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紅蓮
對于如今信息資源就是實際競爭力的年代,在農村建立廣播電視是非常重要的,廣播電視的傳輸和發射研究有助于農村廣播電視更好的發展,能夠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讓信息獲取更便捷,讓人們的生活質量大幅度提升。
1 農村廣播電視的重要性
廣播電視的建設和發展最大優勢之處就是很好的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提升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同時它傳播信息時效性要比報刊類更好。由于廣播電視的信息傳播更為迅速便捷,能夠讓人們第一時間獲得世界范圍內的各種信息,讓信息的傳播不再受到阻礙。廣播電視對于信息傳播的一般方式是通過接受和傳播同時進行的,這樣就更好的保證了信息的時效性,更多的還可以通過直播的方式讓農村居民在家里就能了解到同時間點世界各地發生的事情。通過廣播電視人們能夠對信息了解的更通透,其傳播方式有語音圖片和視頻,這種多形式的傳播方式讓廣播電視更具有吸引力,遠比當初電報收音機報刊等的傳播更具有優勢,而對于廣播電視來說其能夠實現現場直播這是它最大的優勢之處,是其他任何傳播媒介都不能替代的。廣播電視將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呈現在人們面前,通過廣播電視農村居民將能夠快速的掌握各種各樣的先進信息,因此實現廣播電視的覆蓋對于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非常重要。廣播電視通過視頻音頻文字圖片等的傳播方式讓其更具有鮮活的生命力,讓人們更喜歡,通過豐富精彩的展示形式讓人們更好的接受多樣的信息[1]。
2 農村廣播電視傳輸與發射的作用
為了廣播電視在播放時確保其畫質的穩定和良好就需要進行廣播電視傳輸和發射討論和研究。廣播電視傳輸和發射能夠很好的確保電視信號的穩定性,因為強大的功能讓人們更好的了解到各類信息,學習新的知識,提高農民的知識素養和道德修養,同時更好的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廣播電視傳輸與發射則是廣播電視信號輸出和傳播穩定性保障的基礎,其在廣播電視質量方面有著相當大的作用。此外,廣播電視要具有更好的宣傳黨的領導和方針以及黨的理念的優勢之處,讓人們更好的擁護黨的領導,培養出具有愛國愛黨主義的國民[2]。
3 農村廣播電視傳輸與覆蓋技術
3.1衛星廣播電視傳播
隨著近些年來我國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經濟的迅速進步,衛星廣播電視系統的建設和應用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地球赤道上空大約三十五萬公里位置能夠進行轉發并具有天線系統的衛星就是衛星電視傳播的基礎衛星,同時也是關鍵衛星。能夠很精確的將來自地面的廣播電視信號順利的轉發到地球表面,這樣能夠讓衛星覆蓋區域內的所有用戶都能夠通過衛星的轉發來看到更多的電視節目。現如今衛星廣播電視越來越普遍,在農村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衛星廣播電視。作為一種新技術具有覆蓋面積廣泛的優點,不僅在廣播電視系統上能夠應用,在廣播和其他技術領域或業務上也有不同程度的應用,大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提高了人們的工作效率生活質量。現在衛星廣播電視的傳送更多的由傳統的模擬傳播轉向了數字或數字壓縮傳播技術,這樣能夠更好的提升信息輸出量和信息的穩定性,同時其及時性直播也更為穩定。通過衛星廣播電視的直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這將有助于農村廣播電視的發展。雖然衛星廣播電視具有節目全而廣的特點,但是在很多衛星電視節目中存在魚龍混雜的現象,有些節目嚴重影響國民道德正常發展,因此用戶真正通過衛星電視來觀看的節目往往是少量的。通過亞洲二號衛星接收信號的電視臺覆蓋到全世界范圍的三分之一,同時有些電視臺還享有其他衛星使用權利,這將大大提升信號穩定性,確保了衛星廣播電視直播和在農村偏遠地區的覆蓋率。
3.2微波中繼技術在廣播電視中的應用
微波是特定頻率范圍內的電磁波,具有傳輸質量高穩定性好傳播容量大等優點,能夠很好地實現穩定性好的原因是其具有非常強大的抗干擾能力,因為它在光纖內部輸送,具有更好的傳輸效果。為了確保微波這種直線傳輸方式得到很好的應用就需要設立微波中繼站,這樣才能確保微波在長距離內得以穩定傳輸。通常在50km左右就需要設立一個中繼站。不同的省份和地區都有其專門的微波頻率,這樣能夠確保該地區信號的穩定性。為了提高農村廣播電視的應用首先要在農村提升光纖覆蓋面積和設立專門的微波中繼站,這樣才能更好的讓微波中繼技術在農村廣播電視中有更好的應用。
3.3無線發射技術在農村廣播電視中的應用
無線發射時通過電視發射機將電視信號發射出去,其無線波范圍分為兩段,每一段都有其獨立的頻道和頻道應用,通常發射機的功率不同其覆蓋面積也會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其頻道相對于衛星光纖來說是比較少的,其傳輸原理類似于調頻廣播,但是信號穩定性抗干擾能力都很低,現在這種技術應用已經不多。
4 結語
廣播電視傳播和發射已經能夠為農村居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捷,并且讓他們迅速的獲得新鮮的信息,提高生活質量。對廣播電視傳輸與發射的研究和討論有助于廣播電視更好的建設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詠梅.廣播電視發射臺微機實時監控系統的研究[D]. 廈門大學2015(11):411-415.
[2] 宋偉.哈爾濱有線廣播電視寬帶綜合信息網總體設計與技術研究[D]. 黑龍江大學 2015(22):32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