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婧++程翔++鄧翔??



摘要:針對現有供應鏈金融模式在運作效率、信息溝通以及風險控制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中小企業供應鏈金融新模式;并從關系的接近性、信息的對稱性、信任的補償性和信用風險的可控性四個層面對新模式進行遞進式論證;最后以瀘州老窖集團為例,比較分析了新模式與現有模式在抵押物范圍、融資額度以及融資成本等方面的差別,從而驗證新模式的融資優勢。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核心企業;內部擔保;新模式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2.18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7)02-0083-04
Research on the Supply Chain Financing Innovative Model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GU Jing, CHENG Xiang, DENG X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5))
Abstract:This paper proposed an innovative model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which has improved risk control and efficiency of operation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models. It disserted the model from four specific aspects, i.e. relationship tightness, information symmetry, credit compensation, and control of credit risk. Finally, it provided a case study of Luzhou Laojiao group to verify the finance advantages of our model by comparing financing facilities and costs in circumstance of two different guarantee forms.
Key words:supply chain finance; core enterprise; internal guarantee; innovative model
引言
從單一企業之間的競爭過渡到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是市場集約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以核心企業為主導的供應鏈上下游分布著眾多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協同發展,共同構成供應鏈上的核心競爭力。但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的綜合平均融資成本為1321%,處于較高水平[1],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引發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一方面,相比大企業而言,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更高,而獲得融資的成功率更低[2],信息不對稱性仍是中小企業融資瓶頸的主要原因[3];另一方面,中小企業自身的財務狀況及外源融資環境也會影響中小企業的融資額度及融資渠道[4],它們在與銀行合作時,通常缺乏議價能力[5]。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的融資難問題不但局限了自身發展,而且已經逐步成為阻礙供應鏈整體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銀行試圖在供應鏈背景中,通過金融產品創新和融資方案設計來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供應鏈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SCF)應運而生。供應鏈金融是指中小企業通過依附與其貿易相關的核心企業、物流監管公司,結合資金流引導工具,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以期降低融資成本、增強自身信用的一種融資模式。SCF彌補了中小企業抵押擔保的不足,為供應鏈內部企業提供了全面金融服務[6];也是銀企雙方在傳統借貸理念上的一次突破,充分發揮了供應鏈核心企業的信息優勢,降低了銀行與中小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問題[7],增強了供應鏈的競爭力;同時帶動金融機構的發展和創新,實現多方共贏的局面。
