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光,楊金蓉,徐 敏
(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出生缺陷與相關婦兒疾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0041)
?綜 述?
新生兒經腕部橈側頭靜脈分支行PICC置管
楊 光,楊金蓉,徐 敏
(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出生缺陷與相關婦兒疾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0041)
PICC;頭靜脈;腕部;新生兒
經外周穿刺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經外周靜脈穿刺置管,使導管頂端置入上腔靜脈內的深靜脈置管技術。因PICC具有留置時間長、安全性高、耐高滲等特點,有效減少藥物對血管的刺激和穿刺帶來的痛苦,已在兒科臨床中廣泛應用。臨床通常選擇穿刺的血管為肘部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和頭靜脈,但對于肘部血管條件較差,不易穿刺的患兒,也可選用顳淺靜脈、頸靜脈及大隱靜脈等血管。今我科成功為一名16天的新生兒經左上肢頭靜脈腕部橈側分支行PICC置管。具體方法體會報道如下:
足月兒,男,16天,因“皮膚黃染10+天,氣促9天入院”,精神萎靡,呼吸急促,三凹征陽性,面色蒼白,口唇微紺,全身皮膚黃染,診斷為“重癥肺炎、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先天性心臟病、消化道出血、新生兒黃疸”。入院第三天,遵醫囑予以PICC置管。評估血管發現:右側肘部血管已行檢驗抽血,局部淤青,左側肘部血管不明顯,右下肢內側可見大隱靜脈,左手腕部橈側可見頭靜脈分支。
(1)材料準備
貝朗安全型24G留置針、BD公司3Fr PICC導管套裝、敷料包、改良型塞丁格爾3Fr穿刺包、利多卡因、肝素鈉注射液
(2)置管過程
首選右側大隱靜脈,在大隱靜脈予貝朗安全型24G留置針穿刺后,以塞丁格爾方式行PICC置管,導絲送入4 cm后不能繼續送入,反復調整位置后仍不能送入,于是放棄該血管重新選擇左上肢頭靜脈腕部橈側分支進行PICC置管。
(3)測量長度
手臂外展90度,測量穿刺點到右胸鎖關節的長度。在選定位置予貝朗安全型留置針穿刺后送入導絲,用賽丁格爾穿刺包進行PICC置管,成功置管后予X線照片示:導管尖端位于脊柱右側第六胸椎上緣水平,根據心影位置判斷導管可疑進入右心房,遂退出導管1 cm至第4胸椎水平。
置管后三天內患兒體溫正常;導管成功留置15天,直至患兒出院時拔除導管;穿刺點無紅腫、滲液等異常,導管通常,無堵管、靜脈炎等情況發生。
置管要點如下。
(1)靜脈選擇
上肢肘部靜脈管徑相對較粗,血管相對表淺,尤其是右側貴要靜脈常因靜脈瓣少、行程相對較短而成為首選。而頭靜脈起自手背靜脈網的橈側,沿前臂橈側、前面上行至肘窩,再沿肱二頭肌外側上行,經三角胸大肌溝,最后在鎖骨下方,穿過深筋膜注入腋靜脈或鎖骨下靜脈。頭靜脈收納手和前臂橈側的淺靜脈。
新生兒由于生理發育的限制,腕關節活動較少,而隨著年齡增大,小兒手腕靈活度增加,腕關節活動頻繁,容易引起機械性靜脈炎,故對較大患兒不推薦腕關節及以下部位穿刺。
導管選擇<3Fr型號的導管和無帶瓣膜式的導管較容易堵塞,型號小的導管流速慢,輸注粘稠性液體容易堵塞。目前新生兒PICC置管多采用1.9Fr導管,在輸注脂肪乳、紅細胞懸液等大微粒粘稠液體時,極易出現堵管。因此,在患兒血管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采用3Fr的導管。
(2)穿刺方式
BD公司PICC導管中,3Fr塞丁格爾穿刺套裝中導入鞘的外徑是1.78 mm,1.9FrPICC導管套裝內防針刺型可撕裂導入鞘的外徑是1.1 mm。因此,對血管較細的新生兒最好進行傳統的穿刺方式;在進行塞丁格爾穿刺時,送導入鞘一定要動作輕柔,盡可能減小對血管的損傷,以免引起機械性靜脈炎。
(3)外露導管固定
新生兒手臂較短較細,尤其是在手背手腕穿刺時,外露部分相對過長,易在手臂活動時發生拉扯、摩擦而脫落。在貼敷貼時可先將外露導管U型回折,使導管尾端沿手臂向上,可減少外力的影響,有效保護導管。
隨著護理觀念的改變和技術的發展臨床中PICC的使用越來越普及,穿刺的靜脈、方式和方法也在不斷創新,但在新的方法使用前應做好全面、詳細的評估和考量,以免引起并發癥的發生,從而對患兒造成不利影響。
[1] 李于凡,崔其亮,陳麗萍,等.新生兒外周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的插管注意事項[J].現代護理,2003,9(4):03-04.
[2] 項 濤.主編.人體形態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96-97.
[3] 李美花,畢玉蘭,吳雪花.兒科PICC堵管原因分析和護理對策[J].臨床醫學工程,2008,15(12):52-53.
本文編輯:王 琦
R472
A
ISSN.2096-2479.2017.05.181.02