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1 黑斑病
1.1癥狀
該病可為害向日葵葉片、葉柄、莖和花盤,田間一般在開花后發生。病初在葉片上產生褐色小點,擴大后成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褐色大斑,中央色淡,呈灰白色,有或無同心輪紋,有時數個病斑融合,產生大塊枯斑,使葉片局部焦枯、破裂或形成穿孔。遇持續高濕,則在病斑兩面產生黑色霉層。葉柄感染后,葉柄和葉片一起枯死。莖部感染后,則在莖上產生紡錘形或不規則形的黑褐色長斑,由下向上蔓延,常相互接連,有時可使莖桿全部變褐?;ūP感染后,則產生許多小型褐色斑點,開始多從花盤背面邊緣出現,若環境有利,則引起花盤局部或全部腐爛,造成嚴重減產。在潮濕的氣候條件下,病部出現深褐色細絨狀或橄欖色霉層。
1.2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在種子或病殘體上越冬。翌春播種帶病的種子出土后即引起苗枯或葉斑。但種子帶菌量較少。病殘體上的病原菌是主要初侵染源。遇有適宜條件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氣流傳播到向日葵植株上進行初侵染。侵入適溫25℃~30℃,在雨季,溫度適宜,寄主處于乳熟至臘熟期很易發病。高溫多雨該病流行速度快,潛育期短,因此很易流行成災,成為生產上的重要病害。病菌孢子萌發溫限5℃~35℃,最適25℃~30℃,潛育期2~13d。流行與雨水有直接關系,高溫多雨年份發病重。連作地的向日葵易發病。
1.3防治措施
向日葵收獲后及時進行深秋翻,將病殘體翻入土中,以減少侵染源;實行與禾本科作物進行輪作倒茬;實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施足優質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播種前用50%福美雙用種子量的0.2%進行拌種,以防種子帶菌。藥劑拌種時,加入一些硼、錳、鋅等微量元素肥料,可增強植株的抗病力。
2 褐斑病
2.1癥狀
又稱斑枯病,是世界廣泛分布的重要病害,在食葵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子葉和幼苗染病時,葉片上生近圓形淡褐色病斑,外圍生有黃色暈圈,病斑正面為褐色,背面灰白色。成珠染病時,葉片上有不規則或多角形的褐色病斑,病斑周圍有時也有黃色暈圈,有時中央呈灰色,后期病斑上長出黑色散生的細小黑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嚴重時病斑相連成片,以致葉片迅速枯死,葉柄和莖上發病,均呈褐色的狹長條狀斑。多雨潮濕,病斑易脫落或穿孔,發病重的病斑融合,整個葉片枯死。
2.2農業防治
深翻地、鏟除自生苗等方法清除病殘株;重病地輪作4年以上;種植抗病品種;加強栽培管理,適期早播,合理密植。
2.3種子處理
播種前用種子量0.3%的福美雙、代森錳鋅、克菌丹、苯菌靈等殺菌劑拌種,以防種子帶菌。
2.4化學防治
發病初期打底葉、病葉,同時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l000倍液,連噴2次,間隔10d。也可在發病初期噴灑30%堿式硫酸銅(綠得保)膠懸劑400倍液~500倍液或1:1:160倍式波爾多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異菌脲(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噴1~2次,間隔10~1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