盡管現有SCF模式在降低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方面有所創新,但仍不能完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問題。國內以深發展、中信銀行等發展SCF業務的銀行僅從中小企業出發,開展存貨質押融資等業務。這些業務僅是抵質押物方面的創新和范圍的拓展,并沒有真正從供應鏈的角度思考業務開展[8]。另外,同銀行普通信貸一樣,SCF依然存在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現有SCF中的擔保公司多為供應鏈之外的第三方擔保機構,外部擔保公司在解決融資擔保問題方面存在不足。首先,現有SCF在整體風險管理方面存在較多不確定因素[9]。我國擔保法制的缺失、擔保公司本身資信狀況、銀行與中小企業的博弈行為都會增加銀行的信用風險[10];其次,在擔保機構與銀行的合作中,雙方處于嚴重的不對等地位,擔保機構成為銀行風險的轉嫁方[11],銀行往往要求擔保機構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承擔連帶責任,因此,擔保機構通常會提高中小企業的融資擔保成本作為其風險補償;最后,由于外部擔保公司對供應鏈上中小企業主營業務不熟,對抵押物范圍以及抵押物估值過于保守,中小企業獲批額度遠遠不能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
總體而言,現有SCF模式在其運作效率和風險管控等方面存在諸多不足,存在進一步優化空間。本文基于現有SCF模式不足,提出SCF新模式,以期進一步發揮核心企業的信息優勢,提高銀企之間的信任度,為供應鏈上中小企業能夠更加快捷、低成本地獲得融資提供幫助。
1SCF新模式提出及其理論依據
盡管現有SCF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但依然存在運作效率低以及風險管控不足等缺陷,信息不對稱程度可以進一步優化(見圖1)。本文針對現有SCF存在的不足,提出SCF新模式(見圖2)。在新模式下,擔保公司內化為核心企業的控股子公司。隸屬于核
心企業的擔保機構通過核心企業的橋梁作用實現了與上下游中小企業間的信息雙向流動,較好地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在供應鏈系統中,各企業間的關系更加接近,信用成本和信用風險進一步降低,上下游中小企業通過內部擔保公司從商業銀行得到的融資將更加便捷,融資成本更低,對抵押物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從而能夠進一步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隨著金融市場的逐步開放,民營銀行的成立,該模式還可以進一步延伸至金融集團本文闡述的金融集團是指企業集團與商業銀行的集合,即圖2中的虛線框部分。
,從而實現供應鏈上的金融生態
金融生態是各種金融組織為了生存和發展,與其生存環境之間及內部金融組織相互之間在長期的密切聯系和相互作用過程中,通過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結構特征、執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動態平衡系統。
繁榮。阿里巴巴、瀘州老窖集團等大型企業已經率先采取相似的模式,本文的研究成果將為SCF的發展與創新提供新的研究視角。
下文將從關系的緊密性、信息的對稱性、信任的補償性以及信用風險的可控性4個層面對新模式進行遞進式論證。關系的緊密性是指內部擔保模式拉近了擔保機構與中小企業之間的關系,讓供應鏈上企業更容易形成關系密集性群體;信息的對稱性是在關系更加緊密的前提下,擔保公司與中小企業之間的信息更加通暢,信息不對稱問題可以進一步優化,借此緩解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問題;信任的補償性則是建立在緩解信息不對稱的基礎上,銀行通過內部擔保機構,以核心企業為依托,對中小企業的信任進行補償,擴大授信額度;信用風險的可控性是指當擔保公司對上下游中小企業信息更加了解,與中小企業關系更加緊密時,可以動態監控中小企業違約風險,實現信用風險的可控。
11關系的緊密性
內部擔保模式的出現讓供應鏈上企業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這種關系的緊密既包括地理位置的接近,也包含社會關系的接近。不同經濟主體之間地理接近性、產業相關性和社會嵌入性結合起來促進了區域企業集群創新的實現。韋伯[12]在談論集聚經濟時指出,將具有某種內在聯系的產業按一定規模集中布局在特定地點,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成本節約,即產業間的關聯性和企業間的互動關系是存在集聚經濟的一個必要條件。相比于外部擔保而言,內部擔保通過增強鏈上企業之間的關聯性,促進了擔保企業與供應鏈運作之間的協調,更容易形成關系密集性群體,可以更好地進行資源配置,同時也是本文提出的新模式在中小企業融資方面發揮優勢的基礎。正如科爾曼[13]指出密集結構的社會網絡保證了相互信任、規范、權威和制裁等制度的建立和維持,這些團結力可以保證能夠調動集群網絡資源。
12信息的對稱性
信息不對稱是導致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約SCF發展、降低供應鏈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環境下,商業銀行一方面惜貸,另一方面提高利率,導致優質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社會資源配置無效。SCF突破了商業銀行考察單個中小企業信用的模式,以供應鏈上核心企業為信用主體,以供應鏈的整體風險作為考核對象,為鏈上中小企業獲得低成本的融資提供方便。本文提出的新模式是對現有SCF基礎上信息不對稱的進一步改進。內部擔保公司與核心企業同屬于企業集團,在利益方向上基本一致,不僅可以共享到與核心企業有關聯交易的上下游中小企業信息,同時對抵押物價值評估和行業風險管控方面更加專業、高效。因此,SCF新模式進一步優化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避免因信息不對稱產生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從而更有效地緩解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
13信任的補償性
新模式下,核心企業與中小企業關系更加緊密、信息對稱性進一步優化是中小企業獲得擔保機構和銀行信任的前提。信任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心理現象,雖然在經濟學和管理學領域還未受到廣泛重視,但是在企業融資方面卻有十分重要的隱性作用。企業對于商業銀行的信用度越高,獲得貸款越容易,配額也會越多。
