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霞?ソ?國利
化學的特征是研究物質和創造物質。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標準中明確將:“增強安全意識,逐步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可持續發展觀念。”作為課程目標之一。而生活在物質世界中的學生,除了意外傷害,其他的生命安全問題幾乎都跟他們生活中接觸到的物質及其變化有關。所以,在化學學科教學過程中,探索具有化學特色的生命安全教育途徑是非常必要的。現將筆者探索的成果與廣大同仁共享。
一、以化學實驗為契機,增強安全意識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實驗與其他學科實驗最大的區別就是時刻存在安全隱患,稍一疏忽不僅會影響實驗結果的科學性,還可能造成人身傷害。所以,化學實驗是培養學生增強安全意識的最佳契機。筆者從以下兩個方面利用化學實驗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
第一,深刻挖掘每個化學實驗中存在的安全隱患,防患于未然。在學生初學化學時,對化學實驗有強烈的好奇心,但是他們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很容易因好奇隨意操作或將不該混合的物質混合到一起而釀成事故。據報道,江蘇某地一名初三學生借給老師送實驗用品的機會,偷偷將氯酸鉀和紅磷帶回家,在家中將兩種藥品放在玻璃瓶中混合時,突然發生爆炸,結果面部和頸部受傷,還炸掉半個手指。所以,教師在上第一節實驗課時,就應該強調讓學生嚴格按要求做實驗,如果想進行創新探究,必須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操作。同時要求教師要給學生規范、科學的操作示范,講清不規范操作可能導致的不良后果。在做每個實驗前,將有可能存在的安全問題給學生以足夠的提示,這樣既能確保實驗操作的規范性,又能杜絕發生事故。如,在做金屬與酸反應的實驗時,筆者給學生的溫馨提示是:鹽酸、稀硫酸都有腐蝕性,取用時避免與皮膚、衣物接觸;酸要取少量;觀察時要從側面觀察,不能將眼睛直視試管口;點燃產生的氣體時,也要注意面部躲閃等。
第二,將實驗中的安全問題由課內引申到課外。讓學生在掌握化學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時,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識,增強安全意識。
如,在探究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的實驗時,需要將收集滿二氧化碳的試管倒扣在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中,觀察液面上升的高度,該實驗要注意帶上膠皮手套進行操作,防止氫氧化鈉溶液腐蝕皮膚。由此引申到生活中用含有氫氧化鈉的油煙清潔劑清洗煙機時也應該帶上膠皮手套,防止腐蝕。
二、以研究物質為主線,樹立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化學學科研究的對象是物質,研究物質的目的是為了利用物質。我們就應該以研究物質為主線,學習每種物質時,都應該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指導學生合理使用化學物質,并讓學生意識到不合理使用化學物質會危及人類的生命安全。
1.利用物質性質和用途之間的辯證關系,指導學生合理利用化學物質
如,當學習軟水和硬水時,學生知道用硬水洗衣服既浪費肥皂,又洗不干凈,所以就指導學生要檢驗一下家中用水的水質,根據水質合理選擇洗滌劑。
再如,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是目前人們非常關心的問題,在學習化學過程中涉及到食品添加劑的問題,要引導學生從物質的性質出發來科學判斷食品添加劑使用是否得當,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近日,一則題為《震驚!在外面喝粥等于服毒?太恐怖了!》的帖子在網上炸開了鍋。帖子稱:在外食用的濃稠的粥,很有可能是添加了“粥寶”——黃原膠。這種黃原膠加入粥里后,只需用少量的米、花十幾分鐘就能熬制一大鍋濃稠的粥,而且賣相更好。在粥中添加黃原膠真的能使人中毒嗎?上海天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品研發部的陶善利表示,黃原膠是以玉米為原料、經生物發酵生產的高分子多糖聚合物,可廣泛用作增稠劑。“國家有規定,粥里面不可以添加增稠劑。”陶善利稱,主要原因還是為了防止商家以次充好,缺斤短兩。“增稠劑也是食品添加劑的一種,而使用食品添加劑應該符合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不應掩蓋食品本身或加工過程中的質量缺陷或以摻雜、摻假、偽造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劑。”
由此可見,只有從化學角度分析物質的結構和性質,才能科學的利用物質。
2.通過組織辯論某些物質的利與弊,樹立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如,學習“化學肥料”一課時,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化肥和農藥的利與弊”。學生通過討論認識到,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會促進糧食增產,解決人類的溫飽問題,但是,如果只為了增產,大量的使用化肥和農藥,就會造成水體污染、大氣污染等環境問題,甚至導致作物上殘留農藥,危及人類和其它動物的健康。
再如,學習“合成材料”時,組織學生辯論“使用塑料的利與弊”。通過激烈的辯論,學生充分認識到塑料制品有成本低、易加工、抗腐蝕能力強、防水、防電、質輕、耐用等優點;同時也知道了回收廢棄塑料成本高、有些塑料燃燒時會產生有毒氣體,甚至高溫環境也會導致塑料分解出有毒成分,塑料自身不腐爛,無法自然降解,容易導致白色污染等缺點。
通過上述的討論或辯論的形式,學生對如何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及塑料制品有了深刻的認識,從而引導學生學習化學物質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科學合理的利用化學物質造福人類,我們應該趨利避害,充分利用為人類服務化學物質。
3.通過實驗探究物質變化的原理,學會控制化學變化向對人類有利的方向發展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變化的。我們要促進對人類有利的變化,阻止或限制對人類不利的變化發生。而化學就是研究物質變化的學科,所以,要充分發揮學科教育功能,探究化學變化的原理,引導學生學會控制化學變化的條件,使化學變化向對人類有利的方向發展。
如, 學習了燃燒的條件之后,當想利用燃燒變化產生的熱量的時候,就應該加大空氣的流量或增大可燃物與空氣的接觸面積,使燃料充分燃燒,這樣既節約燃料,又減少污染;但是一旦發生火災危害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時,
就應該破壞燃燒條件,阻止燃燒變化的發生。
三、以突發事件為情境,訓練生存技能
生活中與化學有關的突發事件很多,因化學知識匱乏,處理不當造成生命安全問題時有發生。所以根據相關教學內容,用突發事件創設教學情境,既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又能訓練學生的生存技能。
如,在講解生石灰的性質時,筆者首先給學生講述一個突發事件,“上海前幾年有一個兒童把生石灰干燥劑弄進眼睛里,家長不知如何解救,只會抱起孩子往醫院趕,等趕到醫院,醫生檢察后發現兒童的眼角膜已經燒壞,孩子視力已嚴重損壞無法恢復了。”接著提出問題:生石灰進入眼睛為什么傷害這樣大?一旦進入眼睛后應該怎樣處理?
學生在這樣一個真實事件的促動下,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欲望,要了解生石灰的性質,并努力尋找正確的處理方法。可以想象,如果這個孩子的家長有最基本的化學知識,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就不會束以待斃,導致孩子視力受損。
所以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生活情境為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訓練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將生命安全隱患降到最低。
化學源于生活,服務生活。以化學基礎知識為載體,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生命安全教育是化學教學的重要使命,作為化學教師要善于挖掘與化學有關的生命安全教育素材,努力探索具有化學特色的生命安全教育途徑。
(收稿日期:201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