其它物質不參與反應)。
以上三個實驗設計分別是最經典定性實驗、儀器改進實驗和定量實驗,控制得當可以極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培養多方位思考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對學生自身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2.專題探究型綜合性
鑒于新教材必修內容難度的降低,以及所教學生的水平不同,關于專題探究形式的深度與廣度應該視具體情況而定。
案例6:
關于“各種氣體的實驗室制備裝置的選擇以及改進”專題
在必修1和必修2中,學生已經接觸到許多的氣體的實驗室制備問題,主體上都分為制氫氣(固液不加熱)、制氨氣(固體與固體加熱)以及制氯氣(固體與液體加熱)的幾種基本方法為主。此時,教師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引導學生對此做一個專題總結,以方便學生以后對這一類問題進行類化處理。同時也可以將各種氣體制備的改進原則總結一下,即操作簡便(尤其是同時制備幾種氣體)、節約原料(設計隨開隨停的制備裝置)等,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3.生產、生活探究型實際性
案例7:
明礬石是制取鉀肥和氫氧化鋁的重要原料,明礬石的組成和明礬相似,此外還含有氧化鋁和少量氧化鐵雜質。具體實驗步驟如圖3所示。
根據上述圖示,完成下列填空:
……
細心的教師會發現在新教材上有很多要求學生對工業生產以及生活實際中的化學學科知識做調查評價,說明新教材越來越傾向與生活生產實際相連接,而有很多教師往往重視程度不夠,不能忽視對這一類型題目的適當訓練。
當然這種探究型作業一定要為學生量身定做,注意控制梯度,切不可生搬硬套,否則可能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結果適得其反。
四、合作型作業人性化
新課程的教學中,突出了合作型學習模式。應當盡量設計符合學生學習情境的問題。學生參與程度如何,關鍵是看教師設計作業時留給學生的發揮空間有多大。
案例8:
關于“學生課堂交流”形式。
在課堂上,曾經見到過不少學生交流,很多時候只是為了應景。但筆者曾經在一節公開課上,留下了15分鐘的時間,將課堂真正地讓給學生,學生首先進行了關于“家庭裝修門窗的選材”的資料交流,后又進行了一場學生關于“是否應該停止使用鋁質飲料罐”的辯論會,給當時不少聽課的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中學生的水平有限,他們不會像電視上的“大專辯論會”那樣專業,但從程序上來說一個環節也不缺,由于準備充足,正方與反方唇槍舌劍,你來我往,火花四濺場面也不少,真正做到了全班動員,好差齊上陣,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與學習化學的興趣。通過這堂課說明,只要準備充分,教師敢真正放手給學生,是可以實現真正的學生之間的互助交流,有利于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培養。
案例9:
關于“知識競賽”形式。
筆者曾經嘗試過一些方法,以下幾個方法比較有效,這里提出以供大家參考。一是分小組自由組合進行學生論文評比;二是以書面、口頭、實驗等多方位形式考察的方式進行簡單的化學知識檢測(注意不是考試評分抓差生,而是激勵有進步的學生);三是學生分組進行化學基礎知識競賽等。通過嘗試,筆者發現只要適當地降低一點門檻,使大部分學生能“勞有所獲”,學生的參與意識還是很強烈的。
在這種合作學習過程中,所有人之間(包括教師)互教互學,學生的創造性在合作解決問題時也得到了張揚,但同時要注意在設計這種作業時,一定要保證多個小組在學習過程中互相聯系,不能擺花架子。
以上四種類型作業的布置,是解決教學策略中的“盲點”——作業策略
的方法,應該是以前兩種為主,適當的逐步增加后兩種的比例。
總之,教師要注意根據學生具體的情況,遵循因材施教原則,及時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以滿足多樣化學習的需要。
(收稿日期:2016-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