Nooteboom[14]把信任分為非自利型信任(non-self-interested trust)和動機型信任(intentional trust)。非自利型信任指一個企業愿意同另一個企業合作,并相信后者不會濫用前者的信任,它建立在倫理道德、友誼、同情、親情的基礎上。動機型信任指一個企業會出于某種自利的動機同另一個企業合作,后者的自利動機也不會導致其尋找機會做有損于前者的事情。
在SCF新模式中,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供應商之間的信任屬于動機型,而與控股子公司(擔保公司)之間的關系則屬于非自利型信任。供應鏈的信任均衡在宏觀上與供應鏈的信任氛圍密切相關,良好的信任氛圍可以改善不信任關系,從而改進供應鏈的信任均衡[15]。現有SCF中,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的信用傳遞為:中小企業→核心企業→外部擔保公司→銀行。其信任傳遞機制由于外部擔保公司與核心企業的斷層而讓信用流通受阻。在新模式下,核心企業控股子公司代替外部擔保公司,信任氛圍更加密切。從信任的傳遞機制上看,銀行通過內部擔保機構對中小企業的信任將進行補償,從而降低信任成本,給予更多的資金支持。
14信用風險的可控性
實際中,擔保公司通過有償出借自身信用、防控借款方(被擔保方)信用風險獲取經濟與社會效益,其中借款方信用額度受到其抵押物總價值的限制。現有的SCF模式中,銀行除了考慮被擔保的中小企業信用風險外還需考慮擔保公司本身的信用風險。如2014年7月6日,四川匯通信用融資擔保有限公司負責人跑路事件給整個四川擔保業及銀行業帶來巨大影響。而隸屬核心企業控股子公司的擔保公司卻相對更加安全。一方面,核心企業所在企業集團在實業上具有較強的實力,因此,內部擔保公司較外部擔保公司更加穩定且信用風險更低;另一方面,內部擔保公司對供應鏈上下游中小企業的信息了解更為充分,關系更加緊密,在一定程度上動態監控了中小企業的違約風險。此外,處于供應鏈背景下的擔保公司更能準確、動態地評估抵押物的價值,擴大抵押物的范圍,提高抵押物的打折成數,從而最大額度地為供應鏈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2來自瀘州老窖集團的經驗證據
瀘州老窖集團是享譽海內外的百年老字號名酒企業,是在明清36家古老釀酒作坊群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國有大型骨干釀酒集團。瀘州老窖集團下轄九大骨干子公司,業態涵蓋三大產業,成為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大型現代化企業集團。本文選取瀘州老窖集團為案例的原因有二:一是瀘州老窖集團實施“雙輪驅動”戰略,即形成酒業和參與金融產業雙輪驅動戰略格局,實現由產品經營向資本與產業經營相結合的轉變;二是瀘州老窖集團設有擔保公司、小貸公司等,形成了完善的金融服務鏈條,具備了為以瀘州老窖為核心企業的供應鏈上其他中小企業提供供應鏈金融的功能,完全符合本文SCF新模式,與研究主題一致,可以為本研究提供豐富的素材;另一方面,本文的研究主題符合集團管理層的戰略,更容易與其產生共鳴,有利于數據收集。
案例信息與數據收集主要來源于集團內部資料整理,并從其下屬產業公司、擔保公司及小貸公司獲得了其供應鏈上中小企業的信息。下文將對SCF新模式下中小企業抵押物范圍、融資額度以及融資成本較現有SCF模式進行對比分析。
21抵押物范圍的對比
本文收集了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通過瀘州老窖集團控股擔保公司——四川宏鑫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擔保的中小企業樣本的基本情況。本文選取了幾類典型的白酒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它們的抵押物由于公允價值不符合銀行的標準、無產權抵押以及價值波動大等原因,通常無法通過現有SCF模式獲得銀行的貸款。而在本文提出的SCF新模式下,內部擔保公司對抵押物的價值相應識別并進行客觀評估,從而滿足了白酒供應鏈上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見表1)。
上述案例中,由于內部擔保公司熟悉行業背景,對于抵押物價值有著更為客觀的認識。例如,在白酒供應鏈上,白酒銷售商通常以所儲存基酒以及園區內無產權的廠房作為抵押物進行擔保貸款。事實上,銀行或外部擔保公司不熟悉基酒的價值評估,對園區廠房的風險無從把控,不能接受為抵押物,故而無法給白酒銷售商提供貸款。
22融資額度的對比
本文基于所收集的樣本企業主要抵押物,比較了樣本企業在不同渠道下所獲融資額度(見表2)。本文按樣本企業的主營業務類型進行分類,將上游供應商分為九類,每個類型選擇一個樣本企業,下游銷售商選擇一個樣本企業進行對比分析。
表2表明,在相同抵押物的情況下,供應鏈上中小企業依靠內部擔保公司獲得的融資額度遠遠高于銀行直接融資所獲得的融資額度。引入擔保公司,不僅可以變銀行無法接受的抵押物為可能,而且能夠提高抵押物的打折成數從而提升融資額度。中小企業通過擔保公司的綜合資源在銀行規模緊張的情況下優先獲得貸款。
23融資成本的對比
供應鏈上中小企業通過銀行直接融資的成本通常是最低的。但是,首先由于中小企業財務信息缺失、抵押物不足以及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等因素,直接從銀行獲得貸款的可能性較低;其次銀行為了控制風險且由于自身缺乏相關行業背景及專業知識,對申請貸款的中小企業的抵押物缺乏準確的評估,即使給中小企業授信,也會對抵押物大打折扣,導致中小企業獲得較低的貸款額度,無法滿足其需求。而內部擔保公司介入SCF即本文提出的SCF新模式,在該模式下一方面會增大供應鏈上中小企業獲取貸款的可能性并增大融資額度;另一方面,SCF新模式下的融資成本較現有SCF模式下的融資成本有所降低。這是因為現有SCF模式下,銀行為控制自身風險,往往選擇降低授信額度和提高貸款利率。而在SCF新模式下,由于擔保公司隸屬于核心企業的控股子公司,在信息傳遞方面,通過核心企業的橋梁作用實現了與上下游中小企業間的信息雙向流動,較好地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在封閉的供應鏈系統中,各企業間的關系更加接近,信用成本和信用風險進一步降低,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實現了信息的雙向流動。另外,在抵押物的評估方面,內部擔保公司更熟悉供應鏈業務,更能準確地評估抵押物的價值,因而供應鏈上中小企業獲得的授信額度相對較大,融資成本更低。
本文收集了瀘州老窖集團擔保子公司對園區內外企業擔保情況的對比(見表3),以此說明SCF新模式對降低融資成本方面的貢獻。
3結論
本文通過對現有SCF發展現狀的分析,發現其在運作效率和風險管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在解決信息不對稱等方面可以進一步優化。基于此,本文首先提出SCF新模式:即將外擔保公司內化為供應鏈上核心企業所在企業集團的子公司,從而降低信息成本,提高銀企之間的信任度,讓供應鏈上中小企業能夠更加快捷、低成本地獲得融資。該模式既保留了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的優勢,又充分發揮了供應鏈上核心企業的信息優勢。其次,本文從內在機理上分析了該模式與現有供應鏈金融模式的不同,并從關系的接近性、信息的對稱性、信任的補償性和信用風險的可控性4個層面對新模式進行理論上的論證。最后,本文以瀘州老窖集團為例,在相同抵押物條件下,通過對白酒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內部擔保和外部擔保在抵押物范圍、融資額度以及融資成本等方面的對比,驗證了新模式給中小企業帶來的融資優勢。因此,本文提出的SCF新模式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有效辦法。但本文的研究未考慮到新模式下核心企業與內部擔保公司的聯動激勵機制,也未考慮新模式下的抵押物價格波動狀況時其價值的動態評估等問題。因此,這些將是后續研究工作。
參考文獻:
[1]李建軍, 胡鳳云. 中國中小企業融資結構, 融資成本與影子信貸市場發展[J]. 宏觀經濟研究, 2013 (5): 7-11.
[2]Graham J R, Harvey C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rporate Finance: Evidence from the Field[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1, 60(2): 187-243.
[3]林毅夫, 孫希芳. 信息, 非正規金融與中小企業融資[J]. 經濟研究, 2005, 7: 35-44.
[4]顧婧, 李慧豐, 倪天翔. 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障礙因素研究——來自成都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經驗證據[J]. 科技管理研究, 2015, 35(3): 97-101.
[5]Jongejans H P, Keizer J A, Mahieu R J, et al. Supply Chain Finance: Fostering Financial Innovation for SMEs and throughout the Supply Chain[D]. Master thesis, 2014.
[6]彎紅地. 供應鏈金融的風險模型分析研究[J]. 經濟問題, 2008, 11:109-112.
[7]Viktoriya Sadlovska. Supply Chain Finance for Emerging Markets[J]. Supply Chain Brain, 2012, 16(1):7-28.
[8]周建, 任露璐, 趙炎. 供應鏈金融對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的影響[J]. 西南金融, 2015, 7: 38-41.
[9]More D, Basu P. Challenges of Supply Chain Finance: A Detailed Study and a Hierarchical Model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an Indian Firm[J].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Journal, 2013, 19(4): 624-647.
[10]Su Y, Lu N. Simulation of Game Model for Supply Chain Finance Credit Risk Based on Multi-Agent[J]. Ope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15, 3(1): 31.
[11]林平, 袁中紅. 信用擔保機構研究[J]. 金融研究, 2005, 2:133-144.
[12][德]韋伯. 工業區位論[ M ].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13]Coleman J S, Coleman J S.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14]Nooteboom B, Noorderhaven N G. Effects of Trust and Governance on Relational Risk[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7,40:303-38.
[15]鄢章華, 滕春賢, 劉蕾. 供應鏈信任傳遞機制及其均衡研究[J]. 管理科學, 2010,12:64-71.
(責任編輯:秦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